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性愈鲜明,就愈具有国际性”——老舍在法国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作者专事中外关系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文章认为: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是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而著称于世的。他也是少数几个最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作家之一.老舍在法国和西方广泛传播表明,他的影响正在于他的这一独特性.文章以媒介理论为基础,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对老舍作品在法国流传与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考察,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从过去的单一型一下置于世界文化的万花筒中,就如同长江水一下出了吴淞口,涌进无边无际的大海,这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之海。追忆过去,面对世界,展望未来,人们在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它在近百年来落伍了,是由于传统的包袱,还是什么?
作者认为: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以“耻感”为始、以“乐感”为终的特征.在此特征中.中国古代知识结构呈以善伤真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古代中国未发育出独立的成熟的以自然为认识对象的认识主体.伦理本位的文化也未能挺供科学生长的土壤,而只是在重神似的中国古代艺术中给人以远离现实的自我陶醉意识.
关于目录对古籍版本的记录与研究问题,本文作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将对不同抄本的记录与研究追溯到汉代刘向的《别录》,本文还注意到行格表、书影(版刻图录)以及经过汇编的藏书或刻书题跋,皆为记录与研究古籍版本的特殊的口录形式,并一一作出了阐述.
民国时期的土匪是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队与土匪的关系,对这一时期“兵匪”猖獗的社会背景、土匪活动的心理动机及行为模式,作了多方面立体式的剖析。作者认为,北洋军阀时期军队与土匪互通是“兵匪”猖獗的重要原因,
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即通常所谓的“教案”,是近代中西冲突的热点。本文摆脱单纯地从价值上衡断教案孰是孰非的研究倾向,提出教会权威这一概念,试图通过对教会权威结构与中国的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在矛盾的分析,从结构上揭示教案冲突的根本原因。
本文对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思潮,从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恢复、弘扬.新时期在创作中持现实主义态度的作家,同建国后、“文革”前持同样态度的作家相比,表现出毋庸置疑的突进:突破了“暴露-歌颂”、“心理-行动”、“现实-现实”等等模式;
目前,对中国工运史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西方学者从社会文化角度的研究;另一种是中国学者从政治传统角度的研究。作者认为,工运史研究的突破将赖于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创造性融合,并具体提出五种研究方向:其一,扩大工运史研究的时间框架;
本文从几个重要的理论侧面,对经济学说史上一些重要的分配理论分类型(未必严格理论学派划分)进行概略的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获得一些对建立符合客观现实的社会主义分配经济学有借鉴价值的结论。
本文考察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指出:导致维新思潮向排满思潮转换的基本要素是反满民族主义,它决定了清末新兴知识阶层与康、梁维新派的离异。为同盟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排满思潮的本质内容是以欧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模式的革命民主主义,但反满民族主义又是它过于丰满的外部形态。
真善美在认识活动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一直是认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考察人的知、意、情三重心理能力入手,分别揭示了求真的认知意识、求善的道德意识、求美的审美意识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探求认识中的真善美统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