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建构维度与策略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xins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地位,在全球化的趋势和背景下,对文化自信的阐述需在跨文化的视野下探讨。文化自信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其内涵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党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需坚持建构的双重维度,且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中,应扎实做好行前教育、随时关注国外生活、平稳渡过归国适应“三步走”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视野;建构维度与策略;国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166-0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1]等论述时,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其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是基础更深厚、范围更广泛的自信,是以上四个自信的根基;若缺乏文化自信,那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都将如无根浮萍般无从谈起。
  一、跨文化视野下文化自信的内涵解析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无可回避的趋向。未来的全球化将从经济全球化逐步向科技全球化、社会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转型,全球化对我国和我国的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而,坚持文化自信需具备跨文化的视野。在跨文化的视野下认识文化自信,既要认识到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又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性、渗透性和依存性。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全部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切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关系的总和。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止的概念,而是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渗透性的复合概念,是一个开放且发展变化着的动态结构,是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的统一体。而“自信”,则是以“自”身为出发点,充满“信”心,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又要在新时代中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并非虚无空泛,而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自信并非固化不变,而是跟随时代不断发展演进的。回溯历史,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党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内涵
  一个繁荣的民族和一個昌盛的国家,其文化也一定是兴盛的。没有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便不可能有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且从未中断,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期都是绝无仅有的。自古以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不曾断层的文化即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尤以儒、道、法三家影响最为深远,之后虽有朝代是少数民族掌权,却大多推进民族融合、学习汉族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极大的包容力和影响力;以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各国传播;端午、除夕等传统节日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侨胞甚至外国人都在以各种形式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延续传统文化;民间工艺、传统戏剧、中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一而足,都构成了我们在当今拥有文化自信的根本自信。
  (二)我党红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发展内涵
  我党红色革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且根据中国国情完成了中国化的重大转化,构成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内涵。红色革命文化既面向未来,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战争时期体现为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辉煌,在和平年代体现为党和人民军队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创新内涵
  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形成的新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创新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支持着中华民族全力夺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
  在文化自信的内涵解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党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是不断融合、传承发展的。因此,坚持文化自信,应当牢牢把握其根源、发展和创新三个层次,持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我党红色革命文化、努力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跨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建构
  (一)建构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
  意义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唤醒文化自觉、找寻文化身份、重建文化自信,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文化自觉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面临困境,不是未能建立文化自觉,而是在文化归属和定位等问题中,文化自觉有时会被困于“寄人篱下”或“双重文化”的错误思路中。我们既不必因在全球语境中一时的“弱势”而灰心丧气,也不可夜郎自大。另一方面,在跨文化的视野中,中国文化的表层虽然受到冲击,但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根基是难以撼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趋同化”等负面影响不应被盲目夸大从而陷入悲观,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在唤醒文化自觉、找寻文化身份的基础之上,重建文化自信也就水到渠成。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3],而立德树人的首要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为载体,学生更易接受,文化相对于更为抽象的意识形态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为具象、更易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自信为引领,学生更有方向,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行,前进过程中也更加胸有成竹。   (二)建构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重维度
  正如前文所说,文化是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的统一体,因而文化自信也具有双重维度,即全球观和历史观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文化自信的两个维度,我们的未来在前方,而不仅仅在后方或西方。
  1.在跨文化视野中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需坚持全球观维度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在全球视角中立足自身,通过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树立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既主动吸纳外来文化,又去伪存真;是“交流”而非“取代”,也是“对话”而非“失语”。
  2.在跨文化视野中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需坚持历史观维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历史使命,努力探寻其与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恰当结合。
  三、将建构文化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步走”策略——以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为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在校期间的国际交流或联合培养机会大大增多;同时,国际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丰富,上至国家层面,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各类项目,下至省级、市级、校级甚至院系级的各类交流,涉及大量的在校学生。
  如何在国际交流的趋势下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可以通过建构文化自信这一抓手来实现,具体可通过扎实做好行前教育、随时关注国外生活、平稳渡过归国适应“三步走”策略来实施。
  (一)扎实做好行前教育,是建构文化自信的前提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步确立的时期,思想较为活跃,且容易受到外来影响而摇摆不定。为有效防范海外敌对势力的叵测居心,高校应扎实组织好交流学生的行前教育,打好“预防针”。
  为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行前教育的形式需灵活多样,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并重。首先是课堂教学,空有枯燥的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需结合实际案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认识,将学生在海外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进行预演。其次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走近祖国大地,更全面、深层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教育基地,了解我党伟大的红色革命文化;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随时关注国外生活,是建构文化自信的过程
  在扎实做好行前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出国后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也需随时关注,这也是国际交流中“三步走”策略为时最长的一个步骤。高校可建立海外交流的学生档案,通过定期远程视频班会、视频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及时跟进并掌握学生情况,时常关心学生孤身在外遇到的困难并及时解决,建立和完善突发情况及问题的处置机制,为建构文化自信打好“强心针”。
  (三)平稳度过归国适应,是建构文化自信的后续
  归国并不意味着国际交流的结束。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国际交流,学生归国后仍可能面临一段适应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格外注意到这一点,帮助学生平稳度过适应期,是在国际交流中建构“文化自信”“三步走”策略的最后一步,也是一剂“安神针”。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归国学生交流會的形式增强回国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类的讲座增强学生的爱国心和认同感。
  国际交流的大范围发展要求我们用跨文化的视野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整且认真地执行“三步走”策略,打好“预防针”“强心针”“安神针”,是在新时期高校广泛的国际交流中,牢牢把握学生意识形态方向、稳步建构文化自信根基的必要策略。在实际运用中,亦可根据不同城市、高校、专业的特点做个性化调整及优化。
  文化自信,是不忘初心的根本;文化自信,是牢记使命的要求。树立和坚持文化自信,既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来自新时代的根本自信。跨文化视野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认清文化自信的内涵、建构维度与策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叮嘱:“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白永生,张雷,张瑞.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09.
其他文献
摘 要:“微课”的出现顺应了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推动着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促进教学内容优化与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不断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模式等,这些都对当前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获得感产生着积极影响。  关键词: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
期刊
摘 要:青年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青年一代的政治信仰教育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所蕴含的青年政治信仰教育价值,为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年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
期刊
摘 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大使命。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实践成果显著,包括校企协同“走出去”模式、产教协同联盟模式、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模式、校际合作“鲁班工坊”模式等。要积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路径:包括统筹规划,多方联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明确路径,整体推进
期刊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内涵丰富,对于我们具有意义重大。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唯物史观,我们应该深刻学习其内涵。本文通过背景介绍,对旧唯物主义批判来论证第三条的科学内涵,进而指出它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的启示。  关键词:提纲;旧唯物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3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期刊
摘 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和方法,被罗尔斯在其《政治自由主义》中称之为“政治建构主义”,用作解释他的正义理论。而柯亨则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集中批判了这种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试图在原初状态下建构出正义原则,柯亨认为无论是建构的方法还是关于正义原则的解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柯亨对罗尔斯为代表的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的批判主要从正义的特殊性、首要性以及受环境的影响等几个层面展开。
期刊
摘 要:高职学报为学校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是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的主要媒介之一,因此高职学报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方向就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虽然大部分高职学报发展状况稳定,但却面临着对新技术重视程度不够、稿源质量普遍不高、编辑学术底蕴不深等尴尬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术期刊的出版已经进入数字化变革的关键时期,这对于高职学报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环境为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机器与大工业的关系,从机器取代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减必要劳动时间的发展路线,阐明人类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现实可能性,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路径。基于人类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促进人机融合,变革社会生产模式,使人的劳动回归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人工智能为人类走向“自由人联
期刊
摘 要:MOOC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体现ISEC项目的教学理念。文章通过分析ISEC项目通识课程《西方文明史》的课程定位、反思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加入MOOC元素以及对MOOC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达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ISEC;MOOC;《西方文明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143-02  基于“將世界上最
期刊
摘 要:二审生效刑事判决、裁定审查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之一,其程序的后置性能够更好地反向审视一审公诉、审判及二审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其较大的数据量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检、法机关的办案规律和问题。通过优化二审刑事生效判决、裁定的审查工作,可以提升检、法机关的刑事案件办理能力,提升司法规范化水平,达成对刑事案件更为公正、公平的处理。  关键词:二审生效刑事判决、裁定;刑事审判监督;二审程序;公诉案
期刊
摘 要:自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把自由视为重要的价值目标。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不自由却是常态。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深刻指出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们受工具理性主义支配、处于不自由状态。因此,对人的不自由状态进行批判性反思以及对如何使人摆脱异化以达到自由境界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自由;异化;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