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进了影视剧与网络文学的文本合作,然而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使得电视剧本身的美感与艺术性降低。本文以部分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作品为例,简谈日常生活审美化流失及中华文化内涵与影视美学的背离。
關键词:网络文学;电视剧;影视改编;本体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40-2
电视剧作为虚构叙事的当代艺术样式,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通俗叙事中,借助电视的强势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消遣中占有重要位置。历史上,自电影诞生以来,影视与文学便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长久积淀的文学作品成为影视创作的灵感源泉,文学改编也有力地推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受到了来自网络的草根文学力量的冲击,影视改编的文本来源也从传统的纸媒发表向互联网传播过渡。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多向交流背景下的新文学现象,相较于传统文学的纸媒传播与教化功能,更多体现出了网络平台为之赋予的娱乐性,具体表现为题材的丰富性及风格的多样化。网络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全民写作时代的到来,创作主体的平民性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艺术的开放性与随意性。网络文学的创作突破了传统文学精英写作的局限,也打破了传统文学纸媒发表的传播限制,网络文学的盛行意味着传统的文学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并成为了网络时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美学家鲍列夫曾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出了“普及性艺术”和“代表性艺术”两个概念,其中所谓“普及性艺术”是指在时代背景下具有群众基础和普及性、符合社会艺术需求并能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艺术。在当代,拥有广大读者和观众基础的网络文学以及电视剧毫无疑问成为“普及性艺术”的典型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成两者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网络文学的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表现出了传统文学在影视改编中所不具有的流行性元素,除此之外,网络文学凭借着互联网平台的大流量和快传播特性积累下的读者群体,也为电视剧提供了收视率的基本保障。
然而,由于电视剧作为生产与传播全过程都渗透着商业动机的艺术形态,其在市场引导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又对艺术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收视率竞争下的盈利压力,促使电视剧良性发展的天平在市场与艺术间愈发向前者倾斜。其中尤以大众流行元素占据市场主流的背景下,网络文学改编热潮下的电视剧本体美学的流失成为电视剧发展创新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问题。
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电视剧中突出体现了网络文学本身的通俗性、民间性和戏剧性特征,其中尤以通俗性保障了目标受众的范围,以戏剧性为情节增加张力和悬念。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成功案例在近几年层出不穷,经历了改编剧井喷之后,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在得到业界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题材单一、改编水平参差不齐的弊病,业内的文本效仿与粗制滥造之风引发了关于电视剧工业生产模式下本体美学流失的讨论。本文简要以部分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作品日常生活审美化流失及中华文化内涵与影视美学的背离。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即“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①。电视剧作为“普及性艺术”的代表,因其故事文本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在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与标准化问题探讨下,也被纳入当代的美学与实用主义美学讨论中。美学研究专家刘悦笛认为,美与日常生活具有本能的连续性,“一方面,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美的‘来源’,另一方面,审美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呈现’的 ”②。电视剧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载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日常生活是电视剧的天然题材;电视剧对日常生活的充斥和塑形;以及电视剧与日常生活的“同质同构”③。
电视剧作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流失,主要体现在以现代为背景的青春偶像剧、言情剧、家庭伦理剧等作品上。在网络文学的“豪门虐恋”型作品持续走红的背景下,以“豪门恩怨”为故事核心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地充斥在荧幕上,这一类型的文本模板为“出身平凡的主人公与豪门的身世纠葛或与权贵子弟的情感纠缠”,看似是来自《灰姑娘》的故事原型,实则充斥了各种脱离现实的情节铺排以及“拜金主义”,例如《我的美女老板》《佳期如梦》等剧,可以作为该类型的典型代表。在这些故事文本中,荧幕上的主人公本是平凡人,但却意外收获了豪门财富或高干子弟的芳心。这样脱离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小概率事件在荧幕上频频发生,不免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同时影视作为现代生活中的“造梦机器”,虽然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让观众的情绪通过“自我代入”获得暂时的满足和愉悦感,但是这种有明显欺骗性的剧情设定同时培养了大众的审美畸趣,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诉求,电视剧所呈现的世界不再是与大众生活“同质同构”,而是一种被主观臆造后的超理想世界,这个超理想世界不再能够还原为日常世界,但却对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超理想世界的观众进行了心里麻痹。
而在中华文化内涵与影视美学的背离方面,主要表现在古装剧和抗日剧方面。以古装剧为例,《甄嬛传》堪称近年来最为成功的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案例,究其文本,其实与香港TVB于2004年出品的《金枝欲孽》极其相像,但《甄嬛传》引发激烈讨论的是故事中向观众传递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古装剧的“正剧”与“戏说”,是截然不同的路子,内地观众习惯了电视剧中定位分明的正反两派,如果说《金枝欲孽》是开启了宫斗剧的先河,那么《甄嬛传》在角色塑造的角度上远不如前者来得成功。在《甄嬛传》的故事里,甄嬛的个人成长伴随着仇恨与报复,古装剧中惯于呈现的儒道精神被全盘抛弃,反而成为一场展现《孙子兵法》的无烟战争,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被人性的丑陋所掩盖,封建制度的腐朽却只以统治者个人的冷酷麻木来表现。在该剧高收视率的事实背后,古装剧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流失是否值得思考?
在另一个角度审视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由于网络全民娱乐的环境使然,网络文学作品终究难以究其严肃性,伴随而来的,是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历史严肃性问题的思考。随着《梦回大清》开了网络文学“清穿”的先例,之后的几年间“穿越文”成了网络文学的一大主力派别,并迅速向电视剧拓展。《步步惊心》等穿越剧的走红,同时带来了学者的担忧——这样毫无科学精神地将历史娱乐化,是否欠妥?尤其是当部分电视剧的受众以青少年为主的当下,创作者是否应该具备一定责任意识?除此之外,抗日剧也是近年间网络文学改编影视的一大热点,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夸大与编篡是否也在艺术创作的合理限度内?实力悬殊的敌我力量塑造,以及对于敌方的过于弱化与丑化,关照于八年抗战历史,是对历史与革命战士的尊重吗?
虽然网络文学改编影视正在受到不利因素的制约,来自学界的质询也为业界带来了反思,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找到优势和劣势的平衡点,尽量改善剧本改编现状、提高拍摄制作水平,最大程度上发挥网络文学对影视剧的推动作用,相信在网络作者与影视公司的创新合作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会呈现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李慧研,女,河北廊坊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学专业大三在读。
關键词:网络文学;电视剧;影视改编;本体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40-2
电视剧作为虚构叙事的当代艺术样式,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通俗叙事中,借助电视的强势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消遣中占有重要位置。历史上,自电影诞生以来,影视与文学便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长久积淀的文学作品成为影视创作的灵感源泉,文学改编也有力地推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受到了来自网络的草根文学力量的冲击,影视改编的文本来源也从传统的纸媒发表向互联网传播过渡。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多向交流背景下的新文学现象,相较于传统文学的纸媒传播与教化功能,更多体现出了网络平台为之赋予的娱乐性,具体表现为题材的丰富性及风格的多样化。网络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全民写作时代的到来,创作主体的平民性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艺术的开放性与随意性。网络文学的创作突破了传统文学精英写作的局限,也打破了传统文学纸媒发表的传播限制,网络文学的盛行意味着传统的文学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并成为了网络时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美学家鲍列夫曾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出了“普及性艺术”和“代表性艺术”两个概念,其中所谓“普及性艺术”是指在时代背景下具有群众基础和普及性、符合社会艺术需求并能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艺术。在当代,拥有广大读者和观众基础的网络文学以及电视剧毫无疑问成为“普及性艺术”的典型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成两者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网络文学的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表现出了传统文学在影视改编中所不具有的流行性元素,除此之外,网络文学凭借着互联网平台的大流量和快传播特性积累下的读者群体,也为电视剧提供了收视率的基本保障。
然而,由于电视剧作为生产与传播全过程都渗透着商业动机的艺术形态,其在市场引导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又对艺术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收视率竞争下的盈利压力,促使电视剧良性发展的天平在市场与艺术间愈发向前者倾斜。其中尤以大众流行元素占据市场主流的背景下,网络文学改编热潮下的电视剧本体美学的流失成为电视剧发展创新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问题。
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电视剧中突出体现了网络文学本身的通俗性、民间性和戏剧性特征,其中尤以通俗性保障了目标受众的范围,以戏剧性为情节增加张力和悬念。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成功案例在近几年层出不穷,经历了改编剧井喷之后,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在得到业界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题材单一、改编水平参差不齐的弊病,业内的文本效仿与粗制滥造之风引发了关于电视剧工业生产模式下本体美学流失的讨论。本文简要以部分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作品日常生活审美化流失及中华文化内涵与影视美学的背离。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即“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①。电视剧作为“普及性艺术”的代表,因其故事文本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在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与标准化问题探讨下,也被纳入当代的美学与实用主义美学讨论中。美学研究专家刘悦笛认为,美与日常生活具有本能的连续性,“一方面,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美的‘来源’,另一方面,审美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呈现’的 ”②。电视剧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载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日常生活是电视剧的天然题材;电视剧对日常生活的充斥和塑形;以及电视剧与日常生活的“同质同构”③。
电视剧作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流失,主要体现在以现代为背景的青春偶像剧、言情剧、家庭伦理剧等作品上。在网络文学的“豪门虐恋”型作品持续走红的背景下,以“豪门恩怨”为故事核心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地充斥在荧幕上,这一类型的文本模板为“出身平凡的主人公与豪门的身世纠葛或与权贵子弟的情感纠缠”,看似是来自《灰姑娘》的故事原型,实则充斥了各种脱离现实的情节铺排以及“拜金主义”,例如《我的美女老板》《佳期如梦》等剧,可以作为该类型的典型代表。在这些故事文本中,荧幕上的主人公本是平凡人,但却意外收获了豪门财富或高干子弟的芳心。这样脱离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小概率事件在荧幕上频频发生,不免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同时影视作为现代生活中的“造梦机器”,虽然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让观众的情绪通过“自我代入”获得暂时的满足和愉悦感,但是这种有明显欺骗性的剧情设定同时培养了大众的审美畸趣,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诉求,电视剧所呈现的世界不再是与大众生活“同质同构”,而是一种被主观臆造后的超理想世界,这个超理想世界不再能够还原为日常世界,但却对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超理想世界的观众进行了心里麻痹。
而在中华文化内涵与影视美学的背离方面,主要表现在古装剧和抗日剧方面。以古装剧为例,《甄嬛传》堪称近年来最为成功的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案例,究其文本,其实与香港TVB于2004年出品的《金枝欲孽》极其相像,但《甄嬛传》引发激烈讨论的是故事中向观众传递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古装剧的“正剧”与“戏说”,是截然不同的路子,内地观众习惯了电视剧中定位分明的正反两派,如果说《金枝欲孽》是开启了宫斗剧的先河,那么《甄嬛传》在角色塑造的角度上远不如前者来得成功。在《甄嬛传》的故事里,甄嬛的个人成长伴随着仇恨与报复,古装剧中惯于呈现的儒道精神被全盘抛弃,反而成为一场展现《孙子兵法》的无烟战争,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被人性的丑陋所掩盖,封建制度的腐朽却只以统治者个人的冷酷麻木来表现。在该剧高收视率的事实背后,古装剧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流失是否值得思考?
在另一个角度审视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由于网络全民娱乐的环境使然,网络文学作品终究难以究其严肃性,伴随而来的,是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历史严肃性问题的思考。随着《梦回大清》开了网络文学“清穿”的先例,之后的几年间“穿越文”成了网络文学的一大主力派别,并迅速向电视剧拓展。《步步惊心》等穿越剧的走红,同时带来了学者的担忧——这样毫无科学精神地将历史娱乐化,是否欠妥?尤其是当部分电视剧的受众以青少年为主的当下,创作者是否应该具备一定责任意识?除此之外,抗日剧也是近年间网络文学改编影视的一大热点,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夸大与编篡是否也在艺术创作的合理限度内?实力悬殊的敌我力量塑造,以及对于敌方的过于弱化与丑化,关照于八年抗战历史,是对历史与革命战士的尊重吗?
虽然网络文学改编影视正在受到不利因素的制约,来自学界的质询也为业界带来了反思,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找到优势和劣势的平衡点,尽量改善剧本改编现状、提高拍摄制作水平,最大程度上发挥网络文学对影视剧的推动作用,相信在网络作者与影视公司的创新合作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会呈现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李慧研,女,河北廊坊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学专业大三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