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课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7课的教学内容,是“有趣的变化”这一单元的首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选择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物质现象来研究其变化规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本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典型课例,建议同行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孩子们发现问题,就要让他们对具体事物和现象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有所质疑,在观察、思考、质疑的过程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讲《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我为孩子们播放了大量的孩子们熟悉的资料,例如: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炎热的夏天刚骑一段路程轮胎炸裂了;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来了;在给壶里的水加热时,并没有再往壶里加水,在加热过程中,壶中的水直往外溢;两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天松弛、冬天紧绷等一些常见的现象。学生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提出:“充足气的轮胎为什么夏天易炸裂?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为什么鼓起来了?壶里的水在加热过程中为什么变多了?两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夏天松弛、冬天紧绷?”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头脑风暴”活动,讨论、猜测、质疑这些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兴趣。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孩子们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如何让孩子们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呢?我在课前为孩子们提供了必要的材料,第一组:圆底烧瓶、气球、烧杯、两个注射器口已被堵严(注射器的活塞要拔出一部分)、热水壶(壶内装有热水);第二组:自制小烧瓶、带细玻璃管的胶塞、带颜色的水、煤油、酒精;第三组:铜球、金属环、铁片、铝片及钉有小钉的木板、酒精灯、火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猜测,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讲解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确定实验的方法。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不难验证出空气、水、煤油、酒精、铜球、铁片、铝片在受热、受冷时体积所发生的变化。
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分析、思考、归纳、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真正意义上体验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
三、巩固新知,强化质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在反复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把巩固新知直接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能利用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出来的科学结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壶水外溢,轮胎炸裂,瘪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来,两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天松弛、冬天紧绷的现象;能举出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能举例说明热胀冷缩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利和不利之处,起到了学而用之的作用。但为了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化质疑,更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些常见现象的结论,我为学生再次播放了这样的素材:在寒冷的冬天满满的一缸水结冰后缸炸裂了。学生用本节课所归纳的知识“水受冷体积缩小”难以解释这一现象,当告知学生水在0℃~4℃之间时受冷体积增加、受热体积缩小这一结论时,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使学生产生了课下探究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的欲望,更进一步说明一般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这一科学结论。
总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主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孩子们发现问题,就要让他们对具体事物和现象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有所质疑,在观察、思考、质疑的过程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讲《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我为孩子们播放了大量的孩子们熟悉的资料,例如: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炎热的夏天刚骑一段路程轮胎炸裂了;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来了;在给壶里的水加热时,并没有再往壶里加水,在加热过程中,壶中的水直往外溢;两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天松弛、冬天紧绷等一些常见的现象。学生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提出:“充足气的轮胎为什么夏天易炸裂?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为什么鼓起来了?壶里的水在加热过程中为什么变多了?两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夏天松弛、冬天紧绷?”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头脑风暴”活动,讨论、猜测、质疑这些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兴趣。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孩子们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如何让孩子们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呢?我在课前为孩子们提供了必要的材料,第一组:圆底烧瓶、气球、烧杯、两个注射器口已被堵严(注射器的活塞要拔出一部分)、热水壶(壶内装有热水);第二组:自制小烧瓶、带细玻璃管的胶塞、带颜色的水、煤油、酒精;第三组:铜球、金属环、铁片、铝片及钉有小钉的木板、酒精灯、火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猜测,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讲解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确定实验的方法。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不难验证出空气、水、煤油、酒精、铜球、铁片、铝片在受热、受冷时体积所发生的变化。
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分析、思考、归纳、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真正意义上体验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
三、巩固新知,强化质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在反复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把巩固新知直接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能利用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出来的科学结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壶水外溢,轮胎炸裂,瘪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来,两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天松弛、冬天紧绷的现象;能举出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能举例说明热胀冷缩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利和不利之处,起到了学而用之的作用。但为了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化质疑,更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些常见现象的结论,我为学生再次播放了这样的素材:在寒冷的冬天满满的一缸水结冰后缸炸裂了。学生用本节课所归纳的知识“水受冷体积缩小”难以解释这一现象,当告知学生水在0℃~4℃之间时受冷体积增加、受热体积缩小这一结论时,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使学生产生了课下探究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的欲望,更进一步说明一般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这一科学结论。
总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主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