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语言无疑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语言传递着各自的思维,也影响着彼此思维的形成。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语言肯定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 氛围 鼓励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011-02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专用语言,数学学科也不例外,它用它特有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其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有表达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它是一种表达数学学科和数学思维的通用语言,有关部门曾经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交流是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而交流是要以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数学语言为前提。
小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无疑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语言是抽象的,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有时是因为数学语言难懂难学,有时是因为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使用不够重视,缺乏锻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比如课堂上会出现学生回答不踊跃,学生不爱举手,不爱回答,导致课堂“冷场”;有时学生貌似说得很多,却一直说不到重点,说不到问题的关键;或者用词不准确,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又或者表达不完整。这样会导致课堂上有些老师会说得太多,说得太细,整节课变成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师生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动、交流;生生之间也没有很好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数学课堂是被动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小学生数学语言表達能力的问题,只要能提高表达能力,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因此,对于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作为合格数学老师的一门必修课,还得要求自己成绩优异。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用数学语言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最后还能与自然对话。
下面来聊聊对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拙见:
一、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说
数学学科不像语文学科那样,语言丰富、优美。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规范性,有时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乏味,但是一旦让他们感觉到其实数学也非常有趣,他们就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应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想表达的欲望。例如一教师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课前导入时,这样问:“你们有喜欢的偶像吗?”这下可不得了:易烊千玺、王源、肖战、欧阳娜娜……,同学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接着,教师把他们喜欢的偶像照片做成排列规律的照片墙,进行列和行的教学。让学生准确地表述出自己偶像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学生兴致盎然,自己喜欢的偶像,哪能说错位置。于是,整节课气氛活跃。又或者在游戏中寻找话题,游戏无疑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有游戏的课堂,学生特别主动热情。一教师在苏教版二年级的《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了一个“寻找教室里的角”的小游戏,原来安静的教室一下子像炸开了锅。学生叽叽喳喳,在教室的角角落落边说边量。同学和同学之间商量着:“这是不是角,是什么角?”“我们用尺子量”“我们用书量”……时间到,老师让学生来说说,你找到了几个角?都是什么角?分别在哪里找到的?学生特别兴奋,希望自己被老师提问到。当听到被提问的同学找到的角不如自己找到的多,就迫不及待地想来说一说。所以,不是学生不想说,而是没有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个好的话题氛围,学生想说,老师再加以引导,一节课就成功一半了。
二、擅长表扬鼓励,让学生敢说
有的孩子上课不敢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表达相对弱的,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害怕自己说错后同学会笑话。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层次的问题提问的方法,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程的导入部分:有4瓶矿泉水、6个糖果和1个蛋糕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老师把简单的“4瓶矿泉水和6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得多少?”这样的题目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树立他们的信心。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孩子,一人分得多少”,留给其他学生。并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老师不但可以用简单的“你最棒”“你真了不起”,还可以用“你说得条理真清晰,我一听就懂了”“你真是个学数学的小能手”“你的表现太让老师佩服了”等等这些来表扬学生,还可以对一些表达不够理想的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如果你再大声一点点,那就太好了”“已经说得很不错了,下次再努力,相信你还会更好”,不但老师会表扬和鼓励学生,同学之间也要习惯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互相激励,比如最常用的掌声,大拇指,甚至一个拥抱,一次击掌……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答案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鼓励其他学生来找答案、说看法,让老师成为参与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没有了顾虑才会越来越敢说、越来越爱说。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会说
数学语言要求表达精准、严谨、有逻辑、简练,所以在数学当中经常需要用专用的语言。小学生学习数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求对其数学语言的掌握也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一)教师示范,学生跟着说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跟着说”是课堂经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模仿是人的天性,教师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随时要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达,还要注意语言是否严谨、准确和有条理。此外,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教师须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当学生表述不准确或者不到位时,教师点拨使其能用自己的话将思路表达清楚。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不能掌握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数学语言。让学生先跟着说,再适当指名让个别学生说,最后让全班齐说。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九加几》中,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9+6=?”学生用小棒、计数器等方法,边说边操作,老师提问,学生说:“我去6那里拿了1个小棒,这样就有10个小棒,这样就变成了15个了。”虽然得数正确,却由于不懂用专用的数学语言,很多同学不理解。这时候,老师就用多媒体展示了“凑十法”的过程,边展示边说:“6可以分成1和5,先算9和1凑成10,再算10加5等于15。”接着让学生跟着齐说,再指名个别学生说。最后,出现另外一个巩固练习“9+8”,刚学会说的学生,马上就会懂得用刚学会的“凑十法”来解答这个问题,“8可以分成1和7,先算9和1凑成10,再算10加7等于17”。这样的数学语言,经过跟说学生自己也学会了如何说,其他同学也一下子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意思。 再比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平均分》,当通过情景教学,学生知道图上每个小朋友分到的食物都一样,这时老师抛出“平均分”的概念:像这样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叫平均分。每个小学生跟着说,再指名说,这样重复地灌输概念,让数学语言“每份一样多”“平均分”慢慢渗入学生的脑海,然后老师问:“8個糖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个?”学生齐声回答:“8个糖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4个。”最后懂得用“平均分”来表达类似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选出代表说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并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可让同桌两人之间互相说,或事先把学生进行分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人数不宜过多),让他们先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选出代表说出本学习小组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扇形的认识》中,老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先观察老师分发给每组大小不一的圆片,接着小组的每个成员先说出各自的想法,再动手制作出不同大小的扇形,最后选出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并说明为什么扇形的大小会不一样。为了让自己的小组能获胜,大家齐心协力、合作交流,遇到问题,成员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为了能制作出大小不同的扇形,有小组同学问:“大家都是圆片,那怎么能制作扇形呢?”小组成员马上便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是不是可以用剪刀?是不是可以用折的方法?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后,开始动手操作。制作出大家满意的扇形后,大家最后解决“为什么扇形大小会不一样”的问题,有小组同学说,是由角的大小不同决定的;又有小组同学说,是由扇形两边的长短决定的。他们双方私底下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一旁的老师提醒他们可以拿出扇形对比一下,派小组代表清楚说明、表达成员的想法。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不同大小的圆中,扇形的大小不仅与圆心角有关系,还和半径的长短有关。这样的小组合作,既让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有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又能激发小组代表的表达欲望。
(三)找准目标,让“小老师”说
陶行知曾经提倡“小先生制”,就是让小孩子做教师。我们今天说的“小老师”不是为了解决师资缺乏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教人者教己,教学相长”。比如遇到较为容易的例题,鼓励优秀的学生上台充当小老师,讲述自己的解题过程,台下学生提问题,由他来回答,或由他指定某个同学回答。由于角色互换,充当小老师的学生会从学生的角度去回答同学问题,提问的同学也特别踊跃。即知即传,随学随教。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小数加减法》时,因为有整数加减法学习的基础,老师就放手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最后指名一学生板演。板演完学生就开始充当“小老师”表述他的计算过程,接着让同学们提问。有同学问:“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这时“小老师”回答:“小数点对齐才能数位对齐。”接着又有同学提问:“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数位就能对齐?”这时“小老师”有点犯难,在一旁的老师提醒他可以让其他同学来回答,于是,他立即将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大家七嘴八舌,跃跃欲试,小老师又指名一个同学回答了问题,自己也因此解惑。这样的课堂学习范围浓厚,不论是台上的学生还是台下的学生都全身心投入,他们成为了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
总而言之,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深刻体验想说、敢说、会说的过程。让学生从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最后会准确、有条理地运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在学习数学中产生的思想和观点。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数学课堂“说”数学[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12).
【关键词】数学课堂 氛围 鼓励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011-02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专用语言,数学学科也不例外,它用它特有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其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有表达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它是一种表达数学学科和数学思维的通用语言,有关部门曾经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交流是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而交流是要以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数学语言为前提。
小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无疑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语言是抽象的,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有时是因为数学语言难懂难学,有时是因为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使用不够重视,缺乏锻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比如课堂上会出现学生回答不踊跃,学生不爱举手,不爱回答,导致课堂“冷场”;有时学生貌似说得很多,却一直说不到重点,说不到问题的关键;或者用词不准确,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又或者表达不完整。这样会导致课堂上有些老师会说得太多,说得太细,整节课变成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师生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动、交流;生生之间也没有很好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数学课堂是被动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小学生数学语言表達能力的问题,只要能提高表达能力,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因此,对于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作为合格数学老师的一门必修课,还得要求自己成绩优异。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用数学语言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最后还能与自然对话。
下面来聊聊对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拙见:
一、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说
数学学科不像语文学科那样,语言丰富、优美。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规范性,有时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乏味,但是一旦让他们感觉到其实数学也非常有趣,他们就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应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想表达的欲望。例如一教师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课前导入时,这样问:“你们有喜欢的偶像吗?”这下可不得了:易烊千玺、王源、肖战、欧阳娜娜……,同学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接着,教师把他们喜欢的偶像照片做成排列规律的照片墙,进行列和行的教学。让学生准确地表述出自己偶像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学生兴致盎然,自己喜欢的偶像,哪能说错位置。于是,整节课气氛活跃。又或者在游戏中寻找话题,游戏无疑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有游戏的课堂,学生特别主动热情。一教师在苏教版二年级的《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了一个“寻找教室里的角”的小游戏,原来安静的教室一下子像炸开了锅。学生叽叽喳喳,在教室的角角落落边说边量。同学和同学之间商量着:“这是不是角,是什么角?”“我们用尺子量”“我们用书量”……时间到,老师让学生来说说,你找到了几个角?都是什么角?分别在哪里找到的?学生特别兴奋,希望自己被老师提问到。当听到被提问的同学找到的角不如自己找到的多,就迫不及待地想来说一说。所以,不是学生不想说,而是没有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个好的话题氛围,学生想说,老师再加以引导,一节课就成功一半了。
二、擅长表扬鼓励,让学生敢说
有的孩子上课不敢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表达相对弱的,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害怕自己说错后同学会笑话。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层次的问题提问的方法,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程的导入部分:有4瓶矿泉水、6个糖果和1个蛋糕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老师把简单的“4瓶矿泉水和6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得多少?”这样的题目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树立他们的信心。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孩子,一人分得多少”,留给其他学生。并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老师不但可以用简单的“你最棒”“你真了不起”,还可以用“你说得条理真清晰,我一听就懂了”“你真是个学数学的小能手”“你的表现太让老师佩服了”等等这些来表扬学生,还可以对一些表达不够理想的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如果你再大声一点点,那就太好了”“已经说得很不错了,下次再努力,相信你还会更好”,不但老师会表扬和鼓励学生,同学之间也要习惯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互相激励,比如最常用的掌声,大拇指,甚至一个拥抱,一次击掌……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答案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鼓励其他学生来找答案、说看法,让老师成为参与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没有了顾虑才会越来越敢说、越来越爱说。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会说
数学语言要求表达精准、严谨、有逻辑、简练,所以在数学当中经常需要用专用的语言。小学生学习数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求对其数学语言的掌握也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一)教师示范,学生跟着说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跟着说”是课堂经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模仿是人的天性,教师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随时要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达,还要注意语言是否严谨、准确和有条理。此外,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教师须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当学生表述不准确或者不到位时,教师点拨使其能用自己的话将思路表达清楚。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不能掌握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数学语言。让学生先跟着说,再适当指名让个别学生说,最后让全班齐说。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九加几》中,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9+6=?”学生用小棒、计数器等方法,边说边操作,老师提问,学生说:“我去6那里拿了1个小棒,这样就有10个小棒,这样就变成了15个了。”虽然得数正确,却由于不懂用专用的数学语言,很多同学不理解。这时候,老师就用多媒体展示了“凑十法”的过程,边展示边说:“6可以分成1和5,先算9和1凑成10,再算10加5等于15。”接着让学生跟着齐说,再指名个别学生说。最后,出现另外一个巩固练习“9+8”,刚学会说的学生,马上就会懂得用刚学会的“凑十法”来解答这个问题,“8可以分成1和7,先算9和1凑成10,再算10加7等于17”。这样的数学语言,经过跟说学生自己也学会了如何说,其他同学也一下子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意思。 再比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平均分》,当通过情景教学,学生知道图上每个小朋友分到的食物都一样,这时老师抛出“平均分”的概念:像这样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叫平均分。每个小学生跟着说,再指名说,这样重复地灌输概念,让数学语言“每份一样多”“平均分”慢慢渗入学生的脑海,然后老师问:“8個糖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个?”学生齐声回答:“8个糖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4个。”最后懂得用“平均分”来表达类似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选出代表说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并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可让同桌两人之间互相说,或事先把学生进行分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人数不宜过多),让他们先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选出代表说出本学习小组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扇形的认识》中,老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先观察老师分发给每组大小不一的圆片,接着小组的每个成员先说出各自的想法,再动手制作出不同大小的扇形,最后选出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并说明为什么扇形的大小会不一样。为了让自己的小组能获胜,大家齐心协力、合作交流,遇到问题,成员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为了能制作出大小不同的扇形,有小组同学问:“大家都是圆片,那怎么能制作扇形呢?”小组成员马上便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是不是可以用剪刀?是不是可以用折的方法?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后,开始动手操作。制作出大家满意的扇形后,大家最后解决“为什么扇形大小会不一样”的问题,有小组同学说,是由角的大小不同决定的;又有小组同学说,是由扇形两边的长短决定的。他们双方私底下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一旁的老师提醒他们可以拿出扇形对比一下,派小组代表清楚说明、表达成员的想法。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不同大小的圆中,扇形的大小不仅与圆心角有关系,还和半径的长短有关。这样的小组合作,既让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有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又能激发小组代表的表达欲望。
(三)找准目标,让“小老师”说
陶行知曾经提倡“小先生制”,就是让小孩子做教师。我们今天说的“小老师”不是为了解决师资缺乏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教人者教己,教学相长”。比如遇到较为容易的例题,鼓励优秀的学生上台充当小老师,讲述自己的解题过程,台下学生提问题,由他来回答,或由他指定某个同学回答。由于角色互换,充当小老师的学生会从学生的角度去回答同学问题,提问的同学也特别踊跃。即知即传,随学随教。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小数加减法》时,因为有整数加减法学习的基础,老师就放手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最后指名一学生板演。板演完学生就开始充当“小老师”表述他的计算过程,接着让同学们提问。有同学问:“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这时“小老师”回答:“小数点对齐才能数位对齐。”接着又有同学提问:“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数位就能对齐?”这时“小老师”有点犯难,在一旁的老师提醒他可以让其他同学来回答,于是,他立即将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大家七嘴八舌,跃跃欲试,小老师又指名一个同学回答了问题,自己也因此解惑。这样的课堂学习范围浓厚,不论是台上的学生还是台下的学生都全身心投入,他们成为了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
总而言之,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深刻体验想说、敢说、会说的过程。让学生从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最后会准确、有条理地运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在学习数学中产生的思想和观点。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数学课堂“说”数学[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