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有一个纳尼亚王国,在白女巫的邪恶统治下,那儿永远是一片冰天雪地。谁要是违抗女巫的旨意,谁就会被变成冰雕。后来森林之王阿斯兰归来,再加上四个孩子的力量,最终击溃了白女巫,使春天重临纳尼亚,万物复苏。
这么说的话,这多少就是个俗套的民间童话。追求平衡、和谐与完美的民间童话总有个正必胜邪的圆满结局。况且故事中的女巫、羊怪、小矮人和树精等形象,以及魔杖、魔瓶、号角等魔物及其魔力,都是民间童话中司空见惯的元素。可这个叫作《狮子、女巫和魔衣柜》、给被誉为世界魔幻经典的“纳尼亚传奇”系列打头阵、被《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当作枕边书的故事,给予我们的绝不止这些。故事以鲜明丰满的血肉赋予那种类型化的民间故事以一种新的活力,五十多年以来,始终使人为之慨叹不已。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从前”的故事。以“从前”为开头的童话里往往只有一个世界、一种时间,那里的人不受现实规律的制约,青蛙可以变成王子,南瓜可以变成马车,你见了都不必怀疑不必吃惊。而这个故事始于一个真实的“现在”时态(对讲故事的人来说)。就在二战期间,为了躲避空袭,四个孩子远离伦敦,寄居在乡下一位老教授家中。好奇的他们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开始探险,露茜打开一口大衣柜,一直往里走,渐渐地她摸到的不再是大衣和木板,却是树枝和雪!从日常生活中乍一瞥见这不可思议的景象,恐惧是必然的反应,然而探索的欲望又使露茜的好奇占了上风,这样的好奇是所有有滋有味的幻想故事的开始。衣柜是连接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世界的一条通道(而在老的童话里,我们无须一条通道就已置身于想象的世界之中),这样的通道,我们在德国的《5月35日》和日本的《壁橱里的冒险》中都能遇见。我们兴许还会回忆起小时候,自己总喜欢躲在壁橱或衣柜里,虚构出一个独立的世界,就像作者C·S·刘易斯在童年时期一样,总是跟哥哥钻进家里的大衣柜,坐在黑暗中互相讲故事。毫无疑问,是想象力本身为我们铺平了通往异界的道路。当孩子们历经纳尼亚的辉煌岁月,因为一次狩猎再度穿过大衣柜回到老房子时,“时间还是他们躲进大衣柜的同一天,同一个时辰”。瞧,幻想的世界并不打扰正常的生活,一分钟都没有耽搁,它们并行不悖。所以,为自己保留胡思乱想的权利和乐趣吧,不必担心做梦会妨害眼前的生活。我们尽可以同时拥有“现在”和“从前”。
这也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身为剑桥大学的学者,C·S·刘易斯坚持“只讨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不能算好的儿童文学”,他给故事注入一种可以贯穿并且穿越人类童年的永恒的精神,对他这位基督徒来说,那是基督教信仰。流传于纳尼亚的预言是,只有两个亚当的儿子和两个夏娃的女儿(《圣经》认为亚当与夏娃是人类的始祖)一同现身时,才能结束白女巫的统治。四个孩子就这样被标识为人类这一正统神圣的身份;而与之对立的白女巫则是莉莉丝(犹太法典认为莉莉丝是亚当的第一个妻子,因不服上帝的管教而堕落成女魔,嗜杀人类的孩子)的女儿。因此,两者的交锋便是光明与黑暗之争。而后,按照纳尼亚的高深魔法,叛徒都是女巫的合法祭品。为了赎回曾抵制不住土耳其软糖诱惑而背叛兄妹的爱德蒙,狮王阿斯兰跟女巫达成协议,自愿献身。我们可以把C·S·刘易斯的信仰理解为人类的公义、爱与牺牲对邪恶、仇恨及背叛的永久胜利。这种深沉的信念多少能使初涉尘世的读者感到宽慰与安全,也使故事不只停留在儿童游戏的层面,它将延伸入我们阅读着的一生。
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故事。正如它的结尾所言,这只是纳尼亚奇遇的开始。我们还可以进入画中的帆船、穿过学校土坡上的墙,甚至就坐在火车站的长椅上(想到《哈利·波特》中的那个站台了吗),或者触摸一枚戒指……莫名其妙地再次进入纳尼亚王国,经历那些让人激动不已的传奇故事,只要你不怕打开(因着好奇与勇气),打开那扇通往魔幻世界的门,打开那些充满奇思异想的书——《凯斯宾王子》 《黎明踏浪号》 《银椅》 《能言马与男孩》 《魔法师的外甥》 《最后一战》。
为着这样的故事,我们值得记住它的由来:20世纪30年代,牛津大学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里,常有两位教授相聚闲聊,分享彼此的种种古怪想法,并相约各写一部魔幻史诗。很多年后,这家酒馆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圣地,因为那里孕育了两部关于想象与信仰的伟大作品:《纳尼亚传奇》与《魔戒》。而另一种说法是,作为一个单身汉,C·S·刘易斯并不认识多少孩子,也从未想过要为孩子们写书。直到二战期间,四个孩子从伦敦疏散到乡下,被安排在他的家中。令他诧异的是,小客人们似乎从未读过什么想象类的故事。于是他决定要给他们写一个。其中一个孩子向他提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家里那座古老的大衣柜后面有什么东西吗?她就叫露茜。
这么说的话,这多少就是个俗套的民间童话。追求平衡、和谐与完美的民间童话总有个正必胜邪的圆满结局。况且故事中的女巫、羊怪、小矮人和树精等形象,以及魔杖、魔瓶、号角等魔物及其魔力,都是民间童话中司空见惯的元素。可这个叫作《狮子、女巫和魔衣柜》、给被誉为世界魔幻经典的“纳尼亚传奇”系列打头阵、被《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当作枕边书的故事,给予我们的绝不止这些。故事以鲜明丰满的血肉赋予那种类型化的民间故事以一种新的活力,五十多年以来,始终使人为之慨叹不已。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从前”的故事。以“从前”为开头的童话里往往只有一个世界、一种时间,那里的人不受现实规律的制约,青蛙可以变成王子,南瓜可以变成马车,你见了都不必怀疑不必吃惊。而这个故事始于一个真实的“现在”时态(对讲故事的人来说)。就在二战期间,为了躲避空袭,四个孩子远离伦敦,寄居在乡下一位老教授家中。好奇的他们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开始探险,露茜打开一口大衣柜,一直往里走,渐渐地她摸到的不再是大衣和木板,却是树枝和雪!从日常生活中乍一瞥见这不可思议的景象,恐惧是必然的反应,然而探索的欲望又使露茜的好奇占了上风,这样的好奇是所有有滋有味的幻想故事的开始。衣柜是连接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世界的一条通道(而在老的童话里,我们无须一条通道就已置身于想象的世界之中),这样的通道,我们在德国的《5月35日》和日本的《壁橱里的冒险》中都能遇见。我们兴许还会回忆起小时候,自己总喜欢躲在壁橱或衣柜里,虚构出一个独立的世界,就像作者C·S·刘易斯在童年时期一样,总是跟哥哥钻进家里的大衣柜,坐在黑暗中互相讲故事。毫无疑问,是想象力本身为我们铺平了通往异界的道路。当孩子们历经纳尼亚的辉煌岁月,因为一次狩猎再度穿过大衣柜回到老房子时,“时间还是他们躲进大衣柜的同一天,同一个时辰”。瞧,幻想的世界并不打扰正常的生活,一分钟都没有耽搁,它们并行不悖。所以,为自己保留胡思乱想的权利和乐趣吧,不必担心做梦会妨害眼前的生活。我们尽可以同时拥有“现在”和“从前”。
这也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身为剑桥大学的学者,C·S·刘易斯坚持“只讨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不能算好的儿童文学”,他给故事注入一种可以贯穿并且穿越人类童年的永恒的精神,对他这位基督徒来说,那是基督教信仰。流传于纳尼亚的预言是,只有两个亚当的儿子和两个夏娃的女儿(《圣经》认为亚当与夏娃是人类的始祖)一同现身时,才能结束白女巫的统治。四个孩子就这样被标识为人类这一正统神圣的身份;而与之对立的白女巫则是莉莉丝(犹太法典认为莉莉丝是亚当的第一个妻子,因不服上帝的管教而堕落成女魔,嗜杀人类的孩子)的女儿。因此,两者的交锋便是光明与黑暗之争。而后,按照纳尼亚的高深魔法,叛徒都是女巫的合法祭品。为了赎回曾抵制不住土耳其软糖诱惑而背叛兄妹的爱德蒙,狮王阿斯兰跟女巫达成协议,自愿献身。我们可以把C·S·刘易斯的信仰理解为人类的公义、爱与牺牲对邪恶、仇恨及背叛的永久胜利。这种深沉的信念多少能使初涉尘世的读者感到宽慰与安全,也使故事不只停留在儿童游戏的层面,它将延伸入我们阅读着的一生。
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故事。正如它的结尾所言,这只是纳尼亚奇遇的开始。我们还可以进入画中的帆船、穿过学校土坡上的墙,甚至就坐在火车站的长椅上(想到《哈利·波特》中的那个站台了吗),或者触摸一枚戒指……莫名其妙地再次进入纳尼亚王国,经历那些让人激动不已的传奇故事,只要你不怕打开(因着好奇与勇气),打开那扇通往魔幻世界的门,打开那些充满奇思异想的书——《凯斯宾王子》 《黎明踏浪号》 《银椅》 《能言马与男孩》 《魔法师的外甥》 《最后一战》。
为着这样的故事,我们值得记住它的由来:20世纪30年代,牛津大学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里,常有两位教授相聚闲聊,分享彼此的种种古怪想法,并相约各写一部魔幻史诗。很多年后,这家酒馆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圣地,因为那里孕育了两部关于想象与信仰的伟大作品:《纳尼亚传奇》与《魔戒》。而另一种说法是,作为一个单身汉,C·S·刘易斯并不认识多少孩子,也从未想过要为孩子们写书。直到二战期间,四个孩子从伦敦疏散到乡下,被安排在他的家中。令他诧异的是,小客人们似乎从未读过什么想象类的故事。于是他决定要给他们写一个。其中一个孩子向他提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家里那座古老的大衣柜后面有什么东西吗?她就叫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