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下中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负重前行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k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网消息 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近日落幕,500多个创新奖项花落各家。比赛中,中国青少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科学知识把奇思妙想变成了一件件科技创新作品。与会人士认为,“科技盛宴”在展示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应试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冲突依然严重。
  事实上,不管是科技创新大赛还是科学兴趣小组,都是中国教育及有关部门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方式之一。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说,中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应该呈金字塔型。如果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是为了选拔“塔尖”,那么在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则是夯实“塔底”,后者更应加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在一些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得到了更多重视。
  在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学校创建了“梦之莺”科技俱乐部,通过组建特色社团、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在此次科技创新大赛上,该学校荣获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大奖。
  同样,在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学校专门从高校招聘了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毕业的科技老师,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各学科兴趣组。“学生的科学课不再是老师照着书念或者看着老师操作实验,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该校科学教师蒋亚彬说。
  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记者了解到,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及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制约着中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参赛学生告诉记者,在某些学校,科学实践等课程并未严格按照课程表执行。参赛选手普遍认为:“年级越高,升学压力越大,搞创新的人就越少”。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更是让科技创新大赛蒙上了“功利化”的阴影。按照中国教育部高校招生有关规定,高一或高二阶段的发明成果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获得免试上大学的资格。因此,为了获奖,一些给人感觉大大超越中小学生水平的项目也出现在比赛中。
  长期生活在“标准答案”阴影下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空间也越来越小。四川省达县中学科技辅导教师朱裕和说,现在中小学考试太多,学生难以享受学习的乐趣,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创新能力从何而来?
  教育界人士表示,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一方面应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改革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应将分数与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统筹考虑,把学生、家长、学校从升学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让科技创新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其他文献
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理念。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准备活动还是教学内容,由于单
在教学中,激情评价的作用日趋凸显,恰当适时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以及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解决过多次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解题方法仍是错误的;创设的情境稍有变化,即束手无策。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
《班主任》“封面人物”评选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班主任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宣传新时期班主任杰出代表的先进经验,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探索欲来支撑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教师如何精心创设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推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
中新网消息今年秋季新学期,包括北京四中在内的全国近30所中学的高中生,将用上来自台湾的国学和传统文化教材。近日,中华书局引进了台湾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
我喜欢用“君子和而不同”这句古训来诠释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管理者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从教育本质上讲,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班主任,其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是为了国家民族发展培养人才。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和”却显得难能可贵,甚至高不可攀。  当下,很多从一线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班主任走上了教育管理岗位。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执着的教育情怀;他们能够坚定地实施自己的“施政纲领”,渴望提升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