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路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当前还存在一定数量的以生存发展为目标的地方高职院校,文章称之为“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这不仅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也不利于地方和谐社会的构建。“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和谐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多渠道筹资、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实行人本管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服务地方办学功能的彰显来主动寻求政府支持,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寻求和谐,逐步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高职院校 生存 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张志和(1969- ),男,江西永丰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汕尾5166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08SJY016)和2008年度广东省职教综合改革推进计划项目“新时期职教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粤教高[2008]5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014-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无论是在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已牢牢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职教育在我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办学投入不足、办学基础较差、优秀人才难求等因素影响,其高职院校的发展较为艰难。不少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还处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型”发展状态,其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生存型”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其和谐发展的路径,使这些院校尽快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科学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和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的主要特征
  “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是指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地方政府创办,但由于地方经济实力较弱,办学投入不足,使得这些院校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较弱,学校发展非常艰难,处于维持生存状态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一般来说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办学时间短,缺乏办学经验。这类院校多为新办院校,且大多为一些中等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来,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大多还没完全转型,办学质量不高,跟不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二是办学基础差,缺乏基本办学条件。这些院校大多地处落后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办学投入不足,造成教学设施设备缺乏,教学条件较差,缺少大型企业、特色产业作为办学依托,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三是办学规模小,办学的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学校发展受地方经济、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其办学规模难以扩大,规模太小,办学成本自然就低,办学效益就差,容易使学校失去生存的基础。四是办学积淀不深,没有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受办学时间等因素制约,这类院校往往还没有成熟的办学理念,校训提炼、校风营造、办学的价值观念文化等还没在师生中达成共识。五是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明,知名度较低。受原有办学思想、师资条件等因素影响,学校办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办学定位上往往还没实现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高职办学特色不明显,为政府排忧,为企业解难还是一句空话。
  二、“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和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和谐。“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集中体现在这类院校的办学得不到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缺乏相应的办学投入,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发展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它们与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在地方高职院校的管理上,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高职院校由地方政府主办,国家和省对这些院校基本没有办学经费支持。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决定了其实习实训设备设施投入大,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运行成本高。而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政府经济总量相对较少,无力对高职院校有大的投入,绝大多数院校只能按核定编制支付教职工的财政工资,编外人员工资及生均办学经费拨款没法落实,对学校的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等根本无力投入。这些院校往往只能依靠有限的学费收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数量有限,而与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相比,其学费标准偏低,贫困生多,学生欠费严重。这导致不少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缺口大,学校的办学条件很难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不少院校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高职院校合格办学标准,学校处于维持运转,解决生存发展困扰的状态,办学异常艰难。此外,由于种种原因,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还缺乏政府办学政策的相应支持,社会对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和不认同,招生就业方面至今还存在制度壁垒,社会对地方高职院校信任度还较低,这些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也不高,招生方面常出现高录取率、低报到率的尴尬现象,毕业生就业率也偏低。学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学校管理体制没法理顺,机构编制没办法按学校实际需要设置,干部任免、师资调配无法按规定办理,影响了院校的和谐发展。
  2.学校发展的内部环境不良。“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内部发展环境不良的现象,突出体现在内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手段落后,刚性管理有余,民主氛围和人文关怀不够;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需要;软硬件建设不相协调,重硬件建设轻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养成等,极大地影响了这些院校的和谐发展。具体说来,在管理模式上,这类院校有的是沿袭原来中专办学的管理模式,内部管理依靠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指令,难以调动部门负责人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有些院校虽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但由于地方高职院校起步晚,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容易出现运转不灵、政令不畅的现象,中层干部有的不善于独立解决问题,依赖性强;有的自我观念太强,不按规程办事;有的怕担当责任,遇事互相踢皮球。学校发展的压力全部落在学院领导的身上。在管理方法手段上,一些院校管理思想陈旧,管理方式简单生硬,制度比较死板,民主管理、科学管理难以落实,“以人为本”只停留在口号上,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由于历史原因,不少院校行政工勤人员比重偏高,教师编制不足,造成部分工作人员人浮于事,苦乐不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大多没有深入推进,“平均主义”盛行,难以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缺乏“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的改革精神,存在教师工作量不平衡、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教职工心理失衡,凝聚力不强。学校在基本建设上的压力大,教学设施落后,一些必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不完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不能给师生营造富有职业特色的优美校园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观念营造不到位,师生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与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极不协调。
  3.学校办学实力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协调。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其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结合地方所需,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和职责所在,也是其生存发展之本。但“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相对较低,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像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那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诸如科技推广和创新等服务,因而这些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显得无能为力,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本应具备的办学职能不相协调。其主要表现是:院校的办学水平较低,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科技创新水平有限,学校很难争取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也无力主持重大科研项目,院校的科研成果偏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较低;院校面向市场经济和企业需求灵活自主办学的能力不强,所办专业与别人雷同,缺乏市场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不鲜明,没能够体现地方优势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最能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活动在实施上存在障碍,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制约,职业技能的提高受到影响,使得这些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市场竞争的条件先天不足。
  4.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良。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办学投入有限,难以给高职院校配足人员编制,也缺乏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影响了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造成“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良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这些地区高职院校原有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亟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教师队伍学历偏低,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总量明显不足,高水平、高层次教师补充异常困难且极不稳定,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科学研究能力先天不足,学习培训和进修提高的机制不全,在精品课程、试点改革专业建设及教学科研方面进展缓慢,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三、“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对策
  1.在政府层面实施“和谐高职”发展战略,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高职教育均衡发展。为改变“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当前所处的弱势地位,国家应通过公共政策调节,优先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院校,扶持“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尽快做大做强。首先,要改革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公办高职应逐步形成“省地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高职教育统筹方面的作用,避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对高职院校投入的不平衡,导致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投入上的先天不足,拉大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高职教育办学上的差距。其次,国家应建立高等教育政策补偿机制,确保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利益。当前首要的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利益补偿和发展导向作用,有效激发各级地方政府办高职的热情,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经费来源,要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遏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如国家可以在积极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同时,考虑实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振兴行动计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集中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落后等问题。最后,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和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逐步落实生均拨款制度,并在地方公共政策制定和经费投入上向高职院校倾斜,给予其更多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优化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通过高职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在学校层面努力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促进院校和谐。“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当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妥善化解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抓住发展的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就有可能得到长期、更快的发展。实践证明,“生存型”高职院校面临的所有问题,只能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来解决学校发展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实现学校在更高平台上的和谐发展。当前,要着力解决在办学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实现规模扩张,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基础上逐步向追求质量、提升层次、注重可持续发展转移,处理好院校发展与社会需要、与师生利益、与质量效益、与资源整合、与专业调整、与和谐稳定等各方面的关系,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上,抢抓机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拓展学院发展的空间,把学校做大、做强、做优,使办学层次、办学质量、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其次,坚持走多渠道筹资、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在国家相关扶持措施还没有出台之前,要解决“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办学投入不足的问题,就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多元办学格局。具体说来,一是要积极探索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树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理念”,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思路,通过银行贷款、股份制合作、吸引社会资金、开展服务创收等多种方式,走多元化的办学路子。如学校可以通过后勤服务、产业开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学校基本建设资金方面的压力;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设施等资源,开展科技开发、社区教育、职后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活动,不但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还能增加收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积极寻求依托发展、合作办学对象,通过各种形式,与经济发达地区院校建立互助关系,面向社会,积极吸纳企业、行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建立互惠互利、共谋双赢的经济利益机制引导企业、行业将资金投入到学校中来,开展合作办学。三是挖掘内部潜力,走集约化发展的办学路子。作为“生存型”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重视低成本发展,努力通过优化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和加强效益成本管理,探索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的“集约式、节约型”发展道路。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寻求和谐。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出现新矛盾、新问题以及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和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某些不和谐需要从发展的视角、以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以改革促发展、求和谐,齐心协力推进学校建设,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办学定位的调整、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各种关系,激发和增强活力,促进发展。当然,改革必然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因此,能否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同时也尽可能把握改革的节奏,照顾各方承受能力,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和阻力,追求改革的和谐与发展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坚持从全校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和学校长远利益出发,自觉服从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和谐稳定的大局。
  第四,坚持人本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发展是和谐的根本,人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资源。因此,在“生存型”高职院校落实以人为本,必须考虑教师群体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坚持人本管理,真正做到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现代高校管理制度中,最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管理制度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人,只有制度人性化了,符合人性的要求,符合人性的发展,才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和各部门为着学校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因此,学校要建立一种宽松、包容式、理解式的管理模式,着力改善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以对教师的激励为出发点,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建设和谐、人性化的人文环境,把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考虑学校利益和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教师个人的需求及未来发展,达到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人格上尊重、交往中协调、成果上分享、心理上满足,实现学校与教师共同得到发展。
  3.努力提高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立足地方,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对于“生存型”地方高职院校来说,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其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必须以服务地方为立足点,逐步向外辐射。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全方位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其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这同时也是一个互相壮大的过程,而主动权又常常掌握在学校手中。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通常是该区域的智力制高点和区域文化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区域高级人才的聚集地,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办学资源,通过培养培训区域社会发展的各类型人才、转化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职院校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功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从中获得了信息、资源,开拓了发展空间。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把学校的资源与地方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争取研发经费,在搞好服务和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赢得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建立学校与所在地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为自身的快速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敏锐捕捉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生长点,将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艳娥.香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4.
  [3]周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4]唐智彬.论地方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J].职教论坛,2008(7).
  [5]马若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8).
  [6]傅琴琴.论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9(1).
  [7]何农.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当前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0概要MAG(Metal Aative Gas ARE Welding)焊是熔化极活性气体保护电弧焊的英文简称。它是在氩气中加入少量的氧化性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或其混合气体)混合而成的一种混合气体保护
目的:探究用妇科千金胶囊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 y disease,CPID)的效果。方法:选择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2019年度收治的140例CPID
【正】 战后初期,日本外贸宏观控制曾一度采取了直接控制模式。后来,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这个模式又逐步过渡到间接控制模式。日本外贸宏观控制模式的顺利转轨,是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环节,在于建立一个科学、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建立科学、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先确立企业内部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制衡体制。激励与监督制衡是同一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专任教师的“生师比”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教育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2005年为23.0,2006年为24.24,200
空气反循环钻进技术具有钻速快、能耗低、可不提钻连续取心取样、能有效避免积雪层漏失等优点,在冰层钻探中极具应用潜力。本文针对冰层钻探技术特点,提出了双壁钻杆式、双通
本刊讯基于论文被引和下载数量,编辑部对本刊2018—2020年刊登的论文进行统计打分,评选出了“2020年度《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期刊高影响力学术论文”(TOP10),名单如下.
【正】 一、工业机器人的分布日本制造的工业机器人,自1975年后数量迅速增长。1975年累计有工业机器人16400台,1983年154100台,为1975年的9.4倍。其中,仅1983年1年制造的工业
【正】 日本铁路分国营铁路和民营铁路两种,国营铁路占主导地位。日本国营铁路配置了先进的线路设备、现代化的机车车辆和运输过程自动化管理系统。 1984年,国营铁路营业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