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应“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境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現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特长、素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追求等。面对他们,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统一的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评鉴尺度,难免会抑制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特长难以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讨,現诉诸笔端,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以讲读课为重点,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为学生构建创新思维的基础。引导他们对自读课文进行“你发问,我作答”的形象思维训练,从而实現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把教科书读“活”的目的。
如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建立自我与小说所描述的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体验,让学生成为小说中鲁镇的酒客、酒店的掌柜、曲尺形柜台后面那个不大会往酒里加水的小伙计,甚至成为孔乙己,按照小说中的情节描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人间冷暖,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把握小说凝重的主题思想。用学生的这种个人体验去促进自读课文的学习,甚至课外小说的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能理解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人们所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情,但在和平时期人们如何理解对祖国的热爱这种至高的“信仰”?小弗朗士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体验到一种什么样的幸福?然后结合二战影片《最长的一日》中盟军空降部队空降诺曼底的片断,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人类幸福的敌人,只有像小弗朗士一样饱尝了失去家园、失去自由的痛苦,才会真正懂得自由的珍贵,真正懂得用爱去面对苦难的祖国,从而启发学生在和平时期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真实生活。
二、把语言文字和画面自然地结合起来,让“无形”化为“有形”,增加文字的直观可感性,使学生在视觉美的强烈冲击下完成领悟文字形象美的过程。反过来,用图画的视觉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读图时代”。电影、电视、漫画口袋书等正在把文字阅读的空间缩小。对此,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很难左右学生的阅读选择。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要把“无字书”恰当地引入课堂。
我运用現代多媒体技术,为教材中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科学小品制作了适宜的多媒体课件。“无字书”的引入,扩展了“有字书”的内容,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讲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利用网络资源,把中央电教馆制作的动画视频引入课堂,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斑羚飞渡的凄美场面。老羚羊如何在半空中为青壮年羚羊作踏板,它们如何在空中实現完美的“对接”,就无需老师再费口舌讲解了。
三、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写作教学。
我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写作教学,其精髓是:自己的生活是作文的材料,学生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写作。于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名家的美文,启发自己的新作,便成了写作训练的新捷径。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教育必须在课堂进行,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主张写作要“生动、有灵气”,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率真的个性,“生动、有灵气”从哪里来?在写作课堂上,我总是先下水,把自己对文题的理解通过写作实践展示给学生,讲自己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感悟,以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教,最终使学生从不教不会变为无师自通。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要教会学生探索性地“学”,学习新的知识,不能永远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与运用,就等于什么也没学到。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才能学得更扎实。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具有创造力的翅膀,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要想飞,就不能丢掉翅膀,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天空,那是鸟儿自己的事情。”
四、抓好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联想性鉴赏的教学。
这个阶段是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极为重要。如教学《故乡》,我把这样的思考留给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故乡”,你见到了闰土和迅哥儿的后人,你能想像一下“故乡”現在的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使学生对苦难的旧中国和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进行比较,加深了他们对小说中不同时代人物命运的思考,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又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我这样发问: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和范进可以是一个人的两面吗?请说出你的理解。在比较辨析中认识不同时代人物的性格,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作用,而创新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缺少创新的事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创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境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現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特长、素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追求等。面对他们,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统一的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评鉴尺度,难免会抑制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特长难以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讨,現诉诸笔端,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以讲读课为重点,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为学生构建创新思维的基础。引导他们对自读课文进行“你发问,我作答”的形象思维训练,从而实現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把教科书读“活”的目的。
如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建立自我与小说所描述的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体验,让学生成为小说中鲁镇的酒客、酒店的掌柜、曲尺形柜台后面那个不大会往酒里加水的小伙计,甚至成为孔乙己,按照小说中的情节描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人间冷暖,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把握小说凝重的主题思想。用学生的这种个人体验去促进自读课文的学习,甚至课外小说的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能理解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人们所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情,但在和平时期人们如何理解对祖国的热爱这种至高的“信仰”?小弗朗士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体验到一种什么样的幸福?然后结合二战影片《最长的一日》中盟军空降部队空降诺曼底的片断,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人类幸福的敌人,只有像小弗朗士一样饱尝了失去家园、失去自由的痛苦,才会真正懂得自由的珍贵,真正懂得用爱去面对苦难的祖国,从而启发学生在和平时期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真实生活。
二、把语言文字和画面自然地结合起来,让“无形”化为“有形”,增加文字的直观可感性,使学生在视觉美的强烈冲击下完成领悟文字形象美的过程。反过来,用图画的视觉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读图时代”。电影、电视、漫画口袋书等正在把文字阅读的空间缩小。对此,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很难左右学生的阅读选择。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要把“无字书”恰当地引入课堂。
我运用現代多媒体技术,为教材中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科学小品制作了适宜的多媒体课件。“无字书”的引入,扩展了“有字书”的内容,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讲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利用网络资源,把中央电教馆制作的动画视频引入课堂,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斑羚飞渡的凄美场面。老羚羊如何在半空中为青壮年羚羊作踏板,它们如何在空中实現完美的“对接”,就无需老师再费口舌讲解了。
三、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写作教学。
我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写作教学,其精髓是:自己的生活是作文的材料,学生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写作。于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名家的美文,启发自己的新作,便成了写作训练的新捷径。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教育必须在课堂进行,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主张写作要“生动、有灵气”,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率真的个性,“生动、有灵气”从哪里来?在写作课堂上,我总是先下水,把自己对文题的理解通过写作实践展示给学生,讲自己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感悟,以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教,最终使学生从不教不会变为无师自通。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要教会学生探索性地“学”,学习新的知识,不能永远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与运用,就等于什么也没学到。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才能学得更扎实。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具有创造力的翅膀,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要想飞,就不能丢掉翅膀,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天空,那是鸟儿自己的事情。”
四、抓好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联想性鉴赏的教学。
这个阶段是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极为重要。如教学《故乡》,我把这样的思考留给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故乡”,你见到了闰土和迅哥儿的后人,你能想像一下“故乡”現在的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使学生对苦难的旧中国和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进行比较,加深了他们对小说中不同时代人物命运的思考,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又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我这样发问: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和范进可以是一个人的两面吗?请说出你的理解。在比较辨析中认识不同时代人物的性格,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作用,而创新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缺少创新的事业是没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