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2009届毕业生的顺利毕业,严峻的就业状况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本文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入手,从国家就业政策、就业环境、高校教育、大学毕业生个体状况等方面论述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教育方向的转变,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创下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难时期,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发放创业贷款,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也成为了大家广泛讨论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是4年前毕业生数量的2.9倍。而2009年全国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约710万人需要就业。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而且总量大、增幅高。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1400万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们将何去何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的各大高校又该如何应对挑战?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又有哪些?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益,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国家就业政策、就业环境、高校教育体制、大学毕业生个体状况等等。总的来说,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宏观调控及就业政策
为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进行着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劳动力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1998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很快,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由于新增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这么多,因此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一方面是大幅度的扩招,另一方面是比较低的社会就业率,于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不过,政府各级领导部门也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从积极拓宽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的渠道到鼓励广大有志青年自主创业,以及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一系列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制度不断出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就业环境纷繁复杂
(1)生源地域歧视。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自由选择单位和地区就业,使得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另外,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2)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减。首先,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其次,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而待就业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就业竞争于是越来越激烈。
(3)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高校培养教育工作
(1)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密切关系。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大多沿袭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2)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一些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知识面过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各高校都已建立起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和发展具有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高校应该提供咨询、讲座、学习等形式和体系内容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面对每年递增的毕业生数量,加之工作人员受部门编制和专业知识限制,很难开展起系统化,全程化、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4.毕业生自身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偏高。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更加严峻和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
(2)就业思路过于狭窄。目前大多数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希望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向往物质待遇高、地域条件好的地区,总期望一下子就能找到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走,而不甘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从零做起,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3)素质技能欠缺。要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最重要的还是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突出的综合素质表现。而目前我们的毕业生当中,有很多人或缺少扎实的专业知识,或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两者皆无,这无疑也成为阻碍他们顺利就业的一大障碍。
三、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因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大学生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多方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进而实现共赢。
1.作为国家政府部门,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政府要实施积极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增加就业,最终必须依靠发展经济,而不是以牺牲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就业增长。其次,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要依托现有的人才市场,以有形人才市场为基础,大力发展网络市场,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再者,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特别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另外,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对广大高校而言,重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责任落实,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要有创新
(1)改革课程体系,改善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突出实践性、先进性。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从而带动人才培养改革。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反馈工作,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指向性、实用性。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各种人才招聘会,而应该系统地给学生开设就业方面的有关课程。毕业生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最终成功就业。
3.就业归根结底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广大毕业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姿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多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二,进行正确的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域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毕业生们可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 李仁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马于军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3]大学生就业指导.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柳建营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激发你的梦想:大学生就业指导 许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作者简介:吕淑华(1980—),女,山东烟台人,管理学硕士,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教育方向的转变,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创下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难时期,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发放创业贷款,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也成为了大家广泛讨论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是4年前毕业生数量的2.9倍。而2009年全国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约710万人需要就业。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而且总量大、增幅高。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1400万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们将何去何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的各大高校又该如何应对挑战?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又有哪些?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益,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国家就业政策、就业环境、高校教育体制、大学毕业生个体状况等等。总的来说,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宏观调控及就业政策
为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进行着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劳动力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1998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很快,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由于新增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这么多,因此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一方面是大幅度的扩招,另一方面是比较低的社会就业率,于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不过,政府各级领导部门也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从积极拓宽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的渠道到鼓励广大有志青年自主创业,以及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一系列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制度不断出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就业环境纷繁复杂
(1)生源地域歧视。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自由选择单位和地区就业,使得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另外,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2)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减。首先,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其次,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而待就业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就业竞争于是越来越激烈。
(3)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高校培养教育工作
(1)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密切关系。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大多沿袭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2)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一些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知识面过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各高校都已建立起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和发展具有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高校应该提供咨询、讲座、学习等形式和体系内容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面对每年递增的毕业生数量,加之工作人员受部门编制和专业知识限制,很难开展起系统化,全程化、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4.毕业生自身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偏高。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更加严峻和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
(2)就业思路过于狭窄。目前大多数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希望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向往物质待遇高、地域条件好的地区,总期望一下子就能找到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走,而不甘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从零做起,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3)素质技能欠缺。要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最重要的还是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突出的综合素质表现。而目前我们的毕业生当中,有很多人或缺少扎实的专业知识,或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两者皆无,这无疑也成为阻碍他们顺利就业的一大障碍。
三、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因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大学生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多方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进而实现共赢。
1.作为国家政府部门,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政府要实施积极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增加就业,最终必须依靠发展经济,而不是以牺牲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就业增长。其次,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要依托现有的人才市场,以有形人才市场为基础,大力发展网络市场,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再者,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特别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另外,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对广大高校而言,重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责任落实,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要有创新
(1)改革课程体系,改善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突出实践性、先进性。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从而带动人才培养改革。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反馈工作,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指向性、实用性。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各种人才招聘会,而应该系统地给学生开设就业方面的有关课程。毕业生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最终成功就业。
3.就业归根结底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广大毕业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姿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多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二,进行正确的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域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毕业生们可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 李仁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马于军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3]大学生就业指导.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柳建营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激发你的梦想:大学生就业指导 许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作者简介:吕淑华(1980—),女,山东烟台人,管理学硕士,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