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和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损伤患者103例,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和中医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白蛋白指标和血红蛋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恢复幅度较小,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及中医补法对于治疗骨科急性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损伤控制;中医补法;急性损伤急救
损伤控制是通过控制损伤的发展进程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1]。采用损伤控制救治多发性骨折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应用中医补法能够有补充患者的阴阳气血,消除其虚弱证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骨科急性损伤患者103例,采用损伤控制及中医补法实施治疗,效果良好。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损伤103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24例,年龄15~58(38±2.6)岁,其中交通意外47例,高处坠落38例,摔伤11例,压伤7例。将患者根据其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送至医院后即刻进行检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ISS评分作为患者病情的判断标准,本研究中患者的ISS评分纳入标准为≥16分,该评分标准的患者一般不宜立刻采用手术治疗。
对照组治疗方法:初期对患者实施抗休克处理并采取抢救措施,患者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治疗,在治疗全过程中采取损伤控制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医补法行全面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中医补法:初期以补气血为主,口服参汤并加用参附注射液;中期以补脾胃为主,口服汤剂,药方:参苓、白术等;后期以补肝肾为主,口服左归饮及六味地黄丸等[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与14天的血红蛋白指标及白蛋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在骨科损伤的控制阶段,不建议在初期实施根治性手术,此阶段患者病情不够稳定,若急于治疗会导致患者损伤扩大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3]。在此阶段首先对患者的骨损伤进行临时固定,以控制其损伤的进一步发展,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施以根治性手术。在损伤初期患者会因为大量失血而导致体温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白蛋白指标升高等情况,部分患者还并发有休克等症状,若此时盲目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为避免急重症手术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的巨大打击,需降低其手术风险。
3.1急性期
急性期一般是指患者受创之后的7~14天,此阶段患者筋骨受损,开放性损伤导致患者大量失血,中医理论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无形之气当急固”。因此应对患者施以补气摄血的治疗措施。本研究中采用人参等益气补血的中药对患者实施中医补法,能够有效保证患者初期补气益血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其恢复能力。
3.2手术期
手术期安排在患者受伤之后的21~42天,此阶段患者病情稳定。中医理论认为此时“窟血散而未尽,气血损而未复”。治疗中应以调和患者气血并接骨续筋为主要措施。在本研究中采用参苓及白术等进行健脾养胃,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通过健脾胃滋养肝肾,进而增强患者元气,以利于其治疗。
3.3恢复期
恢复期是患者受伤的49天之后,由于筋断骨折导致患者元气大伤,在治疗中更应以肝肾的滋养为首要目标。同时辅以舒筋活血,祛风驱寒,此治疗措施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肝肾同源,肝血充盈则筋得养,肾髓足则骨劲强。本研究中采用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进行滋补。
本研究中患者在住院后分別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和中医补法辅助治疗。在治疗14日后观察患者的白蛋白指标和血红蛋白指标,数据显示,采用中医补法辅助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较快,两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而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的对照组则恢复速度较慢,恢复程度仅为观察组7日的恢复水平。两组患者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补法和损伤控制理论对骨科急性损伤患者的抢救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损伤控制理论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性,另采取中医补法能够为患者后续治疗降低难度,故结合以上两种理论进行骨科急性损伤患者的抢救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峰.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02):1002-1003.
[2]陈桂林.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15(04):1015-1016.
[3]窦甍.损伤控制理论在开放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2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和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损伤患者103例,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和中医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白蛋白指标和血红蛋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恢复幅度较小,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及中医补法对于治疗骨科急性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损伤控制;中医补法;急性损伤急救
损伤控制是通过控制损伤的发展进程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1]。采用损伤控制救治多发性骨折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应用中医补法能够有补充患者的阴阳气血,消除其虚弱证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骨科急性损伤患者103例,采用损伤控制及中医补法实施治疗,效果良好。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损伤103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24例,年龄15~58(38±2.6)岁,其中交通意外47例,高处坠落38例,摔伤11例,压伤7例。将患者根据其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送至医院后即刻进行检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ISS评分作为患者病情的判断标准,本研究中患者的ISS评分纳入标准为≥16分,该评分标准的患者一般不宜立刻采用手术治疗。
对照组治疗方法:初期对患者实施抗休克处理并采取抢救措施,患者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治疗,在治疗全过程中采取损伤控制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医补法行全面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中医补法:初期以补气血为主,口服参汤并加用参附注射液;中期以补脾胃为主,口服汤剂,药方:参苓、白术等;后期以补肝肾为主,口服左归饮及六味地黄丸等[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与14天的血红蛋白指标及白蛋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在骨科损伤的控制阶段,不建议在初期实施根治性手术,此阶段患者病情不够稳定,若急于治疗会导致患者损伤扩大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3]。在此阶段首先对患者的骨损伤进行临时固定,以控制其损伤的进一步发展,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施以根治性手术。在损伤初期患者会因为大量失血而导致体温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白蛋白指标升高等情况,部分患者还并发有休克等症状,若此时盲目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为避免急重症手术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的巨大打击,需降低其手术风险。
3.1急性期
急性期一般是指患者受创之后的7~14天,此阶段患者筋骨受损,开放性损伤导致患者大量失血,中医理论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无形之气当急固”。因此应对患者施以补气摄血的治疗措施。本研究中采用人参等益气补血的中药对患者实施中医补法,能够有效保证患者初期补气益血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其恢复能力。
3.2手术期
手术期安排在患者受伤之后的21~42天,此阶段患者病情稳定。中医理论认为此时“窟血散而未尽,气血损而未复”。治疗中应以调和患者气血并接骨续筋为主要措施。在本研究中采用参苓及白术等进行健脾养胃,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通过健脾胃滋养肝肾,进而增强患者元气,以利于其治疗。
3.3恢复期
恢复期是患者受伤的49天之后,由于筋断骨折导致患者元气大伤,在治疗中更应以肝肾的滋养为首要目标。同时辅以舒筋活血,祛风驱寒,此治疗措施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肝肾同源,肝血充盈则筋得养,肾髓足则骨劲强。本研究中采用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进行滋补。
本研究中患者在住院后分別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和中医补法辅助治疗。在治疗14日后观察患者的白蛋白指标和血红蛋白指标,数据显示,采用中医补法辅助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较快,两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而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的对照组则恢复速度较慢,恢复程度仅为观察组7日的恢复水平。两组患者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补法和损伤控制理论对骨科急性损伤患者的抢救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损伤控制理论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性,另采取中医补法能够为患者后续治疗降低难度,故结合以上两种理论进行骨科急性损伤患者的抢救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峰.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02):1002-1003.
[2]陈桂林.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15(04):1015-1016.
[3]窦甍.损伤控制理论在开放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