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首先分析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探讨如何弥补大学生自身的缺失,以便大学生更好地面对社会就业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探讨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已经处于第三次就业高峰期,高校毕业生与农村转移劳动力、转业军人等青年人共同构成了就业大军,随着总量规模日趋增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突出。时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金融危机以来就业难加剧。我们掩卷沉思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社会层面的,又有学生自身层面的。但就大学生自身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社会所需求的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失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当然,关键是需要大学生自己能把社会的需求、家庭的希望、学校的教育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动力与自觉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严格要求。这样,大学生基本素质提高了,目标明确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尤其是找工作的时候才不至于茫然和无奈。
1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缺点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1.1 角色定位与转换。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要实现两个关键性的转变:一是思想的转变,二是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但问题是学生在转变过程中角色定位发生了偏颇。一方面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思想已经变得很成熟,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性张扬的个性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方法由原来的被迫性学习,转变成了放羊式的我行我素,完全“自由”式的学习,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
1.2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所谓的“个性”,而他们认为的“个性”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寻求另类。当然他们不会想到做一件事情的社会意义,不会考虑自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只是看这件事情此时此刻对我来说是不是有利的,有利的就是好事情,否则就认为这样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是在浪费时间,当然就更不愿意参加或参与。
1.3 自以为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为人处事,总感觉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当学校或学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们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活动本身的不足,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关键是这些活动没有符合他心中的标准或者说不符合他自己的要求——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我并不是说学生不能以批评的态度去评价活动本身,而是说这些学生就是抱着这样或那样的成见去看待活动本身的,不是为了进一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去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不搞学生活动永远不会有问题,搞了活动反而使问题层出不穷。说到底是这些同学自以为是,没有集体观念,缺乏团队意识,是以自己这个点为中心想问题办事情,而不是以團队意识、集体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造成大学生自身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现代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社会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各种各样的思想相互涤荡,使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原来高中时代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景,一下子变得五彩缤纷,同时在学生的思想深处面临许多诱惑,其思想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由此看来,出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偏颇也就在所难免了,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阵地,在思想上就不知道该怎么认识和选择。
2.2 家庭因素。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自己爸爸妈妈,几乎至少是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即使孩子的一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家长一般也不会拒绝,所谓“要天给半个”。这种家庭生活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性格,很容易认为他的所有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是应该得到满足的。因为自从他一出生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惯性思维误导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站在理性的角度引导孩子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唯恐委屈了孩子。
2.3 学校的原因。虽然很多高校从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但学校往往单纯地从正面进行不厌其烦的思想教育或说教,虽然出于师生关系的压力,学生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一般学生都认为一些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不能从心里彻底接受或按照这些大道理去做。这里面有一个隐性的因素,那就是有些情况下,我们的正面教育和社会上多元的复杂的思想不能相吻合,学生不知道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多元化的思想。这时候学校要做的事情恰恰不是滔滔不绝地思想说教,而是循循善诱、理性地引导,教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单纯的说教难以改变学生思想深处的彷徨。
3 改变大学生自身缺失的对策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政府依法严格管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传统的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勇于创新,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依法严格管理文化市场,尤其是网络文化市场,彻底清除网络色情、暴力等垃圾文化。
3.2 家长转变爱孩子的方式,使其健康成长。固然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家长必需理性地教育和培养孩子。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所谓合理需求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但至少这种需求必需是和孩子自身的年龄、心理、性格相匹配,不能提出“无理”的、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或超出孩子自己实际需要范围的需求。另一方面,家庭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现在一般的家庭在物质方面都不欠缺,而往往忽视的是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精神层面的问题。
3.3 学校直面社会现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既然社会是多元化的,思想是多样的,那我们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是单纯地说教,还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多元化的思想,从社会中寻找对学生有教育启发意义的案例,然后去分析,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领悟教育,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洞的说教,从而使学生在信服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4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其解决途径也是各式各样。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探讨如何弥补大学生自身的缺失,以便大学生更好地面对社会就业的竞争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宋其超.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及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0).
[2] 肖飞.国外对弱势就业群体的研究及其政策启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3] 范霞.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
[4] 李永民.国外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经纬,20008,(5).
[5]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 万清祥,等.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10,(2).
关键词: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探讨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已经处于第三次就业高峰期,高校毕业生与农村转移劳动力、转业军人等青年人共同构成了就业大军,随着总量规模日趋增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突出。时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金融危机以来就业难加剧。我们掩卷沉思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社会层面的,又有学生自身层面的。但就大学生自身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社会所需求的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失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当然,关键是需要大学生自己能把社会的需求、家庭的希望、学校的教育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动力与自觉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严格要求。这样,大学生基本素质提高了,目标明确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尤其是找工作的时候才不至于茫然和无奈。
1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缺点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1.1 角色定位与转换。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要实现两个关键性的转变:一是思想的转变,二是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但问题是学生在转变过程中角色定位发生了偏颇。一方面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思想已经变得很成熟,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性张扬的个性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方法由原来的被迫性学习,转变成了放羊式的我行我素,完全“自由”式的学习,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
1.2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所谓的“个性”,而他们认为的“个性”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寻求另类。当然他们不会想到做一件事情的社会意义,不会考虑自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只是看这件事情此时此刻对我来说是不是有利的,有利的就是好事情,否则就认为这样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是在浪费时间,当然就更不愿意参加或参与。
1.3 自以为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为人处事,总感觉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当学校或学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们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活动本身的不足,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关键是这些活动没有符合他心中的标准或者说不符合他自己的要求——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我并不是说学生不能以批评的态度去评价活动本身,而是说这些学生就是抱着这样或那样的成见去看待活动本身的,不是为了进一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去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不搞学生活动永远不会有问题,搞了活动反而使问题层出不穷。说到底是这些同学自以为是,没有集体观念,缺乏团队意识,是以自己这个点为中心想问题办事情,而不是以團队意识、集体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造成大学生自身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现代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社会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各种各样的思想相互涤荡,使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原来高中时代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景,一下子变得五彩缤纷,同时在学生的思想深处面临许多诱惑,其思想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由此看来,出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偏颇也就在所难免了,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阵地,在思想上就不知道该怎么认识和选择。
2.2 家庭因素。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自己爸爸妈妈,几乎至少是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即使孩子的一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家长一般也不会拒绝,所谓“要天给半个”。这种家庭生活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性格,很容易认为他的所有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是应该得到满足的。因为自从他一出生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惯性思维误导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站在理性的角度引导孩子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唯恐委屈了孩子。
2.3 学校的原因。虽然很多高校从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但学校往往单纯地从正面进行不厌其烦的思想教育或说教,虽然出于师生关系的压力,学生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一般学生都认为一些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不能从心里彻底接受或按照这些大道理去做。这里面有一个隐性的因素,那就是有些情况下,我们的正面教育和社会上多元的复杂的思想不能相吻合,学生不知道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多元化的思想。这时候学校要做的事情恰恰不是滔滔不绝地思想说教,而是循循善诱、理性地引导,教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单纯的说教难以改变学生思想深处的彷徨。
3 改变大学生自身缺失的对策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政府依法严格管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传统的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勇于创新,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依法严格管理文化市场,尤其是网络文化市场,彻底清除网络色情、暴力等垃圾文化。
3.2 家长转变爱孩子的方式,使其健康成长。固然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家长必需理性地教育和培养孩子。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所谓合理需求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但至少这种需求必需是和孩子自身的年龄、心理、性格相匹配,不能提出“无理”的、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或超出孩子自己实际需要范围的需求。另一方面,家庭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现在一般的家庭在物质方面都不欠缺,而往往忽视的是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精神层面的问题。
3.3 学校直面社会现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既然社会是多元化的,思想是多样的,那我们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是单纯地说教,还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多元化的思想,从社会中寻找对学生有教育启发意义的案例,然后去分析,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领悟教育,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洞的说教,从而使学生在信服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4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其解决途径也是各式各样。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探讨如何弥补大学生自身的缺失,以便大学生更好地面对社会就业的竞争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宋其超.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及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0).
[2] 肖飞.国外对弱势就业群体的研究及其政策启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3] 范霞.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
[4] 李永民.国外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经纬,20008,(5).
[5]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 万清祥,等.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