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基本内涵、理论特质和实践价值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angq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坚持实现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主题,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的基本路径五个方面,具有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然与应然的对话等鲜明理论特质。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在新形势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着重处理好人民健康事业与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健康與促进健康公平、实施健康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重大疫情防控与维护社会稳定四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5-0076-1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习近平关于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重要论述研究”(2020YJS19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2020YJS194)
  [作者]米亭,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4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对于拥有14亿超大人口规模的中国而言,是一场近乎极限的“大考”。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亲自指挥部署,科学分析研判,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疫情防控最高位置,充分彰显了他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人民情怀与担当精神。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围绕人民群众健康观念和健康需求的现实转变,对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领会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理论特质和实践价值,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能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鲜明揭示了新时代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发展理念、价值追求、战略主题和基本路径,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也是我们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思想内涵的根本立足点。
  早在2000年,习近平在《展山海宏图创世纪辉煌: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研究》 -书中便提出:“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说,没有健康,难保小康。”①2002~2007年习近平主政浙江的六年间,他反复强调:“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卫生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②他提出要深刻吸取抗击非典疫情中的教训,从根本上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防疫大堤。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作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③的重要论断。此后,他对确保药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发展体育健身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政策安排和长期规划,充分展现了他始终立足人民立场,把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其治国理政核心任务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习近平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深刻阐述了坚持人民立场、推动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个人层面而言,健康是每个人充分享有其他一切权益的基本保障。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④,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①。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最高的价值追求。这也就是说,发展人民健康事业是我们党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就社会层面而言,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更高的医疗水平、更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深层次、多样化的新需求。习近平深刻把握这一现实转变,提出“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②的新发展理念,要求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充分彰显了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核心价值和根本遵循。就国家战略层面而言,习近平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⑧,“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④。这一重要战略部署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根本途径,是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二)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
  “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重大理论创新,其核心要义在于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其建构逻辑在于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其现实要求在于消除结构性障碍。
  首先,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人民健康从疾病治疗的层面提升到富国强民的高度。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⑤。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实现了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在发展目标上的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在理论视野上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重大转折。过去,在我国传统卫生服务中健康的标准是“没病”,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任务是“救死扶伤”,而“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要求“努力跳出卫生看卫生,跳出健康抓健康,注重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⑥,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实现了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健康要求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全方面健康需要的大跨越。   其次,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的建构逻辑。习近平指出,发展人民健康事业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①,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②为重点,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深入落实“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要首先明确人民健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把健康优先的战略定位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面,用政策手段推动形成健康合力,持续推动构建大健康格局。
  再次,消除结构性障碍是“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指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⑧在抗擊新冠疫情过程中,他又多次强调要看到“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要求彻底排查整治,“补足公共卫生短板”。④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于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真正做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健康合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必须有效破除各民生领域所存在的结构性障碍,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要全面认识影响或决定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的各种因素,在医疗卫生、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形成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健康领域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全环境与健康评估机制,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三)坚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促进健康公平公正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基本原则,其核心要素是坚持卫生健康服务的公益性与均等化。
  坚持卫生健康服务的公益性和均等化,充分彰显了我国人民健康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习近平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⑤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大力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健康服务。其一,习近平强调,要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和资源下移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①其二,习近平提出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切实保障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健康公平权益,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真正做到“病有所医”;其三,他强调,要坚持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面领导,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又要在人民健康服务领域调动市场活力;②最后,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公益性和均等化的基本原则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制定分级分层的卫生健康服务,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盲目追求平均主义。
  (四)坚持实现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主题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战略主题是不断实现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这是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宏伟战略规划。这不仅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时也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不断丰富的重要标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石,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提升我国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战略思维。
  首先,要加强健康制度建设,一套更加成熟、更加稳定、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对促进我国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要着力在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为实现健康领域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③另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创新重大疫情防控举措,不断提升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应急治理能力。④
  其次,要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推动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和谈判,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①坚持开放包容的公共卫生事业,积极吸取国外卫生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不断提升我国卫生事业治理能力。
  (五)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的基本路径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发展人民健康事业的基本路径,也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之一。
  习近平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②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更是如此。所谓共建,就要求全体人民都要参与到健康中国建设中来,积极为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献言献策。一方面,健康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8%、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③这启示我们,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全民共建就需要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全社会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使人民群众在自己做自己健康的守护者过程中带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实现全民共建,要构建“政府一社会一人民”的兰级联动机制。具体而言,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掌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献言献策,及时制定我国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规划部署,真正在发展中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④。所谓共享,就是要保障社会健康资源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而不是个别人享有,或者部分人享有。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只有在共建中把“蛋糕”做大,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民的健康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着力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患者就医负担逐步减轻,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⑤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是在基层中锤炼、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长达30余年的从政实践中,他對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创新到顶层设计、从地方实践到国家战略的持续深化过程,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这一思想理论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
  (一)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彰显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①民主革命时期,保障人民健康突出表现在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保障和维护人民健康铸造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旧中国卫生水平低和传染病肆虐的状况,毛泽东号召人民群众“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②,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除四害”、清除垃圾、疏通渠道、改建厕所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开创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先河。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邓小平提出,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江泽民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在“非典”防治工作中,胡锦涛强调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到首位,一手抓疫情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17年前的“非典”疫情防控实践显著提高了我国应对重大突发性疫病的管控能力。
  经过长期努力和战略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和实践部署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事业的集中体现,既有其历史逻辑,又有科学的内在规律性,充分彰显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于人而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③。也就是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④。简言之,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关系状态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本原生命力,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健康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如果一个人失去事实上的安全与健康,那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其他各方面的权益也就无从谈起。于社会发展而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拥有健康的人民也就意味着拥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前提。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健康就是生产力,维护人民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
  总体来看,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新变化和新要求,对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对人民健康事业的认识和思考,不断推进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实然与应然的对话
  “实然”是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在现实中所呈现的真实状态,“应然”是指事物应当、本该的状态,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二者在本质上表现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与矛盾。必须明确的是,一方面,人和社会的发展总是受着。实然”的约束,但是又以“应然”作为评判标准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实然”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上升为“应然”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适合“实然”的本性,适应“应然”要求的基础上,把“实然”与“应然”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对话,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①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鲜明地体现了“实然”与“应然”的内在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伟大设想的必然性和正当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化是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事业。习近平充分认识到实际发展中人民健康领域还存在很多“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和非统一性,因而,着手创造人民群众所向往的“应然”生活状态成为他治国理政的重要奋斗目标。为此,习近平在深刻把握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这一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实然”条件,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充分实现了“实然”与“应然”的理论对话,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社会作出了重大的时代贡献。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深刻认识和真切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原则对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新形势下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维护人民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人民健康事业,在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投人大量精力。但还有少数人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在健康问题上投人多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致使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健康的投入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对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健康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务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一,健康也是生产力,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就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从事生产劳动、运用科学技术和创造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是最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的因素。一方面,如果不能保障劳动者最基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健康,并促使其有效地转化为劳动效能,那么,也就会失去创造社会财富的生力军,经济发展便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也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一种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健康投资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质量,保障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总之,国民健康素养是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
  其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①,而人民健康就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强调,健康是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就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由此可见,维护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这一对关系,充分发挥健康这一生产力的巨大创造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用社会经济发展来保障和维护人民健康,加快推進健康中国建设。
  (二)处理好维护人民健康与促进健康公平的关系
  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价值追求,是发展包括人民健康事业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此,习近平强调,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共享发展,即“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②,这就要求在推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健康公平、健康共享的问题,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全民共享健康成果。
  其一,贫困是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健康公平的最大障碍,越是贫困地区越要重点关注人们的健康问题,越要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精准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重点关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殊情况,因地因人因病地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的帮扶力度,最大限度地保障贫困人口的健康公平。
  其二,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全面保障人们在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基本权益。习近平强调:“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①这就要求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行业监管、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不断实现全面健康覆盖,保障健康成果由人人共享。同时,还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医疗卫生服务的创新改革,提供面向大多数人群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
  (三)处理好健康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关系
  习近平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健全健康支撑和健康保障,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这一政策思维的实效性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在发展人民健康事业的具体实践中要充分预测、衡量、评估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其他公共政策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在制定各领域发展规划的同时充分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过去一段时间,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用水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体育健身等方面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有赖于全社会形成“健康大合唱”,推动构建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人民个体在内的联动机制和健康效益评估体系,使健康因素成为各个部门制定、实施各项公共政策的基本考量,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健康的巨大合力。
  另一方面,“把健康融人所有政策”并不意味着“健康唯上”的机械主义,要坚决杜绝盲目地贯彻执行中央指示和在实际工作中搞“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对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本行业、本地区的发展现实情况,加强各项健康政策和公共政策改革的关联性、协同性、可行性研究.将健康有机地融人到教育、环保、卫生、食品等各个领域,促进人民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全面领会、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思想内涵的根本要求,紧紧依靠人民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四)处理好重大疫情防控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屏障,也是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前提。正如习近平所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①因此,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高度重视重大疫情防控,完善防控体系,提高防控能力,处理好重大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重大疫情防控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习近平指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一方面,我们必须勇担责任、科学防控,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同时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②不容回避的是,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③。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信心,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各项工作,重点做好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支持工作,坚决做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准备。
  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是一场全民参战的人民战争。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引导人们科学理性地认识疫情发展规律,指导人民群众掌握科学防控知识,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民生关切,避免造成社会恐慌,保障社会平稳运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责任编辑 肖雪莲)
  ①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351页。
  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346页。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0页。
  ④《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9月1日。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0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2页。
  ⑧习近平:《决胜人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8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0页。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2页。
  ⑥罗文章:《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红旗文稿》2019年第16期。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1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0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1页。
  ④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1頁。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9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1页。
  ⑧《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91页。
  ④《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20年2月15日。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3页。
  ②《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44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8页。
  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11页。
  ⑤《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扭住关键鼓励探索突出实效》,《人民日报》2020年7月1日。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0页。
  ②《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65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
  ①唐凯麟:《伦理大思路》,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7页。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4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15页。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61页。
  ①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
  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人民日报》2020年2月13日。
  ⑧《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59页。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进行了40多年筚路蓝缕的探索,经过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开辟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尝试,验证了经济特区试验的正确性。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崇高使命,这就要求深圳的定位要从改革开放试验田转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完成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胰腺占位病变患者4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4.39±
会议
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其承载力大、耐磨性好、抗滑性高、水稳热稳性强、使用寿命长、日常养护费用少和原材料丰富而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但在使用中常出现错台、断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经济政策的规定,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鼓励并扶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
  目的 术中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在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术中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20例,术前行超声造影确定诊
会议
[关键词]邓小平;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实事求是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生产实践中所呈现和发扬的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奋勇前进、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改
[摘要]外交思想中的团结观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分析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要论断,坚持以团结促合作、促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团结观的逻辑起点,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是其前提条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其实践指向,维护世界和平是其目标追求。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团结观以其科学的战略构想、丰富的思想内容、人民性的价
[摘要]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的发展理念到“富起来”的发展理念,再到“强起来”的发展理念的演进。新发展理念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核,其继承性体现在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重点上。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集成化和系统化;协调发展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大协调;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
在分析国内外现有铸造工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铸造工艺设计所需各种数据作为参数信息,构建了相关数据库,并采用编程软件和Microsoft SQL Server实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
曾经在国贸的STARBUCKS见到过老外推着McLaren的童车,从配色到颇有叱咤F1赛场的三叉戟风范。惊叹于国外设计的灵感和品牌延续性,完全将国内著名的某baby“杀”于无形。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