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美谈中国线条的审美意蕴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3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线条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具有造型与抒情功能。本文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与视知觉等形式理论分析中国线条的美感问题。文章认为中国艺术的线条是极具生命感的,是主客观统一,形与神相结合的产物。并以西方形式理论、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分析线条的抒情美,感受中国线条独特的审美意蕴,为艺术家深入研究线条的审美特性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中国线条 形式美 抒情性 审美意蕴
  一、中国线条多样的形式美
  经过历史的积淀,线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自身也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中国线条因时代发展出现不同表现形式,起初线条只为填色以勾出事物的大概轮廓而服务,虽偶尔也会寻求变化,但还是以刻画轮廓为主流。后来,线条以“写”为表现形式,吸取书法性用笔在书写中注入精神内容,将线的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充分突出线条的形式美。如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线条,线条的刚劲柔美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吴道子的柳叶描,衣纹飘逸,被称为“用笔全类于书”,吴吸取了张僧繇在用笔上的长处并形成了一种笔简意远的“疏体”,都是通过线条的规律忠实地描绘着物象形态。随后,水墨画成为专科,线条又出现了“皴”法的表现形式,大大加强了线条对刻画物象运动与质感的表现力。“如披麻皴多用中锋,皴笔与皴笔时常交叠在一起,感觉圆润浑厚,适宜表现土石夹杂的山形。如斧劈皴是表现纯石头的山形,棱角明显,多用侧锋,将皴笔排列组织起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凹凸和质感。”从“描”到“写”再到“皴”是线条形式不断丰富的过程,艺术家在探索线条多样形式美感的同时,也离不开主观意志对线的控制。线条作为用笔的表现方式,线条及其运用,和水墨画的艺术形式美分不开。笔墨情趣可溯源于画家的思想、感情、意境和审美观点,而意与笔的统一更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风格。因此,中国线条是极具意志美、韵律美、流动美和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然而,谈及线条的形式美,不免要提及书法。文字在变革中经历漫长的过程,是“脱胎于象形,而发展为抽象表情、抽象表质的艺术”。书法由起初的象形发展到现在的抽象,是具象与抽象、艺术抽象与抽象艺术之间的转换。此外,书法作为最依赖线条的艺术,“深谙书法形式美的构型规律,才可创造出美的书法艺术品来”。因此,从视觉方面分析书法的美感是尤为重要的。书法艺术形式内部的运动感来源于用笔之间的张力,笔势始终贯穿于毛笔的运动之中,笔法重在表现线条质感与力感的存在,力感的强弱影响着书法整体的精神,笔力间的运动构成书法中的“笔势”,“浓墨健笔,逆笔涩进,线条力感强;顺锋偃笔(拖笔),则力感弱”,线条节奏依附于笔力,同时反映着书法整体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抽象点画结构的活动轨迹,消极与积极心情的流露,正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显现。
  二、中国线条的抒情性表现
  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产物,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艺术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融入了情感,情感是艺术动人的核心因素,“线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气质和人格”。众多艺术家对线条的抒情都曾有论述:“如库克对线条外形空间的认识,看出他对理解线条的抒情功能,吕凤子注意到了书法线条的感情内涵中不同感情的转向(时间性运动)。”陈绎曾对颜真卿《祭侄文稿》进行评价,他认为这是颜真卿用血与泪书写的艺术,字里行间的起伏、连绵,线条的起承转合都是在抒写胸中悲痛至极的情感。而书写过程中无意识的点画节奏则是内心潜意识的真实写照。而线条作为状物与抒情的手段,主客观统一的产物,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也正是自然与内心的完美结合。因此,以上对线条的种种研究都说明线条自身的抒情性。
  对于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则致力于从线条中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西方美学家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谈道:“仅从一条线的质量就可以断定该作品是否出于一位好画家之手。他唯一注重的是线条、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量及质量。从这些方面能够得到远比对事实、观念、描述更为深刻、更为崇高的东西。”如颜真卿与赵孟頫的书法,他们都属于技艺高超的书法家,赵孟頫的字给人以精致流美之感,注重书法技巧,忽视书法内在美的表现。而颜真卿的字则具宏大崇高之感,字形结体之间存在包容的力量,从技巧可以看到更为深刻的东西,书写中蕴含着情感,这正是颜体字最“动人”之处,而这些却是赵孟頫书法所缺少的。由此可见,中國线条的抒情性是更为深刻的,是对画家整体精神、涵养的反映。
  线条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是通过其本身的形式美感来传递画家情感的。线条的调性与画家的个人性格也是密切相关的,线条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控制住线,好比胡琴手要控制弓子,才能奏出丰富的内容和感情的音乐”。在书法用笔中,点画的方笔、圆笔并不表现客观物象,而是通过书写中的笔法,传递书家的精神与审美意境。绘画中的线条也是如此,如南北两派绘画风格各异,皴法作为线条的表现形式之一,南派线条用笔圆浑、温婉、秀丽,北派线条用笔坚韧、刚健、有力,形成了两种用线风格。不同画家运用线条具有不同的调性,这既彰显了线条的抒情功能,也体现出线条自身独特的形式美感。
  三、中国线条独特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艺术中线条是极具生命力的,引人深思,既是有机的,又是主客观统一的,线条的产生与表现始终与生命、精神相关,具有浓烈的哲学意味。经过艺术家高超的技法将个人的审美理想融入艺术形式中,对事物进行重构,不仅满足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注重线条独特的审美性。“师造化”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表明了创造在艺术中的重要性,“线条的作用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它包括对自然形象的摄取和画家思想情感的注入,可以说是造型艺术或艺术美中使主观和客观趋于统一的重要凭借”。清代刘熙载认为应该“造乎自然”,立足于不做自然的奴隶,应做自然的创造者,将线条“写形”的功能立足于“意”之上,通过线条抒写个人思想情感与人格精神,让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形神作为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问题,艺术美主客观统一的重要载体——线条,则是表现事物形神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通过对事物整体的认知,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才能感人。如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凭借“描形”以达到“写神”的目的,借此表现对象的生命力,后人则将此作为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之一。随着顾恺之形神理论的发展,张彦远则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若要“形似”,“立意”与“用笔”则是其根本。格式塔中的“形”,是通过对知觉整体的把握,重新组织建构,创造出新的整体,这样被称为“好的格式塔”。而作品中的“意”也是对主客观的整体把握后,凭借用笔写出物象骨气,以表现作品的形式美和艺术美。   同时,书法作为中国抽象艺术的代表,则是凭借线条的形势来赋予字体神韵,点画的力量、速度和节奏都是线条美的佐证。孙过庭《书谱》中的“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包世臣将此解释为“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止语默”。书法情性由线条的组合来显现,楷书字形方正,点画严谨,给人以崇高庄重之感,草书字形飞动流轉,充分表现出线条的流动美,书体造型之间的张力和节奏正是书家内心潜意识情感的显现,也是情性美和人格美的体现。而在书写的过程中,个人的心理活动也被融入作品当中。“笔迹学家从笔迹的诸种特征中,间接地量度出一个人的气质(或冲动力)与这个人的意志力间的力量对比……因此,书法一般被看作是心理的活的图解。”运笔间的呼应关系和对笔力间的控制,使书法线条极具平衡美,“物理运动完全可以赋予那些能够呈现出它们的力量和轨迹的形状以生命感”。由此可见,书法线条紧张的力感正是书家精神的体现,也赋予书法艺术以独特的形式美与精神美。
  在本篇文章中,用形式理论分析线条的抒情性,从书画艺术的发展与抽象性、线条自身独立的表现性、中国线条形神统一的哲学性,对中国线条独特的审美意蕴进行讨论。用形式理论说明中国线条的美感问题,凸显线条自身的审美品格,表现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 彭修银,刘建蓉.中国画美学探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白雪石.中国山水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 伍蠡甫.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4] 丁梦周.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5] 张仃.张仃谈艺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6] 王礼贤.书法漫谈[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7] 克莱夫·贝尔著.艺术[M]. 周金环,马钟元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8] 李可染.李可染画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9]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M]. 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 者: 朱佳瑞,长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画美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村上春树是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此派别推崇“零度写作”,但在村上小说的内容主题和特殊表达方式上,无疑都透露出纸背之后的感情表达,象征寓意,有悖于机械陈述,从而形成“伪零度写作”概念(把真意荫蔽在隐喻之后,运用看似轻盈的文字载体,实则担负了沉重的人生意义)。本文意在归纳村上短篇小说集《再袭面包店》中这些由小见大的细节,简述对于纯粹的零度写作真实存在的异议,进一步探讨形式主义文学背后的思想和文学
期刊
摘 要:曾国祥执导的《七月与安生》上映以来斩获了各大奖项,也开创了中国台湾金马奖两个最佳女主角的先河。导演运用两个女孩的故事,对女性主义展开解读。女性形象是一种父权文化交流的符号,当下主流商业电影或多或少都会将女性身体的视觉形象呈现为色情的消费对象,这是出于性本能,说明了当今社会仍是以男权主义为中心。而《七月与安生》对普遍的男性中心主义发起挑战,弱化男性在电影中的作用,强化女性形象。  关键词:曾
期刊
摘 要: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构成的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伦理表达的核心内容。两种因子不断抗争和组合,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以“斯芬克斯因子”为切入点,对《相助》中西丽·霍布里克的形象进行剖析,解读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在西丽身上的不同组合和变化,从而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反思人物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相助》 西丽·霍布里克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选择  一、前言  《
期刊
摘 要:审美现代性从感性角度来捍卫人的主体性,是对现代科技文明与理性进步的一种怀疑和反叛。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是维也纳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意识十分突出。尤其是他的早期诗歌和诗剧所追求的审美现代性,体现在对充满危机的“自我”主体的关注、对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探寻以及对语言形式的深层变革上。这种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特征既是对传统的反叛,也是对个体感性、激情与想象权利的捍卫。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李劼人的《天魔舞》书写了成都市民人物生活的主要环境——八达号、归兮山庄、安乐寺及唐家杂院,突显主要市民人物唐淑贞、白知时、陈莉华以及陈登云的形象特点,展示了这一时期成都的市民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时市民生活的图景。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阐释《天魔舞》,有助于读者理解成都抗战时期市民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李劼人 《天魔舞》 市民图景  李劼人的小说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a
期刊
摘要:康熙年间,农业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富庶安定的田园生活,为诗人们提供了悠游逍遥的空间,催生了很多格调闲适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收录各式田园景观,角度多变,内容丰富,记录下作者诗意的生活,可谓词秀调雅的佳制,使人如观画图,呈现稳定祥和的盛世气象。  关键词:盛世诗人 田园诗 生活写照  康熙亲政后,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他在康熙十八年(1679)上谕:“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又于康熙四十
期刊
摘 要:纳姆瓦丽·瑟佩尔(Namwali Serpell),赞比亚作家。2015年,瑟佩尔凭借其短篇小说《麻袋》(The Sack)斩获非洲凯恩文学奖。《麻袋》围绕雅各布(Jacob)和约瑟夫(Joseph)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展开,表达形式具有创新性,风格充满神秘感。本文拟从“兄弟情逝、仇恨滋生”与“梦与恐惧、致死之源”两方面对小说展开评析。  关键词:《麻袋》 非洲凯恩文学奖 纳姆瓦丽·瑟佩尔 
期刊
摘 要:文学创作本就是艺术的再现,它关注表现力、感染力、洞察力以及对读者的启发。施蛰存《梅雨之夕》叙述“我雨中邂逅少女”后的短暂心路历程,但其叙事模式超越了简单的心理还原和分析,背后美学的余味悠长,可谓营造了极富艺术特色的“心雨”。若以审美的眼光重读这部小说,还原人物心境,追问性别认知,观照社会现实,读后更能收获感性的哲思,也可一窥施蛰存进步的创作观、男女观以及深刻的都市思考。  关键词:心理艺术
期刊
摘要:道成时期,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接连爆发。诗人感于时变,关注国运,以田园诗记录时事,堪补史之不足。时势的变化,也让诗人们积极入世。他们以议论为诗,条分缕析地指出时政利弊,风格沉雄,激昂慷慨,增加了御侮自强的内容。道成田园诗不仅具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诗人们的识见抱负,丰富了传统田园诗的宝库。  关键词:道成诗坛 田园诗 感时念世  清道光至咸丰年间,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连续爆发,使整个
期刊
摘 要:瑞士华文作家朱颂瑜以散文写作见长,近年来备受关注,2018年在大陆出版散文集《把草木染进岁月》,由草木写景和情,进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传统与习俗,观察和书写的视角体现出跨域书写的独特视域,移居地瑞士的生活经验和其成长的岭南故乡记忆相互形成地理、情感、文化的多重比照与关联,但她的散文并非只是自我抒情,她还以更为流动性的视野,超越家国,心怀大爱,为即将消失的生灵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其天人合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