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写的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本书记载的东京具有真实性,所以从本书中所记载宋代人民的繁荣景象研究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是比较可靠的,宋代市民音乐的表现形式表演场所丰富多彩,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结合,音乐的主流从上层社会步入民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宋代音乐成为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词】:《东京梦华录》;宋代市民音乐;特点;主要音乐形式
影响
一、《东京梦华录》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长驱中原、直捣汴京,北宋灭亡。大批臣民逃命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们很怀念汴京的繁荣景象。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和对现实的无限伤感,编撰了《东京梦华录》这本著作,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被称为是一本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所以从《东京梦华录》看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是比较可靠的。
二、宋代市民音乐的形成及演出场所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局面,政治格局稳定。打破了唐朝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更加自由,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向大都市聚集。市民阶层扩大,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空前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更加注重精神享受,于是音乐的主流由上流社会步入民间。
民间出现了瓦子勾栏,在《梦梁录》中有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瓦子是宋元城市中的娱乐场所,有表演杂剧、曲艺、杂技的勾栏。瓦子勾栏是宋代固定的娱乐场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摘自《东京梦华录》卷二。这段是说仅仅东京大小勾栏都有五十余座,瓦子中规模大一些的乐棚可容纳上千人,一些名角经常在这里演出,瓦子中有卖货物药品,算卦,唱曲的等等,他们整日都在这里营业,为市民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按乐,亦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队舞,作乐杂剧节次。”摘自《东京梦华录》卷五。从这段可以看出瓦子勾栏中的演出形式很多,演员都是当时很有名的名角,有很多人来观看演出。民间的技艺也十分高超且与教坊联系密切,瓦子勾栏的艺人会到宫廷演出,宫廷的艺人会到瓦子中演出。更加促进了民间音乐同宫廷音乐的结合。
“如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宋刻“耍”作“要”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摘自《武林旧事》卷六。书中说北瓦一处就有十三座勾栏,还有“路岐人”只要在街头热闹的地方均可表演。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东京梦华录》中这段也可看出茶坊酒肆也有表演。宋代经济发展空前繁荣,茶坊酒肆增多,为艺人们提供演出场所,艺人们也丰富了茶社酒肆的日常,促进市民音乐的丰富。
三、市民音乐的特点
宋代的音乐和之前的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艺人演出也更加专业彼此之间更有竞争力。宋代市民音乐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专业性
宋代之前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而宋代主要是民间音乐,也有一定的表演场所,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戏曲等等。“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摘自《东京梦华录》卷八。和雇乐人在宋朝卖艺为生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演出具有了商业性,艺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使演出更加专业。瓦子勾栏艺人和宫廷艺人在一些场合有同台演出,节目不仅丰富且编排也十分紧凑完整,是比较专业的演出。
2、广泛性
宋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音乐的主流从上层社会步入了民间社会。瓦子勾栏作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满足了人民对精神上的需求。在《都城纪胜》中也有记载“此外如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又皇城司马道亦然,候潮门外殿司较场,夏月亦有绝技作场。其他街市,如此空袭地段,多有作场之人。”可见“路岐人”演出自由不受限制且广泛可见,也是宋代市民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创新性
在宋代之前,音乐主要是燕乐,以歌舞的形式在宫廷内演出,比较单一且在民间并没有很普遍。宋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涌现出大量艺人,并出现一个新的套曲形式—唱赚。说唱音乐也突出发展,出现了极其丰富的形式,创造出说唱音乐的新形势—诸宫调,音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音乐结构更加复杂。在《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杂记中有提到。
4、民俗性
中国自古传统节日众多,传统节日人们载歌载舞,在宋朝时也不例外,各个节日也有演出,皇帝也出宫与民同乐。《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民俗活动统治者是支持的,鼓励市民音乐的发展。
四、市民音乐的主要音乐形式
宋代音乐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音乐形式丰富多彩,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说唱音乐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听众大多为市民阶层,宋代主要的说唱音乐有鼓子词、诸宫调、唱赚、货郎儿。鼓子词因鼓伴奏而得名。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音乐较复杂的说唱形式,擅长说长篇故事。现存的诸宫调代表作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部比较成熟完整的作品。唱赚是北宋时期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包含的范围很广。货郎儿从叫卖的商贩而来,他们为了招揽顾客的叫卖声调渐渐发展成民间曲调。
杂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南宋时期已经超过歌舞,深受人们欢迎。“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一杂剧为正色。”摘自《都城纪胜》瓦舍众妓。不仅在宫廷里演出,也是瓦子勾栏里常常上演的节目。“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莲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摘自《东京梦华录》卷八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影响力,在宋朝十分流行。
五、宋代市民音乐的历史意义
宋代市民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在民间出现瓦子勾栏等固定的演出场所,为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音乐从上层社会步入民间,打破了之前单一的音乐形式,市民音乐逐渐繁荣成为主体。宋代的兴起说唱音乐推动了戏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表演也更加的专业。也启示我们发展音乐一定要考虑到民众,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音乐才能发展下去,宋代市民音乐成为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小结
《东京梦华录》是一本真实记录宋代人民生活的书籍,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这本书对研究宋代市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中可以研究的宋代音乐的发展,音乐主流从宫廷音乐逐渐变为民间音乐,且在民间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经济发展和市民音乐的发展有相互推动作用,宋代市民音乐在丰富创新的基础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市民音乐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时期,为后来我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著
[2]《武林旧事》 周密 著
[3]《梦梁录》 吴自牧 著
[4]《都城纪胜》耐得翁 著
[5]《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 唐瑞军 著
[6]《宋史·乐志》研究 李方元 著
[7]《中国古代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 周柱铨 主编
[8]《宋代市民音乐的繁盛》 作者 柘晓燕
[9]《宋代中原市民音乐活动概论》 作者 张国强
[10]《宋代俗乐:瓦子勾栏音乐》 作者 陈薇
【关键词】:《东京梦华录》;宋代市民音乐;特点;主要音乐形式
影响
一、《东京梦华录》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长驱中原、直捣汴京,北宋灭亡。大批臣民逃命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们很怀念汴京的繁荣景象。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和对现实的无限伤感,编撰了《东京梦华录》这本著作,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被称为是一本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所以从《东京梦华录》看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是比较可靠的。
二、宋代市民音乐的形成及演出场所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局面,政治格局稳定。打破了唐朝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更加自由,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向大都市聚集。市民阶层扩大,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空前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更加注重精神享受,于是音乐的主流由上流社会步入民间。
民间出现了瓦子勾栏,在《梦梁录》中有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瓦子是宋元城市中的娱乐场所,有表演杂剧、曲艺、杂技的勾栏。瓦子勾栏是宋代固定的娱乐场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摘自《东京梦华录》卷二。这段是说仅仅东京大小勾栏都有五十余座,瓦子中规模大一些的乐棚可容纳上千人,一些名角经常在这里演出,瓦子中有卖货物药品,算卦,唱曲的等等,他们整日都在这里营业,为市民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按乐,亦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队舞,作乐杂剧节次。”摘自《东京梦华录》卷五。从这段可以看出瓦子勾栏中的演出形式很多,演员都是当时很有名的名角,有很多人来观看演出。民间的技艺也十分高超且与教坊联系密切,瓦子勾栏的艺人会到宫廷演出,宫廷的艺人会到瓦子中演出。更加促进了民间音乐同宫廷音乐的结合。
“如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宋刻“耍”作“要”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摘自《武林旧事》卷六。书中说北瓦一处就有十三座勾栏,还有“路岐人”只要在街头热闹的地方均可表演。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东京梦华录》中这段也可看出茶坊酒肆也有表演。宋代经济发展空前繁荣,茶坊酒肆增多,为艺人们提供演出场所,艺人们也丰富了茶社酒肆的日常,促进市民音乐的丰富。
三、市民音乐的特点
宋代的音乐和之前的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艺人演出也更加专业彼此之间更有竞争力。宋代市民音乐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专业性
宋代之前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而宋代主要是民间音乐,也有一定的表演场所,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戏曲等等。“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摘自《东京梦华录》卷八。和雇乐人在宋朝卖艺为生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演出具有了商业性,艺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使演出更加专业。瓦子勾栏艺人和宫廷艺人在一些场合有同台演出,节目不仅丰富且编排也十分紧凑完整,是比较专业的演出。
2、广泛性
宋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音乐的主流从上层社会步入了民间社会。瓦子勾栏作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满足了人民对精神上的需求。在《都城纪胜》中也有记载“此外如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又皇城司马道亦然,候潮门外殿司较场,夏月亦有绝技作场。其他街市,如此空袭地段,多有作场之人。”可见“路岐人”演出自由不受限制且广泛可见,也是宋代市民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创新性
在宋代之前,音乐主要是燕乐,以歌舞的形式在宫廷内演出,比较单一且在民间并没有很普遍。宋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涌现出大量艺人,并出现一个新的套曲形式—唱赚。说唱音乐也突出发展,出现了极其丰富的形式,创造出说唱音乐的新形势—诸宫调,音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音乐结构更加复杂。在《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杂记中有提到。
4、民俗性
中国自古传统节日众多,传统节日人们载歌载舞,在宋朝时也不例外,各个节日也有演出,皇帝也出宫与民同乐。《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民俗活动统治者是支持的,鼓励市民音乐的发展。
四、市民音乐的主要音乐形式
宋代音乐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音乐形式丰富多彩,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说唱音乐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听众大多为市民阶层,宋代主要的说唱音乐有鼓子词、诸宫调、唱赚、货郎儿。鼓子词因鼓伴奏而得名。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音乐较复杂的说唱形式,擅长说长篇故事。现存的诸宫调代表作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部比较成熟完整的作品。唱赚是北宋时期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包含的范围很广。货郎儿从叫卖的商贩而来,他们为了招揽顾客的叫卖声调渐渐发展成民间曲调。
杂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南宋时期已经超过歌舞,深受人们欢迎。“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一杂剧为正色。”摘自《都城纪胜》瓦舍众妓。不仅在宫廷里演出,也是瓦子勾栏里常常上演的节目。“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莲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摘自《东京梦华录》卷八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影响力,在宋朝十分流行。
五、宋代市民音乐的历史意义
宋代市民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在民间出现瓦子勾栏等固定的演出场所,为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音乐从上层社会步入民间,打破了之前单一的音乐形式,市民音乐逐渐繁荣成为主体。宋代的兴起说唱音乐推动了戏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表演也更加的专业。也启示我们发展音乐一定要考虑到民众,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音乐才能发展下去,宋代市民音乐成为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小结
《东京梦华录》是一本真实记录宋代人民生活的书籍,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这本书对研究宋代市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中可以研究的宋代音乐的发展,音乐主流从宫廷音乐逐渐变为民间音乐,且在民间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经济发展和市民音乐的发展有相互推动作用,宋代市民音乐在丰富创新的基础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市民音乐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时期,为后来我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著
[2]《武林旧事》 周密 著
[3]《梦梁录》 吴自牧 著
[4]《都城纪胜》耐得翁 著
[5]《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 唐瑞军 著
[6]《宋史·乐志》研究 李方元 著
[7]《中国古代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 周柱铨 主编
[8]《宋代市民音乐的繁盛》 作者 柘晓燕
[9]《宋代中原市民音乐活动概论》 作者 张国强
[10]《宋代俗乐:瓦子勾栏音乐》 作者 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