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片面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错误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了罗列,希望通过探讨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学生;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96-1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各系统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利用等能力,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互动发展。整合的根本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念,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用的人越少越好;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教学目标不明确,当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这些都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
2.利用信息技术过多关注教学的结果,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猜想问题。实验证明,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的过程。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有位教师直接在每一幅情境图的上面都给出了这样一句话“把()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份,表示这样的()份”。该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结构和主要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信息技术只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数学教学。许多教师在努力探索和尝试,多种软件被应用于公开课、研究课,甚至于常态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尽管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它们仍然只是老师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武器。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把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效,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做到。但信息技术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入时代活水,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比如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可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数据,课上汇报,通过生动的、富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方式依赖于教师提供的环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基本策略之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统计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经历对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学习过程,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环节大胆运用计算机特有的迅速制图的功能,通过Excel提供的制图环境,制作精美的条形统计图。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源于自己的经验,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取决于特定情境下学习活动过程。数学知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的概括,皮亚杰称之为“建构”。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如“角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之后,利用电子白板任意画出多个角,随意对角的两边进行拉伸、缩短、放大,让学生在观察中清晰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为学生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活动厘清了思路,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建构。
1,3,6,9-16,18,20-25,27-33,35,38-40,42-44,46,51,53,57-65,68-72,74,76,79,80,82,87,88,90,93,94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学生;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96-1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各系统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利用等能力,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互动发展。整合的根本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念,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用的人越少越好;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教学目标不明确,当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这些都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
2.利用信息技术过多关注教学的结果,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猜想问题。实验证明,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的过程。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有位教师直接在每一幅情境图的上面都给出了这样一句话“把()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份,表示这样的()份”。该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结构和主要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信息技术只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数学教学。许多教师在努力探索和尝试,多种软件被应用于公开课、研究课,甚至于常态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尽管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它们仍然只是老师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武器。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把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效,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做到。但信息技术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入时代活水,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比如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可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数据,课上汇报,通过生动的、富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方式依赖于教师提供的环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基本策略之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统计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经历对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学习过程,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环节大胆运用计算机特有的迅速制图的功能,通过Excel提供的制图环境,制作精美的条形统计图。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源于自己的经验,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取决于特定情境下学习活动过程。数学知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的概括,皮亚杰称之为“建构”。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如“角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之后,利用电子白板任意画出多个角,随意对角的两边进行拉伸、缩短、放大,让学生在观察中清晰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为学生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活动厘清了思路,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建构。
1,3,6,9-16,18,20-25,27-33,35,38-40,42-44,46,51,53,57-65,68-72,74,76,79,80,82,87,88,9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