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全育人”为视角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来源 :科技信息·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成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践过程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坚持通堵点、补断点、解难点,重点推进协同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

一、深刻把握“三全育人”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思政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规律。进入新时代,高校要进一步加深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大要素的理解,精准把握思政工作核心要义。

(一)全员:育人主体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这意味着高校的思政工作不仅仅是专职思政工作队伍的责任,高校所有专任教师、党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等都是育人主体,共同承担思政教育职责。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深刻领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岗位工作与育人职责的内在联系,自觉把育人工作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实现人人育人。

(二)全过程:育人时间要素

全过程育人的重点在于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紧扣立德树人这条主线,建立起覆盖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可持续性育人链条,既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注重价值体系的塑造。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育人计划,實现时时育人。

(三)全方位:育人空间要素

全方位育人的提出,要求育人工作重点要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扩展育人维度,覆盖课堂、网络、校园等每个环节。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让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发挥育人功效,实现处处育人。

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不断提高“三全育人”三大要素的协同性,引导育人主体互相配合,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当前构建思政工作体系面临的问题

近两年,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在构建思政工作体系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形成了颇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案例,高校思政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由于观念认识的不深入、体制机制建设的不完善等因素,当前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工作合力力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作,不是高校某支队伍、某个部门“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单一性任务,需要全校上下都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发挥育人功能。但目前不同的工作队伍和部门对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平衡,尤其专任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的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育人效果覆盖不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随之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从强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心理等方面的培养,细化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培养,思政工作的宽度和广度进一步延伸。高校要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教育和综合素质两手抓,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提升。

(三)工作方式有待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环境开放,思想活跃,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消化新观念和新事物速度快。传统的思政工作侧重于向学生单向灌输,教育内容相对传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性不够。教育手段相对落后,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三、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政工作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立足办学特色,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以“三个协同”,让思政工作实起来、立起来、动起来。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让全过程育人实起来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一是加大课程思政创新力度。以思政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为核心,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和思政工作督导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开设《中国会计文明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等“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程,让学术大家亲自为学生讲授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密码。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每年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通过新生第一课、毕业思政课、“全体校领导共上一门思政课”等形式,为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建设,评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和示范项目,其中3门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的任课教师和教学团队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二是加快思政课程改革进程。打造“双师辅导型”思政课堂,以两位教师一问一答对话的授课形式,将课堂知识点融入到课堂语境当中,实现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相互补充,使课堂教学“有理”“有趣”“有用”。健全考核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期末闭卷考试基础上,采取“平时成绩百分百”“期末口试”“小论文考核”等多样化考核方式,在动态发展中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落实《关于加强湖北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体系、集体备课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

其他文献
学位
会议
报纸
报纸
会议
会议
会议
期刊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