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的对比思考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ao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规范教师行为和绩效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有研究者概括,现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管理与评价中的价值背离;教师管理与评价中的形式主义泛滥成灾;教师管理与评价中的统一性、模式化对教师创造性、个性化教学的禁锢等等。笔者做过不同学校的管理,正好见证了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师评价体系,简单对比一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是享誉全国的名校,对教师的评价是粗线条的。主要的操作方式是:1.学生的评教评学是主要组成部分,每学期期末前,由教务人员携带学校设计的评教评学机读卡到各班统发统收,内容涵盖教师的责任心、作业量、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答疑耐心等诸多层面。按照最后统计的ABCD的数量量化成分值。2.教研组备课组内互评,很简单的表格,包括教师的协作能力、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几项,同样量化成分值。3.考试成绩,按照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配比,同样量化成分值。三种数值按照一定比例合成百分制,一位教师的评分就出炉了。
  另一个案例也出自一个省级示范校,不过水平和影响与上述学校有一定差距。这所学校的教师评价很细致,教师一年下来基本可以自己计算出自己的得分。一切都是量化的,没有任何定性评价。简单截取部分表格:
  这一部分的赋分是非常细致的。如教学常规5分,就明确规定:依据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和市教研中心常规检查反馈,评定教研组等级,按以下比例给教研组评分,由教研组评定教师得分:A等教研组40%教师得5分,60%得4分;B等教研组30%教师得5分,50%得4分,20%得3分。而教学能力15分的赋分原则是:课堂睡觉1人次扣0.2-0.5分,平行班(每学期5人次基础)超出每人次0.2分,实验班(每学期2人次基础)超出每人次0.5分,累计扣完为止,此项以学校抽查为据,如果抽到空堂现象视为教学事故,按旷工对待,体育课学生没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假条却无故留在教室里,一个学生扣0.1分。学生评教优秀率≥95%得10分,90%≤学生评教优秀率<95%得8分,85%≤学生评教优秀率<90%得6分,85%以下得4分,低于70%不得分。
  由于篇幅原因,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这一模式。但毫无疑问,这种评价体系操作性极强,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检查监督。
  我们不去评判孰优孰劣,任何方式的存在都有合理性。不同层次的学校,评价体系不同,这也是合理的。据笔者了解,层次高的学校,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很强,评价机制和管理手段相对柔化,学校发展更多来自于教师的内驱力,这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而大部分一般学校,生源不理想,教师的专业素养相对较弱,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混日子的思想很重,学校管理更接近于企业,比如每天打卡记考勤,坐班时间有一系列规范性要求,不允许干哪些事都很具体。教师敌对情绪比较强烈,出工不出力。评价成为禁锢教师的重要方式,不达到怎样的要求就不能晋级,不能评优等等。
  其实,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一些学者认为,教师评价之所以缘起,主要因为:公众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国家和政府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最终落脚在教师教学质量上;教学中对学生角色地位的重视;工业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对教育的影响。但学校跟输出工业产品的工厂不一样,教育是具有隐含性和长期性特征的,是一个远比工厂生产标准件复杂得多的过程,影响教育的因素也很多。拿出标准,就意味着所有教师必须遵循一种流程化的模式,难道我们输出的学生也是一模一样的成品吗?这就是现在教育的致命伤。评价是为了规范操作,评价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教师评价的基本操作能否真正有效,恐怕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现代教师评价研究开始以前,教师职业评价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度,而不是简单的教学成绩的好坏。工业社会,教师评价开始引入工厂化的标准,甚至引入公务员评价的机制,用德能勤绩等指标来细化、量化每一个人。正如现在的秀课,大家基本能按照一个固定的套路来设计,第几分钟开始做什么,第几分钟必须开始小组讨论,第几分钟必须开始课堂情景剧表演等等,一切都在套路中演绎,离开这个套路就不是一堂好课,离开这个规范,就不是一位好教师。而实际上,众所周知,一位善于讲课的教师,哪怕他讲满40分钟,学生依然愿意继续听,而按照现在的标准,他的课是完全不行的。同样的道理,教育尤其是教学是个性化极强的工作,教师的创造力被套路化了,工作得按照评价体系逐条落实,才能在年终考核中得到一个比较好看的分数,然后参评优秀教师,在几年内晋升职称。这是否与教师评价的原目标背道而驰了呢?
  笔者无意否定教师评价,很多人都在研究更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确实应该基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来制订教师评价的方案。
  本人很欣赏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先生的一些想法。
  这是卢先生提出的教师评价方式的五种转变,个人觉得很有启发。他的评价原则是服务教师,评价教师的五个维度是:自我认同、同行佩服、领导信赖、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其实这几个层面就很充分了。可以将这些维度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在此不对卢先生的想法再阐述。服务教师仅仅是教师评价的目的之一,“教师评价的实质就是发展教师、帮助教师、激励教师、服务教师”。评价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激励,激励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管理的最高境界——教师自我管理。人本主义管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是目的”,认为人不是“手段”。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是人追求的最高价值。人本主义管理就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只有激励教师自我发展,努力做到教师自我管理,教师评价的目的才能达到。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比;教师的责任心与教学效果也不完全成正比。评价教师和评价教学一样复杂,大数据时代,应该有大数据思维。我们可以将教师的各种行为数据化,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来指导教师发展并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当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诸多层面的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设计和数据收集才能逐步实现。
其他文献
在新疆阿牙克库木湖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南缘黑山新发现的蛇绿岩主要由堆晶杂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残片组成.其具有构造变形弱,蛇绿岩保留厚度较小的特
一、会解题不等于会讲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进行设计  在教师辅导学生解题答疑的审题环节中,常常听到教师说:“我有思路了,我做给你看。”有思路说明教师自己会解这道题了,那么教师会讲这道题目吗?会解题和会讲题有很大区别,会解题不等于会讲题。  会解题是针对学生的数学问题,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对题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得到题目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并能顺利地
语言是联系外界事物与大脑思维的桥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绝佳路径。笔者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平行与垂直》为例,谈谈如何在思想与方法的渗透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一、在分类中规范语言描述  分类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思想方法。在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两根磁性小
教材中的习题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具有典型性、可延伸性,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近几年,笔者尝试对一些经典习题做发展性改编,并应用于教学,使习题教学从“浅层练習”走向“深度素养”,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首先介绍了路面铣刨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并结合施工实际,从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到机械设备调试,以及路面铣刨方案的制定,再到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路面铣刨;施工工艺;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路建设的施工技术和资源再利用技术也随之迅猛的发展,为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路面再生、路面铣刨、重复利用,成为当今公路及市政工程发展的新兴工艺,并且被广
冯友兰先生曾说:“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道德境界是超越功利境界的,是人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而现实生活中,关于道德问题,人们却常常失去判断标准,以交换为基础,即“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对你好”或者“我对你好,你就必须回报我的好”等等。由此,“道德是否以交换为基础”“道德是否要超越交换原则”引发了热议。  立德树人首先是德,而道德需要在良性
【摘 要】施工后浇带主要用于大型现代化的工程施工中,为了防止沉降不匀和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产生的应力千造成的影响。往往采用设置施工后浇带的措施。但是施工后浇带设置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结合施工后浇带的功能和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后浇带;工法;施工质量  在城市的许多高层建筑中,为了解决主楼与低层裙房的连接需要,通常会采取设置施工后浇带的工艺方法。
辽宁省再次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以后,大力发展港口建设。本文就是在此形势下,分析了港口建设与人才需求的关系。辽宁省开创了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然后辅
小秦岭加里东期侵入岩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503Ma。岩石类型为(变)辉名正长岩,依据岩石结构特征划分为两个单元,归并为东吉口超单元。其岩浆源于上地慢部分港融岩浆分异的产
互联网时代,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人人能够传播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从而学习的门槛降低,学习更加便利,学习的广度大大拓展,同时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呈现碎片化状态。于是各种担忧的声音出现了,如北师大副教授赵国庆认为:“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建立”,“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