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对话,打造精致作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让考生在遇到同一类型作文题的时候,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本文将从“明确身份,设置情境”“理清材料,彰显主题”“精致细节,以小见大”三个方面,从点到面,从句到篇,把作文情境、主题、写作等任务做到一一落实,让考生在时光的隧道里自由穿梭,放飞想象,彰显个性。
  关键词 穿越时空;设置情境;彰显主题;精致细节
  近年来,不管是高考真题还是大型考试,其作文题目的情境设置(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我和2035年有个约”;2021年广州一模作文写作设定情境“‘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和“‘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等等),常常要求考生要么回到过去,要么穿越未来,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用特定的身份与具体的写作对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考查考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与严谨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然而,遇到这一类题目时,很多考生望而却步,要么搞错写作对象,不明确自身写作身份;要么内容空洞,不知该从何写起;要么主题混乱,无法明确写作意图。为此,笔者试以山东省济南2021届高三十一校联考作文题为例,从“明确身份,设置情境”“理清材料,彰显主题”“精致细节,以小见大”三个方面,从点到面,从句到篇,让作文写作任务一一得到落实,让考生在时光的隧道里自由穿梭,放飞想象,彰显个性。
  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100年前,有一群青年,他们乘着小小的“红船”,劈波斩浪,抒发人生壮怀……
  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他们驾驶时代的“巨轮”,凯歌前行,挥洒青春豪情……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时空可以穿梭,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在两种身份中任选一种,给对方写一封邀请函,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来做客,彼此了解,彼此激励,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明确身份,设置情境
  审题时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明确写作任务时,找准写作身份与写作对象,并设置符合要求的情境,进行合理地对话与适当的情感表达。而很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他们将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手法套用在应用文上,从而产生了语言生硬、情感僵化的现象。
  针对该题,首先要明确,写作身份可以是“100年前的红军前辈”,也可以是“2021年的有为青年”,不管选择哪一种身份,都需要在这一百年的时光穿梭里面,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下文是吕思云同学的作文《百年梦,中国梦——给100年前的青年的邀请函》。
  百年梦,中国梦
  ——给100年前的青年的邀请函
  高三(3)班 吕思云
  来自100年前的前辈们:
  ①你们好!我是来自百年后的青年。在一百年前,你们乘着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中华人民的殷切期望,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一次次的危难也没能将你们打趴下。是你们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带领我们去探索未知征程。今天,在时光的穿梭中,我们有幸相遇,故此我想要邀请你们一同畅聊我国的时代篇章。
  ②站在时光的尽头,你们与我遥相对望。从你们眼中,我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希望;在我的眼中,是对曾经无限的感慨。我们相视无言,却又看懂了对方眼中的含意。生活在当代的我,很荣幸也很幸运地可以见证祖国的繁荣与强大,祖国也如你们所期翼的那般羽翼不断丰满。中国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沿。百年前,中国由于不够强大,在外交上忍气吞声,屈辱求和。百年后,中国已飞速发展,在外交上遍地生花。
  ③站在时光的尽头,你我心中都怀揣着同一个中国梦。这个梦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传承至今。曾经泛舟于“轻烟漠漠雨疏疏”的南湖之中的小红船,如今已满载而归。中国共产党也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如今,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有红色文化圣地。透过这些地方,我似乎能感受到当初的那种紧张气氛与你们的壮志豪情。百年前的你们在民族危亡时刻站了出来,将满腔热忱洒在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百年后的我们也正朝着一个更伟大的梦想前行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站在时光的尽头,我们都曾遭遇过许多磨难,每个时代都会有各自的使命与任务。或许我们留不住这些记忆,但历史会帮我们铭记这些时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飞船再到今天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些成就是对时代的一个交代。无数个小地方发展为大都市,正是一代代拓荒者、先行者开拓进取、接续奋斗创造出的奇迹。黑格尔曾言:“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接力棒穿越一百年的时光,来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手中,我们一定会跟上你们的步伐,不辱使命,迎难而上。
  ⑤2021年,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之梦也即将实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在向我们召唤。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诚挚地邀请你们来此看望祖国的风光,我们一同对酒当歌,畅聊心之所愿,共谱青春与时代的华章。
  来自一百年后的青年
  2021年4月24日
  该文的情境设置贯穿全文,情感充沛,语言流畅,很好地做到了得体的语言表达与合理的情感流露。
  其一,第①段交代了寫信的目的,并紧扣任务要求,从明确写作对象“来自100年前的前辈们”到表明“我”的写作身份“100年后的青年”,再到阐述“你们”到“我们”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该文写作的目的“我想要邀请你们一同来畅聊我国的时代篇章”,句句相扣,关系流畅,为下文作好了情境铺垫。   其二,第②段的开头,具体的情境再现,在穿越时空的相遇中,“你们”和“我”在遥相对望的那一瞬间,虽然“相视无言,却又看懂了对方眼中的含意”,画面具体,想象生动,就在这一抬眸一遥望的瞬间,拉近了写作对象与作者之间一百年的距离。
  其三,第③和第④段,都在开头点明了“站在时光的尽头”,紧扣情境,对话意识强烈。“我似乎能感受到当初的那种紧张气氛与你们的壮志豪情”“我们一定会跟上你们的步伐,不辱使命,迎难而上”等语句,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话不流于表面,内容有深度,情感显真实。
  其四,第⑤段结尾“我诚挚地邀请你们来此看望祖国的风光,我们一同对酒当歌,畅聊心之所愿,共谱青春与时代的华章”,再次回扣首段,从“看望风光”到“畅聊心之所愿”再到“共谱青春与时代的华章”,环环相扣,情境真实。
  完成情境任务,就是从明确身份、得体对话到合理抒情,做到对象清晰化,语言生动化,情感真实化,用特定的写作身份,做到情境对话贯穿全文,让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理清材料,彰显主题
  该题的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围绕着时事热点“建党100周年”展开。“宏大主题写作,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空洞套话中而缺乏对材料的个人见解。”[1]所以在写作前,应理清材料背后的多重涵义。其一,“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点明了党发展的起源;“一艘小小红船”到“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点明了党一百年来发展的足迹与成就;“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点明了党的追求与期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阐释了党成长之艰辛与顽强。其二,描绘了100年前的青年在党的引导下克服困难、成就自我的画面。其三,描绘了100年后的青年在党的引导下,应时代之需,勇于担当,挥洒青春的画面。三段材料的关系紧密,从党一百年的发展,到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阐释了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的积极参与,而青年的成长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与指引。
  根据题目的任务要求,“给对方写一封邀请函,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来做客,彼此了解,彼此激励,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写作主题与写作思路很明确,主题是“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写作思路是从“彼此了解”到“彼此激励”再到“共谱……华章”。这里要明确的是“彼此了解”,了解的100年前的青年,应该就是100年前那个特定身份的青年,而不是历史事件叠加后的青年。而100年跨度这么大,应该明确的是,100年中的事迹也不是100年后的青年所做的,但是可以用其中的例子来串联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以吕思云同学的作文《百年梦,中国梦——给100年前的青年的邀请函》为例,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都紧扣主题,首尾呼应,观点鲜明。而文章的第③④两段,很好地做到了把文章的论点一拆为二,分点论述。第③段的分论点是“你我心中都怀揣着同一个中国梦”,很好地点明了青年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该段落重点是阐释100年后的青年与100年前的青年的“彼此了解”“彼此激励”,情感真实,论证有力。第④段的分论点是“我们都曾遭遇过许多磨难,每个时代都会有各自的使命与任务”,很好地点明了青年与时代使命之间的关系。该段的重点是阐释100年后的青年与100年前的青年之间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勇于肩负起使命,才能完成对时代的交代,才能“接续奋斗创造奇迹”,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完成主题任务,就是从明确主题、理清思路到合理布局,做到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紧扣材料,步步到位,让文章内容丰富化,主题深度化。
  三、精致细节,以小见大
  时事热点“建党100周年”主题作文,也是属于宏大主题作文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为了避免主题的僵硬化、内容的空洞化、语言的口号化等方面的问题,借精致的细节,以小见大,可以让主题更鲜明,富有深度;内容更充实,富有广度;语言更生动,富有文采。这里以吕思云同学的作文《百年梦,中国梦——给100年前的青年的邀请函》为例。
  选文细节亮点之一,即第②段“百年前,中国由于不够强大,在外交上忍气吞声,屈辱求和;百年后,中国已飞速发展,在外交上遍地生花”,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手法,从外交的角度,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中国100年来的腾飞与发展。
  选文细节亮点之二,即第③段从“南湖之中的小红船”到“如今,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有红色文化圣地”,从古到今,随意切换,让我们感受到了100年后的青年对100年前的青年了解的迫切与渴望,从而也点明了100年前的青年的努力与奋斗,就算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历史会铭记,100年后的青年穿越历史的风尘也能感受到100年前青年们的初心。
  选文细节亮点之三,即第④段“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飞船再到今天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无数个小地方发展为大都市”等例证,选取了两个角度,一个是科技发展,一个是经济发展,非常具有代表性。接着运用了黑格尔的名言,很好把一代又一代勇担使命的青年联系了起来。
  完成写作任务,就是选取画面,打造细节,弘扬主题,做到细节精致化,情感细腻化,语言生动化,从词到句,从句到篇,环环相扣,让文章文采飞扬,张扬个性。
  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打造精致作文,让考生在遇到同一类型作文的时候,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把作文情境、主题、写作等任务一一落实,在時光的隧道里自由穿梭,放飞想象,彰显个性。
  参考文献
  [1]陈婷,刘大鹏.打造精致细节,弘扬时代主题——宏大主题作文写作技巧应对策略[J].中学语文,2021(8):22-24.
  [作者通联:广东揭阳普宁市城东中学]
其他文献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双新”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范畴中,“真实情境”可以理解为真实发生的生活情境,运用或创设“真实情
“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写作主题,主要解决的是作者、读者针对性欠缺等问题.本课例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典型任务、提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材乃国家事权,是教育的基础工程和铸魂工程,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教育部教材局联合摄制的五集纪录片《统编教材》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首次具有深度地权威展现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编的决策内幕和统编完成并投入使用的重大意义,赢得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摘 要 读书,是人生而为人最好的修行。在素质教育流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阅读、持续阅读、高品质阅读,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做好写作的“预备功夫”。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阅读书籍?怎样有选择性的阅读,取其精华呢?本文将从博读、书籍分类、阅读方法、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及阅读的意义这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阅读怎样为写作做准备”。  关键词 博读;书籍分类;阅读方法;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的意义  梁启
摘 要 虚构故事写作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虚构”是指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联想,对生活再创造的一种手法,因此虚构故事写作可以激发、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但在实际的虚构故事写作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借助外物,创设想象环境”“头脑风暴,激发无限想象”“例文讲评,提升想象思维”“总结规律,丰富想象方式”四种方法,激发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取得了较好的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名著阅读教学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有效转换。主要有以下五点:改进赏析的方式,变封闭式答案为允许学生开放式思考;基于交际语境的任务式驱动,使学生主动构建名著知识,将知识体系化;开展必读名著与选读名读的群文阅读,在比较与分析中进行思维的提升;在中考名著阅读教辅书的固化思维语境中寻找突破口;回归文本细读本身,使学生读进名著。  关键词 高阶思维;名著阅读课内教学;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
本文以散文名篇《昆明的雨》为例,结合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观,提出他的散文语言风格具有“四味儿”:家常味儿,余味儿,情味儿,美味儿.作家善于在对比中捕捉印象叙写家常味儿,善于
从哲理散文的角度,可以用“物我观照,悟理而妙”这八个字来概括《我与地坛》的主要特点.作者思考人生的方式显然不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思辨,而是通过“我”与地坛及地坛的自然景
《故都的秋》中,“悲凉”是一个关键词语,郁达夫在全文中以一连串的词语链强调“悲凉”,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欣赏,这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富有雅趣,极其独特,是中学
摘 要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运用了多处对比,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耐读性,而且揭示了小说的深刻主旨。可以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称呼和态度、于勒在南美阔绰时与再次潦倒后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菲利普夫妇的前后用度、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偶遇于勒的不同态度、菲利普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行的前后情况、若瑟夫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等六组对比入手,多角度地分析挖掘小说丰富深刻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