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特点与特色的差异化理路:涉农高校“六位一体”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涉农高校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面临办学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方式不接地、学科影响力不大、专业吸引力不强等共性问题和挑战.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全面开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首创性地构建出并实践了彰显涉农高校特点与特色的“六位一体”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将政治方向、专业传统、“三农”特色、道器结合、行动育人、国际视野六个方面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回应了涉农高校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困境.该体系变特色为优势,变差异为优异,显著提高了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声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播效应,有力地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我国涉农高校面向新文科建设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庆翻身》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老祖母的故事》中的一首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作品,是钢琴教育初级阶段必弹的一首中国优秀经典作品.本文在简单分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各部分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以及作品的音乐内容和音乐情绪等,重点论述如何将作品各部分演奏精彩的方法.期望通过诠释钢琴作品,对初学钢琴的演奏者有所启发,提高钢琴演奏者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和演奏作品的能力,为夯实钢琴教育初级阶段的基础理论尽微薄之力.
简笔画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简笔画用于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及儿童绘画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和指导策略,供学习参考.
画像砖滥觞于战国,兴盛于两汉,延绵至宋元,传承延续了十四五个世纪.折射出古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古代先民生死观及生活观念的表达方式之一.自1944年发掘敦煌佛爷庙湾画像砖墓以来[1],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出土了大量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主题鲜明的魏晋十六国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融会共生的民族特色,真实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生产、社会生活、民族融合、丝绸之路畅通的历史画卷.
陶艺和绘本分别从不同文明和艺术维度中吸取营养已成为当代中国本土化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势,其创作与发展是在文明互鉴的框架中展开的.本文从欲技道的游戏出发,阐述陶艺与绘本分别在欲的层面、技的层面和道的层面三个维度的特征,并通过欲技道的游戏阐述它们之间存在的可能性.将以纸质绘本为主要形式的表现手法通过与陶艺的结合进行观念与手艺上的创新,为中华传统手工艺发展迈向新的台阶而努力.
闽东桥约是闽东廊桥建造中主事的董事、缘首与造桥的工匠订立的“合同”,桥约对工匠的工资、伙食的支取做了详细的规定.此外,对廊桥建造规格、用料也做了说明,明确划分劳资双方的责任.这些内容折射出清代闽东廊桥工匠对工程负责、讲求诚信的宝贵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地质档案是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对地质研究、寻找矿产资源有重要的作用.不过我国地质档案开发和研究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地质档案数据不完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而且普及度也不够,地质档案开发和研究的队伍实力不够,研究平台也不完善,没有正确认识到地质档案和寻找矿产资源的相关联系.地质档案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要加大对地质档案管理机构的投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地质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政府在支持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时,也需要引进更多方面的管理因素,加强地质档案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
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组织广泛应用,但员工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水平尚未达到预期,研究员工人工智能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献研究出发,厘清了人工智能技术采纳内涵及其测量和研究方法,梳理了技术采纳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按行业整合了人工智能技术采纳的现有研究,建立了组织及个体的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持续采纳理论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整合技术-组织-环境框架、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及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探究了环境、技术及组织和个体因素对员工采纳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途径,构建了员工人工智能技术采纳多层动态影响模型,
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情感治理的作用.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剖析“礼治”思想的情感结构,并思考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发展应用.希望借此理清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脉络,在乡村治理中构建适宜群众表达的情感空间和参与机制,运用情感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并与正式的规定相契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