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近年来海洋资源勘探、水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通信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下图像采集传输方案,并按该方案设计了一套基于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高速可见光视频传输系统。经测试验证,该系统能够在水下采集传输720P高清视频图像,传输距离达到1.4 m。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近年来海洋资源勘探、水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通信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下图像采集传输方案,并按该方案设计了一套基于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高速可见光视频传输系统。经测试验证,该系统能够在水下采集传输720P高清视频图像,传输距离达到1.4 m。
其他文献
本次研究将高密度电法用于某工程地下输水隧洞探测,对比了斯伦贝谢装置与温纳装置视电阻率剖面成果差异,分析了Res2dinv软件中组合反演法与阻尼最小二乘反演法的差异,依据电法探测成果推断了地下输水隧洞的走向与埋深。结论表明,斯伦贝谢装置较温纳装置更能凸显地下管状物的电阻率异常;Res2dinv软件中阻尼最小二乘反演方法易掩盖小尺度管状异常体在水平方向上的电阻率变化特征,原始视电阻率剖面成果能更好的反
为了实时监测工程结构,根据位移传感原理,设计了一种受拉型悬臂梁光纤布喇格光栅(FBG)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时,传感器两端支点产生相对位移,经弹簧将位移传递至悬臂梁,通过测试悬臂梁应变,实现对位移的测量;通过改变悬臂梁长度和截面尺寸可以实现灵敏度调节;根据工艺限制和理论计算确定悬臂梁尺寸,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悬臂梁端部孔径大小对其应变影响确定孔径值。最后,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受拉型悬臂梁
针对光纤布喇格光栅(FBG)传感系统的中心波长漂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极限学习机(ELM)的FBG波长漂移量预测和泛化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中心波长与波长漂移量的映射关系训练神经网络,实现对波长漂移量的预测和泛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FBG波长漂移量的预测误差小于1 pm,泛化误差小于2 pm,为FBG传感系统的现场校准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推广,我国国际承包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但我国企业对国际工程技术标准的不适应严重制约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本文对中外水电行业勘测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初步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美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基本一致,均经过了大量工程实践的考验,都是安全可靠的;但两种标准体系的起源、发展、构成、设计理念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在境外工程勘测设计工作
为解决光纤光栅易遭受破损和传感灵敏度不高的问题,设计定制了微型点焊机和预应力平台,先对光纤进行了镀镍金属化,然后采用毛细管式电阻点焊法将光纤封装在毛细钢管中进行保护性封装,并进行了温度传感特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电镀的镍层表面光亮平滑,光纤与电镀镍层结合紧密;光纤传感器的中心波长与温度变化量之间的拟合线性度很好,可以达到0.999以上;温度灵敏度是裸光栅传感器的2.8倍左右。
拉脊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深部地应力较高,预测该地区地应力分布,可以有效避免岩爆、软岩大变形等不良地质灾害的影响,为地下建筑工程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文中依托拉脊山区域的李家峡、龙羊峡、拉西瓦3个水电站的实测地应力数据,采用有限元对拉脊山地区地应力进行模拟预测,并将模拟预测结果与水压致裂法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脊山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向,拉脊山地区地应力在深度为400、600、80
为了解决传统电磁式检波器只能点式测量且工程化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系统。首先设计了系统的光学结构,然后设计了重点模块PIN型光电探测器,最后使用24芯铠装光缆对50~500 Hz范围内的单次振动信号进行了4组频率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系统对可控震源产生的振动信号检测效果良好,可以实现对振动源的精准定位与频率检测。
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3060碳战略"目标的确立,绿色低碳成为我国各行业发展主要导向,其中,高效能半导体器件发展应用成为推动汽车电子、电子信息、大数据中心等领域节能降耗的重要趋势。从硅、锗为代表的传统半导体材料到现在以氮化镓、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再到以金刚石、氧化镓为代表的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支撑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不断提升,促进射频通信、高功率器件、照明器件等方面革新发展。主要介
为了对变压器绕组、翼面和桥梁等设备或工程结构的变形进行监测,利用基于光频域反射(OFDR)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变形重构问题。首先介绍了应变与曲率之间的转换关系,然后推导基于切角递推算法的曲线变形重构公式,并在切角递推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重构算法。实验时OFDR应变测量系统空间分辨率设置为2 cm,集中力加载在简支梁中间,当集中载荷为11.76 N时,最大变形达到40 mm;消除系统误差后,切角
面向6G的星地一体化网络通过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优势互补、紧密融合,将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整体效率,从而实现全球立体无缝覆盖网络。概述了星地融合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星地融合网络发展路径,从过去的业务融合到现在的体制融合再到未来的系统融合。指出了面向6G的星地融合一体化组网中网络架构、空口传输、组网方式以及频率管理方面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