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发展,相关的工业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对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更要做好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理念的渗透。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活动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工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环境与技术的一同进步。对此,本文也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具体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节能设计理念;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问题与措施;应用分析;发展趋势
引言
从我国目前节能设计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的节能设计问题、环保型材料的选择问题、设备运转过程节能措施问题以及机械运输过程节能环保问题等方面。相关部门与相关人员要进一步落实好节能设计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成因,找寻可行性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全方位实现我国经济、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探讨节能设计理念下如何发展机械制造和自动化。
一、优化与完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的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节能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低公害发动机的选择、液压系统的设计以及可靠性高的成熟技术应用。(1)低公害发动机的选择。在机械系统中,发动机是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发动机的选择往往也会对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在机械制造的發动机选择时,要尽可能做到噪声低、油耗小等原则。通过环保型的发动机选择来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机械的效率;(2)液压系统的设计。在液压系统的设计中,最关键的是要确保液压系统的清洁。只有确保了液压系统的清洁,才能够保障液压的有效行动。对此,便需要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制造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设计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清除杂质与垃圾,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提高机械的使用年限,以及减少机械的维护与更换次数,有效控制机械的污染;(3)可靠性高的成熟技术应用。可靠的成熟技术应用,以及经受市场检验的成熟零部件能够进一步延长机械的使用年限。有效降低机械的维修与更换次数,并在同时也能够减少机械对环境的破坏,确保节能理念的充分落实。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环保型材料的选择
节能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环保材料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通过可再生材料与资源的使用来减少消耗、选择使用年限长的材料以及使用污染程度低的材料。(1)可再生材料与资源的使用来减少消耗。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往往是关键。企业要尽可能地选择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和其他材料相对比,这一类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期间,尤其要注重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充分遵循易分解原则。一定杜绝有毒材料的使用,并在过程中完善材料的利用率;(2)材料使用年限的延长,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机械生产利用率的提高,以及机械报废率的降低。同时,在这一基础上,也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此,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分析设计对象的用途。结合设计对象的实际用途来做好各方因素的权衡,以此来贯彻节能理念;(3)使用污染程度低的材料。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选择污染程度低的材料是一项硬性标准。尤其是重金属材料,更要减少使用的频率,企业要尽可能选择新型的环保材料。同时,在零部件报废后,也要做好妥善的处理。避免报废零部件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设备运转过程节能措施
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备运转过程中的节能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情况下认为,在机械设备完成制造后,也就是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能够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来对其进行控制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优势在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线的控制范围与控制细节。通过传感器来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对其实施动态地调整。确保设备在最小的能源消耗下,也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在实际的生产线工作中,一般情况只有少量设备是需要一直保持运行的,而大部分设备其实只在使用时运行就可以。因此,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便能够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系统化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运输过程节能环保
机械运输过程中的节能环保也是节能设计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提高节能,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机械本身的改进,从而忽略了设备在包装以及运输时所产生的能源消耗。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发展。机械的制作水平也再向着更加精细、更加复杂的方向转变。对此,如何在运输环节,保证精密部件的完整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对此,便需要企业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减少运输环节的包装复杂程度。首先,从精密部件的运输来看,为保证精密部件的完整与质量。在进行运输时,通常会采用多层保护,对此便需要对精密部件与周围部件的设计进行优化。推动精密部件与周围的整体设计,在进行运输时,只需要对整体进行运输即可。其次,针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传统的海陆空运输各有优势、也各有弊端。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运输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既要保证运输的成本、质量,也要保证运输的节能。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发展方向分析
从我国目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限制。现如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被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对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水平,仍要对我国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集成技术进行完善。要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以及高素质人才的投入。同时,在绿色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也要做好节能方面的工作。要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优化与完善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来看,需要企业方面进一步完善节能方面的设计工作。在我国现如今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下,更好地实现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企业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投入、人才的投入以及材料、制度的转变。全方位推动节能理念的落实,使企业发展更符合时代规律与国家前进方向。也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我国目前节能设计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效率与质量,充分贯彻节能理念,实现经济、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鹏.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理念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21):111.
[2] 曹雅莉, CAOYa-li. 浅析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J]. 装备制造技术, 2013(8):257-258.
[3] 任龙. 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 智能城市, 2016, v.2(03):144.
[4] 张成磊, 刘朝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研究[J]. 科技风, 2014, 000(013):56-56.
[5] 卢宝柱.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理念[J]. 中国科技投资, 2017, 000(008):240.
[6] 马晓斌.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000(012):1-4.
关键词:节能设计理念;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问题与措施;应用分析;发展趋势
引言
从我国目前节能设计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的节能设计问题、环保型材料的选择问题、设备运转过程节能措施问题以及机械运输过程节能环保问题等方面。相关部门与相关人员要进一步落实好节能设计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成因,找寻可行性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全方位实现我国经济、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探讨节能设计理念下如何发展机械制造和自动化。
一、优化与完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的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节能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低公害发动机的选择、液压系统的设计以及可靠性高的成熟技术应用。(1)低公害发动机的选择。在机械系统中,发动机是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发动机的选择往往也会对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在机械制造的發动机选择时,要尽可能做到噪声低、油耗小等原则。通过环保型的发动机选择来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机械的效率;(2)液压系统的设计。在液压系统的设计中,最关键的是要确保液压系统的清洁。只有确保了液压系统的清洁,才能够保障液压的有效行动。对此,便需要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制造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设计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清除杂质与垃圾,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提高机械的使用年限,以及减少机械的维护与更换次数,有效控制机械的污染;(3)可靠性高的成熟技术应用。可靠的成熟技术应用,以及经受市场检验的成熟零部件能够进一步延长机械的使用年限。有效降低机械的维修与更换次数,并在同时也能够减少机械对环境的破坏,确保节能理念的充分落实。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环保型材料的选择
节能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环保材料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通过可再生材料与资源的使用来减少消耗、选择使用年限长的材料以及使用污染程度低的材料。(1)可再生材料与资源的使用来减少消耗。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往往是关键。企业要尽可能地选择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和其他材料相对比,这一类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期间,尤其要注重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充分遵循易分解原则。一定杜绝有毒材料的使用,并在过程中完善材料的利用率;(2)材料使用年限的延长,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机械生产利用率的提高,以及机械报废率的降低。同时,在这一基础上,也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此,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分析设计对象的用途。结合设计对象的实际用途来做好各方因素的权衡,以此来贯彻节能理念;(3)使用污染程度低的材料。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选择污染程度低的材料是一项硬性标准。尤其是重金属材料,更要减少使用的频率,企业要尽可能选择新型的环保材料。同时,在零部件报废后,也要做好妥善的处理。避免报废零部件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设备运转过程节能措施
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备运转过程中的节能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情况下认为,在机械设备完成制造后,也就是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能够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来对其进行控制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优势在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线的控制范围与控制细节。通过传感器来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对其实施动态地调整。确保设备在最小的能源消耗下,也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在实际的生产线工作中,一般情况只有少量设备是需要一直保持运行的,而大部分设备其实只在使用时运行就可以。因此,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便能够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系统化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运输过程节能环保
机械运输过程中的节能环保也是节能设计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提高节能,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机械本身的改进,从而忽略了设备在包装以及运输时所产生的能源消耗。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发展。机械的制作水平也再向着更加精细、更加复杂的方向转变。对此,如何在运输环节,保证精密部件的完整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对此,便需要企业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减少运输环节的包装复杂程度。首先,从精密部件的运输来看,为保证精密部件的完整与质量。在进行运输时,通常会采用多层保护,对此便需要对精密部件与周围部件的设计进行优化。推动精密部件与周围的整体设计,在进行运输时,只需要对整体进行运输即可。其次,针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传统的海陆空运输各有优势、也各有弊端。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运输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既要保证运输的成本、质量,也要保证运输的节能。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节能设计理念下的发展方向分析
从我国目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限制。现如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被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对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水平,仍要对我国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集成技术进行完善。要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以及高素质人才的投入。同时,在绿色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也要做好节能方面的工作。要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优化与完善节能设计理念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来看,需要企业方面进一步完善节能方面的设计工作。在我国现如今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下,更好地实现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企业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投入、人才的投入以及材料、制度的转变。全方位推动节能理念的落实,使企业发展更符合时代规律与国家前进方向。也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我国目前节能设计理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效率与质量,充分贯彻节能理念,实现经济、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鹏.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理念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21):111.
[2] 曹雅莉, CAOYa-li. 浅析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J]. 装备制造技术, 2013(8):257-258.
[3] 任龙. 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 智能城市, 2016, v.2(03):144.
[4] 张成磊, 刘朝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研究[J]. 科技风, 2014, 000(013):56-56.
[5] 卢宝柱.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理念[J]. 中国科技投资, 2017, 000(008):240.
[6] 马晓斌.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000(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