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秋与《古典小说笔记论丛》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sunm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深厚底蕴,群英荟萃,在国内外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值此百年校庆之际,南开大学出版社为回顾百年南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就,弘扬南开学术精神,整理出版了一批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著名学者的代表著作,收入“津沽名家文库(第一辑)”中。这些学者均为所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其著作或集大成,或开先河,或启新篇,至今仍葆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库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五个学科,既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又体现出学科之间的交叉互通,同时具有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可读性。每部著作由本领域知名学者撰写一篇全面介绍该书作者生平和著作学术价值的导读。为向广大读者推介这套丛书,在《博览群书》大力支持下,选取文库中十一部著作的导读,以“南开百年名家名作巡礼”为栏目,分两期在该刊发表。我受南开大学出版社委托,谨向南开百年史上优秀学人和作品致以崇高敬意,向《博览群书》及广大读者致以崇高敬意。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宁稼雨

  恩师刘叶秋先生的《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即将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再版,编辑约我写篇导读文章,作为先生在南开大学带过的唯一的入室弟子,我当然义不容辞。


  先生1917年生于北京,原名桐良,字叶秋,号峄莘,因文章均署名“刘叶秋”,故以字行。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由孙中山创办于1912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文学系,后在天津《民国日报》任副刊主编,并在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学院兼课。1949年之后,在天津津沽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等校任教。1958年調到商务印书馆参加第二版《辞源》修订工作。从1958年到1980年,先生因所谓“历史问题”,一直以临时工的身份参与修订《辞源》,以其扎实的学问做了大量工作。直到1980年,在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陈原先生力争之下,先生才得以以正式国家干部身份成为商务印书馆编审,继续修订工作,并与吴泽炎、黄秋耘先生同为修订本《辞源》三位编纂(主编)。改革开放后,先生被聘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楹联学会顾问。1980年,经南开大学中文系校友、当时的中华书局总编室主任黄克先生介绍,先生被聘为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1988年,先生因心肌梗死不幸逝世。
  从先生的生平履历中可以看出,多方面的经历境遇,尤其是两度编辑生涯,特别是修订本《辞源》的主编工作,形成了先生渊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他与一般学院派学者的明显不同在于,他不是围绕在一块学术园地上反复深入耕作,而是具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多方面专业素养。先生早年在天津《民国日报》任副刊编辑,主要涉猎文学艺术领域和相关人物。当时一些文艺名人都是先生的作者队伍,与先生有很好的专业和人际交往。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和散文,有许多是经先生之手在《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的。而先生后来在商务印书馆担任《辞源》主编工作,则又属于语言学、词典学方面的专业领域。
  相比之下,语言学研究应当算作先生的“主要职业”。作为修订本《辞源》主编之一,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建树主要在辞书研究和编纂方面。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辞源》修订工作不久,他先后出版了《中国的字典》《常用字书十讲》《中国古代的字典》三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字典学专著。此三书在社会上极受欢迎,很快售罄。20世纪80年代初,先生以此三书为基础,综合自己及学术界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撰成《中国字典史略》一书。这部著作代表了当时国内外字典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受到学术界的极高重视。
  先生在辞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贡献,还要数他在《辞源》修订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用辞典的人很少理解编辞典之难,尤其是其中的苦衷。对于《辞源》这样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大型古汉语工具书来说,需要的不仅是坐冷板凳的吃苦精神,更需要古代文化的多方面知识,诸如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文学艺术和人物事件、典章制度,以及风俗习惯、州郡地理、山川形势、天文星象、草木虫鱼等。四册《辞源》一千多万字,光逐字逐句地审阅校样,反复就是四遍,更不要说在审稿过程中对全书所进行的各种修改、润饰和加工。如“采访使”一条,原文仅在“官名”的简单解释下,列举三条书证,内容零散,缺乏条理。先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修改为:
  官名。晋石崇曾为交趾采访使。唐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略同于汉之刺史。天宝九年,改为但考课官吏,不得干预他政。乾元以后,各地兵起,废采访使而置防御史。参阅《通典》三二《职官》十四《总论州佐》、《文献通考》六一《职官》十五《采访处置使》、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八。
  这样的改动,不仅使一般读者对“采访使”的建置演变有了简明的了解,也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线索。
  先生历来主张治学要做通人,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1982年我来南开报到,第一次和先生见面,他就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嘱我文学艺术门类众多,但相互间可以启发和补充。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笔法;吴道子由裴昱的剑术,揣出线描的神韵,都能印证此理。先生在读书治学之余,雅嗜颇多,诸如书法、篆刻、作诗填词、鉴赏与收藏字画,以及做印泥、粘扇子、拉琴唱戏等,无所不好。在大学期间,他又聆听顾随、朱自清、俞平伯诸师的教诲,还向叶圣陶、吴玉如、陈邦怀诸先生执弟子礼。善于从诸师学问中择善而从,融会贯通,形成了他渊博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学问功底,使他在相关文史领域中造诣颇深。他曾作《自题印草》七绝一首云:
  从来笔阵尤军阵,寸铁纵横百万兵。
  一艺自矜还自笑,雕虫射虎两浮名。
  从中既可知其胸襟,又可见其作诗的功夫。书外功夫给先生带来了伏案倦读后的消遣,带来了养心健身的调适,更带来了治学上触类旁通的契机。一次,先生在为修订本《辞源》审稿时,看到“渭川”一词,头脑中忽然跳出“渭川千亩”一语。原来,先生在观赏郑板桥和其他古代画家笔下的竹子时,常在题跋或题诗中见到以此词形容竹子繁茂。鉴于其他词典未收此条,先生查书证,找释义,在修订本《辞源》中添上了这一条目。   在诸多雅嗜中,先生用力最勤的要数书法。记得先生跟我说过,他年幼时曾酷爱绘画,但因祖母的劝说而放弃。原来,祖母为大家闺秀,颇擅丹青。她看过先生的绘画后,认为他在绘画方面发展前途不大,便让孙子改习书法。从此以后,他对画便只是欣赏,对书法,却是身体力行。他的字,楷中带行,遒劲挺拔,疏朗舒阔,深得行家的青睐。除经常书写大字外,每天晚上他还坚持用蝇头小楷写日记,多年不辍。


  先生在文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是在古代小说,尤其是文言笔记小说方面。
  古代小说虽然算是一个以文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方向,但实际上其内部又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条线索轨迹。这两条轨迹分别代表了文人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文言小说起源较早,而且从《汉书·艺文志》开始在历代史志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自我消遣之作;白话小说则主要是宋代以来伴随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崛起后而面向市民阶层的欣赏娱乐作品。
  与传统诗文研究相比,包括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内的古代小说研究整体起步较晚,体系构建也相对不够完善。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白话小说研究方面分别有王国维、鲁迅、胡适、孙楷第等学者在小说史、作家作品,以及目录学方面有过开拓性的建树,但在文言笔记小说方面,除了个别单篇作品研究外,整体上还是一个空白。而作为中国学界开创文言笔记小说领域系统研究的第一人,则是恩师刘叶秋先生。
  对于先生来说,文言笔记小说研究只能算是一项非本职工作的“副业”。但他的这项“副业”却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新天地。
  从20世纪开始陆续问世的几部小说史中(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魏晋南北朝小说和唐代传奇,以及《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等虽然占有一定篇幅,但内容相对简单。这一局面因恩师的学术贡献而出现较大的改变。
  先生自幼喜读文史杂书,尤嗜笔记小说。这与祖母对他的影响有关。少年时祖母曾指着北京虎坊桥故居东隔壁的阅微草堂对他说:“如果日后你的读书成就能及纪晓岚十之一二,就不错了。”先生不负庭训,年轻时便曾仿《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等志怪传奇笔法,写成若干文言小说,投与报刊,均获刊载。几十年中,他阅读了大量历代笔记与笔记小说,并分别做了读书提要。这为他在此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至60年代,他出版了《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论丛》两部著作,成为对这个领域系统研究的奠基性著作。
  20世纪60年代,先生应中华书局之约,为《知识丛书》撰写《中国古代的笔记》一书,完稿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未能付印。至1980年,先生将原稿略加修订,易名《历代笔记概述》,作为中华书局《中华史学丛书》之一问世。这是先生的重要著述之一。该书第一次以横向的笔记小说、历史轶闻、考据辩证三个方面和纵向的魏晋至明清1700年的线索,将350余部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梳理缕析,勾勒出中国历代笔记发展的大致脉络。其时,国内有多篇署名文章盛赞此书于学术建设之功。著名学者程毅中先生在《书品》1988年第四期发表《甘为他人作渡桥——重读〈历代笔记概述〉》一文,指出:
  笔记,爱读的人不少,而精读的人不多;专读某一类作品的人比较多,而兼读各类作品的人则很少。刘叶秋同志学识渊博,读书精细,既熟悉小说故事和历史琐闻类的笔记,又精研考据辩证类的笔记。尤其他长于训诂诠释之学,还著有《中国字典史略》等书。只有像他这样博览群书,旁通杂学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综合性的概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初创于1929年,日寇侵华后,南开大学于1937年遭到日军轰炸,学校被迫南迁,出版社被迫停办。1983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重建。重建后的南开大学出版社急需一批学术名家的重要学术著作来提升学术品位,扩大社会与学术影响。当时刘叶秋先生刚刚受聘担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不久,很快被列入重点约稿专家对象。
  当时刚刚重新组建的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以本校教师为主,负责向恩师约稿并担任责任编辑的是前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马光琅先生。大约1983年春季,马光琅先生刚到出版社上任不久,很快通过宁宗一先生与恩师取得联系并约稿,确定出版这部《古典小说笔记论丛》。
  这部书稿涉猎的学术领域主要为古代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研究,所收文章为恩师在这个领域具有奠基性、开创性和代表性的重要论文。
  先生的小说与笔记研究起步于1949年之前,20世纪50年代是成果集中问世的黄金时期。1958年之后至该书编纂的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参加《辞源》修订工作,先生的“笔记小说研究一直为辞书研究所替代”。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辞源》修订工作的重新启动,先生的笔记小说研究也重新开始,陆续为《读书》《文史知识》等有关刊物写过十几篇相关文章。但因为这时先生的主要工作还是修订《辞源》,包括小说笔记研究等其他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间,先生的小说笔记研究基本上还是1949年之前到20世纪50年代那二十多年时间厚积薄发的结果。但是这个时段的小说笔记研究在中国学术史上却具有特殊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之后,学界掀起一股总结回顾20世纪学术史的热潮。其中有几种成果都涉及关于20世纪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回顾和评价。这些回顾中有未曾引起一个人们关注的短板问题,那就是忽略了对于1949年至1978年这30年中学术研究工作的发现与肯定。刘叶秋先生的文言笔记小说研究恰是这个学术断档时期难得的学术建树特例。据有关信息统计,从1949年至1978年三十年间,关于中国小说史方面的著作,海外大约有六种,均为中国小说通史。国内学界也有六种,其中小说通史性质有四种,其余两种为断代小说史: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和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64年)。这个简单的数字说明,刘叶秋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和程毅中先生的《宋元话本》是1949年至1978年三十年间仅有的两部具有断代小说史性质的学术著作。如果再检索一下1949年之前的研究成果,發现除几部小说通史之外,关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研究只有部分关于单篇作品的研究论文,同样没有关于这个时段的断代小说史。那么就可以断言:刘叶秋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是学界最早的魏晋南北朝小说断代史。学界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小说研究就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发掘的。   该书所收《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简论》一文和关于《世说新语》的几篇文章,就是先生《魏晋南北朝小说》一书的浓缩和精华。
  先生是跨越1949年前后两个时代的学者。1949年之前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下所受到的高等教育和担任《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时的工作,尤其是个人兴趣,使他对传统旧学和文艺笔记小说下过深厚的功夫。而1949年之后社会环境变化对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渗透,这一点在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学术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应体现。
  拿先生书中的内容和1949年之前学界前辈的相关研究相比,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增加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于相关文学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和分析。这一点,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简论》关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土壤的介绍与其他相关成果的对比中就能看得出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关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设有两篇,其中谈到历史背景和社会土壤的内容是: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鲁迅主要从佛教道教的社会土壤和文人搜奇猎异的角度阐释六朝志怪小说产生的根源,相当简略。先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简论》一文则用了约四千字,分别从文学渊源、社会分化和矛盾对立、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论述志怪小说产生的土壤。这个文字数量和学术含量不仅远远超过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明显比晚于先生此文两年问世的北大中文系55级《中国小说史稿》一书的相关内容充分详尽。后来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渊源、背景研究,基本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宽。先生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融入了唯物辩证法的社会学研究视角。但先生此文没有堕入机械唯物论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则是因为传统旧学功底为先生打下的深厚学术基础,牢牢把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要义,即便吸收了新的方法也没有偏离中心线路。
  先生这部书稿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覆盖面大,涉及学科方向多。内容既包括文言小说,也包括白话小说,还包括小说之外的一般笔记,甚至还包括戏曲和民国小说。这正是先生知识渊博和学养深厚的体现。当今学界学科专业分工过细,搞先秦文学的搞不了明清文学,搞诗文研究的搞不了小说戏曲研究,更不要说搞文学研究的搞不了语言研究甚至历史研究了。先生此书的这个特点,对当下乃至以后學者的知识结构建立和学养形成,也具有极好的示范效应。
  (作者简介:宁稼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的结构,理解人们可以通过对自然界中结构的研究,获得很多设计的启示和灵感。  2.了解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结构,进一步理解结构合理的意义。  3.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    二、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设备,纸板承受压力实验所需要的纸板和钩码。    三、教学思路分析    学生对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利用这一特点,多处设立兴趣点,层
其实这部长篇是我的一个短篇的再改造。那个短篇的题目叫《我的影子丈夫》。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短篇呢?写作的动机来源一次科学类知识的阅读,大意是说科学家正准备进行一项研究,把人类的脑细胞移植到动物身上,这样动物就具备了人类的思维。具备人类思维的动物,被称为混血赫迈拉产品,据说此项科研工作已经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假如动物会像人类那样思考,到底是科学的进步,还是一件令人恐慌的事情呢。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
1.问:我在使用电脑时,总会遇到文件无法删除的情况,请问该如何操作?  答:具体方法如下:打开任务管理器→在“进程”中找到explorer.exe(也可能是大写)→结束进程,此时会发现桌面任务栏不见了,无法操作。点击任务管理器菜单的“文件”→“新建任务(运行....)”,再点击“浏览”找到你需要删除文件的路径,选择该文件,按键盘上“Delete”键删除即可。完成后,点击任务管理器菜单的“文件”→“
我最初认识傅刚老师是1998年,老师任教北大中文系,承担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课程,我刚刚升入大二,就坐在第三教学楼里听讲。傅刚老师学养深厚,有扎实的文献功底, 1999年他的《〈昭明文选〉研究》获第一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0年《〈昭明文选〉研究》《〈文选〉版本研究》相继出版,备受学界赞誉。然而在当时,学生们,包括我本人,只觉得这位老师讲课平实而严谨,甚至有点乏味,人看上去非常严肃,让大
“陇右”,即陇山(六盘山)以西,历史上,其所指范围颇有不同。今天,我们多以“陇右”指甘肃。在泱泱大国的版图中,陇右正好牵连、襟带着西北地区,河西走廊更像是一条大自然特意留出的廊道,供民族迁转、商旅往来;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提供新鲜血液的前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无不以陇右地区为黄金段,陇右地区因此而成为连通西北、扈佑关中的战略板块。  陇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马家窑等史前文明的植根之地,也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再次纵观《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大型系列政论专题片,可以让国人更加深刻地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儿童教育为立国之本,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伴随着新中国的崛起,各种艺术形式均强调儿童承載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必须“经历锻炼成长”且“即将承担国家重任”,将其“直接推向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与国家的生产和建设空间”,积极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积极的责任意识与审美意识。艺术家们在
如何在PowerPoint中使用视频文件的指定片段是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常遇到的问题。在没有找到有效控制视频播放起止位置的方法之前,通常有三种“权宜之计”:1.使用超级解霸等视频编辑或分割工具将指定的视频片段提取出来,将其直接插入到幻灯片中。2.如果是AVI类型的视频文件,可将其作为“由文件创建”的“对象”插入到幻灯片中,执行“视频剪辑对象”中的“编辑”命令,通过工具栏中的“开始选
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段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受生理素质、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同一年龄段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特殊性和差异性。“差异教学”正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而采用的教学方式。本文试从自身实践入手,理论联系实际,对“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作一些探讨、总结和反思。    一、差异分析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
对我来说,最高的成就就是把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而且我相信实力应该是达到合乎道义的目标的手段。  ——布热津斯基  《出类拔萃之辈》是美国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于1969年出版的著作,嘲讽那些所谓最聪明最精英的人把美国拖入了越战,并且一陷再陷,造成一个时代的伤痛。虽然颇具讽刺意味,但另一方面,美国这种精英型政府的模式确也有其独到之处,它大部分时候确保美国这艘大船行驶在它所认为的正确的航道上。  冷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