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s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曾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日联合举行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中,两国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生存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中国学生表现出的挫折感和对挫折的承受力都不及日本的学生。另外,当今报纸上大学生受骗被拐卖的文章愈来愈多……这些事例反映了中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搞活,我想当今的中学生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首先让学生在校园里适应时代的节奏,从而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而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其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到:“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
  
  面向全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是只关注于一个学生,而是要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环境,注重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处于弱势的学生也能对自己充满自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民主宽松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中学生正是思想意识形成的阶段,要允许学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我们看来幼稚荒唐的突发奇想,要有耐心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
  个性发展的原则。我们应该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的心灵和他们的面孔一样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所需要的学习体验,都必须以个体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来决定。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造成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又由于社会活动的多样性的特点,学习感受、体验、经历、认识也有所差异,教师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衡量每个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不同个性的良性发展。
  交流与合作的原则。社会的未来发展,为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与人成功地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是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现实社会的基本状况就是学生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而体育教学本身就应该成为学生交流感情、学习协作的过程,为此,在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上,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主动交流和合作创造条件。
  体育教学内容与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社会学认为:“凡两人以上具有交互行为和共同关系行为的一群人都可称社会。”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可以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微型社会。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在众多的社会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的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人具有两重性,即人既是有着细胞器官等组织系统的生物人,又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的心理人,而从本质上看,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因此,人是离不开社会的,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而体育活动就如同人进入社会环境前的“模拟场”,是对人能力的最好的检验工具。体育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的高量换率,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由于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很有可能今天的尖端科技一夜就被淘汰,知识更是如此,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拓宽人的知识面,不断地培养人的应变能力,使人在社会环境中乐于和有能力接受新知识。体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一动态系统的最大表现是运动技术和方式不断追求最佳效用的有序进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一般总是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来!择和使用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同时,为了使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能尽快实现,他们必然要不断地创造现在已有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得到最佳的功能和效用。体育活动的内容全面、多样,更显层次性,人都有一个向上的心态,在达不到较高目标时,必须在实践中寻找不足、积累经验,采取针对性的活动措施,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体现出自我价值。
  体育活动能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活动能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会情感和耐挫力。
  
  如何评价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学生竞争意识的强弱;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学生的自信程度,能否正确认识自我。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间的交往是一种能力。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这种能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社会更需要这种交往能力。中学生年龄较小,且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多种人际交往及相互之间配合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这些集体性活动,最能体现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与小集体之间的交往关系,教师应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体育教学中教学比赛、游戏、保护与帮助等,无不体现出人与人的交往,学生很容易在这种体育活动中使自己潜移默化地学到与人交往的经验,发挥个人与集体的相互配合能力,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未来社会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将会更激烈。所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如果一个人没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就很难立足于社会。而竞争意识的培养,再没有比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形象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胜负观教育。胜利了,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失败了,要找出原因接受教训,为下一次胜利而努力。要让学生懂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此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胜不骄,败不馁,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永远成为强者。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创造性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是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为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行为方式等。中学生正是培养创造力的有利时机,此时,他们的创造性有了较充分的智力基础,较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抓住此时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要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才能达到潜移默化,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体育活动中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徒手操的练习,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编操原则方法,让自己创编动作。又如技巧、武术等让学生自己编成小套路联合等,学生通过思考,锻炼了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或多或少存在着“4-2-1”溺爱综合征,一帆风顺的学习使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减弱,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受挫力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受挫的影响。要使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的时候,除了靠灵敏和善于动脑外,还要靠意志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设置一些困难、挫折环节,在原有的练习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提出更高的目标,使学生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有意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挫折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信,正确认识自我。自信心是在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总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或有的人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的心理使他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不愿做。这两种情况均属心理不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体育成绩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很活跃, 示范也让他们来做,这些学生往往很自信,精神状态也好。而那些能力差的同学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更不好意思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细致观察,有意识地为这些能力差的学生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由简到难,逐步培养其自信心。同时,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
  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氵郭、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季浏、胡增荦著:《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季浏:《体育与健康 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徐建群:《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01(4)。
  6.薛雨平:《学校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取向》,《体育与科学》,2002,23(2)。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体育系)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1644年,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发表了举世闻名的《论出版自由》一书后,出版自由为人民反抗封建压制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被列宁誉为“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然而,300多年来,当人们推翻了专制,建立了民主自由的制度之后,金钱的力量使人们的言论自由部分走向反面,甚至出现了“言论沉寂化”现象。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言论自由的“双刃剑”现象:    一、出版自由:个人表达思想的权利    1643年,英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报业集团的出现,各报业集团在大报之外纷纷推出小篇幅的都市类报纸,报业竞争加剧,开始进入营销阶段,但这一阶段的营销主要是通过内容的比拼来进行,我们称之为内容营销阶段进入21世纪,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我国报纸内容差异化方面的距离在缩小,报纸进入后营销时代后营销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由内容营销转向视觉营销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报纸更加注重形式注重包装注重设计,通过采用创新的版面语言,特别是强
期刊
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专家咨询组这几年,我一直负责审读《河北农民报》。审读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我觉得,一张好的报纸,应该认真遵循自己的办报宗旨和方针,牢牢把握自己的办报方向,努力面向读者,服务读者,不断赢得读者,从而使报纸本身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河北农民报》作为一张面对全省广大农民的报纸,始终坚持围绕“三农”做文章,因而深得读者喜爱,他们的一些办报理念、办报思路,很值得同行加以借鉴。    一
期刊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界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它直观地说明了新闻与历史具有某种同质的属性因此,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式纪念式的报道,也早已是新闻界屡试不爽的手段然而,把历史事件当做常规的新闻题材,用新闻的视角观照历史事件,组织经常性系列化的报道,使之成为报纸的拳头产品,继而将其打造为一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闻创新  从历史事件中发掘新闻,当是对穆青老人新闻
期刊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营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营销信息借助大众传媒工具传达到人群中,再经由群众之口,造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  在以往的营销方式中,商家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信息的制定和发布上,在新的传播环境和营销环境中,人际传播的重要开始突现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期刊
2l世纪的今天,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研究者。作为与现代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广告,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在广告文案创作方面最典型的现象即“诗化”的广告文案出现——它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创新利用,在形成民族品牌个性时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实现传统人文情怀与信息传播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广告信息的有效传
期刊
信息市场对时尚的要求越来越多,作为人们信息导航标的媒体,理所当然将林林总总的时尚信息纳入报道范围,纷纷以时尚为主题大展拳脚,成为引导时尚的主力军。报道的内容越来越时尚,行文言论越来越时尚,媒体的包装越来越时尚,一个“时尚”伴随着媒体之争的时代已经悄然无息地蔓延开来。  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主要的一种传播媒体,毫无例外地将时尚作为报道内容的重要板块。刊登各种时尚信息之余,几乎所有综合类报纸还推出
期刊
我国是一个拥有9000万农业人口的国度,河南南阳是一个拥有900万农业人口的大市。根据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农村电视观众占据观众总量的61%;农村人每天看电视时间为166分钟,比城里人长46分钟,这些数据表明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农村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据调查,全国只有1%的电视台开办了农村栏目,其中省级电视台中有1/3没有开设农村栏目,近20%的地市级电视台没有一个农村栏目。
期刊
所谓DV视听传播,是对用DV机拍摄的音像符号进行传递的过程。在认识DV给视听传播乃至社会变革方面带来了何种冲击时,有一种激进视角倾向于把DV奉作先锋、解放者的地位,并相信DV的出现已经并必将撼动业已存在的传统视听模式,譬如电影、电视,并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手段。这种乐天的观点认为,DV的出现“使得用影像语言记录一些事情,变得像用笔写字语言一样容易”①,DV已经“打破了主流媒体影像的话语空间”,②并呼
期刊
王守国,男,1961年生,文学硕士,传媒经济博士,大河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出版学术著作九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七项,其他奖二十余项。2001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培训,2005年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06年入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系全国青联七届委员,全国青联首届社科联谊会理事,河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闻真实性是一个常谈常新、历久弥新的课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