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地方独立院校《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学为核心,从教学计划的设定,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调整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对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于如何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进行了再思考,文章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以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地方独立学院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 教学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本科学历教育过程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在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艺术表演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开设了《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该门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从重要性程度上来看,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但从教学实践中出发,如何体现这一重要性,更好的使得该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在教学中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贴近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等相关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一、教学计划设定的再思考
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引之一。作为地方性独立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目标上更加强调“一专多能”,要求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走向基层的艺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音乐理论教学目标要求的是实用性,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好用、能用、用得上的知识,而不是艺术专业院校教学中要求的高、精、深的部分,更不是音乐理论专业教学中所强调的专度。在这样一种前提下,给音乐理论教学工作,特别是《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一课程教学计划的设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演变,复杂纷呈,是系统的、专门的、逻辑严密的专门史,提到“音乐史”,一定是具有历史发展前后逻辑性的,不可断章取义,也不可妄自评价的。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这两大块的教学内容,实属不易。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总共有32学时,每学期16学时,从这种安排上来看,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中国和外国部分拆分为两个学期来讲授。如果把中国和外国部分“合为一谈”来授课,则会增添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有着各自的脉络,如果强行拉到一起,没有充分、详实的比较研究得来的成果作为基础,势必会使得教学内容产生牵强附会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没有较好的史学和文学基础,讲授过程中若不能体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学生也很难接受。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中需要体现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和广度,不需要苛求面面俱到,因此,在课程计划制定的时候,并不需要一味的追求课程高、精、深,而是有的放矢,把主要的授课重心放在基础性上,着重知识的可听性、可用性,这样一来,教学中无从下手的部分和难以取舍的内容,就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教学资源是教育条件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地方独立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了在教学中实践机会丰富,教学资料整合性强,也相对灵活。针对这种特点,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把技能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用到指导舞台实践的环节中去。
表演专业培养的学生动手性强,理论性弱,理论或知识如果无法在实际的艺术实践中运动,势必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倦怠之情。由于缺乏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又会使得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缺乏艺术表现力和应有的感染力,无法准确的传达出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从种种问题上看,音乐理论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有一定的表现能力。
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其中就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是否可以把艺术实践的作品放在理论课堂上加以讨论和学习,之后再反馈到技能课堂上去体现效果,这样把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整合起来,把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整体教学资源实现互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三、教学方法调整的可行性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得以较好的实现,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必将遇到很多问题,最后,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很难实现。传统的音乐史教学方法,注重专业性和体系性,比较适用于音乐院校和具有一定层次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于民办独立院系的表演学生往往不太适用,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1、着重风格流派
在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音乐,这些音乐作品体现了一个时期音乐历史的特点,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又形成了一些典型的音乐流派和风格,这些是音乐历史发展中可以比较清晰体会到,也是基础的。
因此,在《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风格流派应该是讲授的重点,对于有些具体的发展形成过程,以及大量的史实背景并不需要在课堂上极力去讨论追究,因为,音乐历史中复杂、变化又深奥的内容,并不是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可以解释到位的, 这需要大量的阅读和音乐功底才能理解。
着重音乐流派风格的讲授,可以使得原本复杂深奥的内容变得更加清晰易懂,这一个侧重点,可以使得大量需要讲授的内容得以一般性概括和总结,使得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历史的发展及其中风格的特点。
2、着重具体史实
在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些关键的时间点,产生了较为重要的音乐事件和作品,这就需要着重讲解到位。着重具体的史实,就是要讲解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及作用,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并不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事无巨细,而是要求对关键的史实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可以不必深究的地方留待作为思考题,或者扩展环节再加以讨论。
3、着重基础作品
在教材方面可以运用的资源纷繁复杂,但是往往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的講解,教学效果却并不显著,因为,学生如果基础薄弱,往往缺乏独立深入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实际演出活动中的音乐作品,对于教科书上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的时候需要着重基础作品。从作品到风格,从具体的音乐形态,再深入抽象的历史发展内涵。以基础音乐作品的讲解为切入点,由点及面,慢慢深入。
四、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学中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使得知识能够得以传递。《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是地方独立院校表演专业音乐学生的必修课程,从整个课程设立的初宗来看,主要的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提升学生在艺术表演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主要的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来进行的。
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该门课程的建设,完善自身的教学,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这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孙可人,女,讲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艺术系。
关键词:地方独立学院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 教学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本科学历教育过程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在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艺术表演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开设了《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该门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从重要性程度上来看,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但从教学实践中出发,如何体现这一重要性,更好的使得该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在教学中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贴近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等相关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一、教学计划设定的再思考
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引之一。作为地方性独立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目标上更加强调“一专多能”,要求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走向基层的艺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音乐理论教学目标要求的是实用性,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好用、能用、用得上的知识,而不是艺术专业院校教学中要求的高、精、深的部分,更不是音乐理论专业教学中所强调的专度。在这样一种前提下,给音乐理论教学工作,特别是《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一课程教学计划的设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演变,复杂纷呈,是系统的、专门的、逻辑严密的专门史,提到“音乐史”,一定是具有历史发展前后逻辑性的,不可断章取义,也不可妄自评价的。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这两大块的教学内容,实属不易。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总共有32学时,每学期16学时,从这种安排上来看,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中国和外国部分拆分为两个学期来讲授。如果把中国和外国部分“合为一谈”来授课,则会增添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有着各自的脉络,如果强行拉到一起,没有充分、详实的比较研究得来的成果作为基础,势必会使得教学内容产生牵强附会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没有较好的史学和文学基础,讲授过程中若不能体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学生也很难接受。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中需要体现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和广度,不需要苛求面面俱到,因此,在课程计划制定的时候,并不需要一味的追求课程高、精、深,而是有的放矢,把主要的授课重心放在基础性上,着重知识的可听性、可用性,这样一来,教学中无从下手的部分和难以取舍的内容,就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教学资源是教育条件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地方独立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了在教学中实践机会丰富,教学资料整合性强,也相对灵活。针对这种特点,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把技能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用到指导舞台实践的环节中去。
表演专业培养的学生动手性强,理论性弱,理论或知识如果无法在实际的艺术实践中运动,势必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倦怠之情。由于缺乏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又会使得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缺乏艺术表现力和应有的感染力,无法准确的传达出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从种种问题上看,音乐理论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有一定的表现能力。
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其中就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是否可以把艺术实践的作品放在理论课堂上加以讨论和学习,之后再反馈到技能课堂上去体现效果,这样把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整合起来,把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整体教学资源实现互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三、教学方法调整的可行性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得以较好的实现,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必将遇到很多问题,最后,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很难实现。传统的音乐史教学方法,注重专业性和体系性,比较适用于音乐院校和具有一定层次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于民办独立院系的表演学生往往不太适用,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1、着重风格流派
在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音乐,这些音乐作品体现了一个时期音乐历史的特点,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又形成了一些典型的音乐流派和风格,这些是音乐历史发展中可以比较清晰体会到,也是基础的。
因此,在《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风格流派应该是讲授的重点,对于有些具体的发展形成过程,以及大量的史实背景并不需要在课堂上极力去讨论追究,因为,音乐历史中复杂、变化又深奥的内容,并不是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可以解释到位的, 这需要大量的阅读和音乐功底才能理解。
着重音乐流派风格的讲授,可以使得原本复杂深奥的内容变得更加清晰易懂,这一个侧重点,可以使得大量需要讲授的内容得以一般性概括和总结,使得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历史的发展及其中风格的特点。
2、着重具体史实
在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些关键的时间点,产生了较为重要的音乐事件和作品,这就需要着重讲解到位。着重具体的史实,就是要讲解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及作用,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并不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事无巨细,而是要求对关键的史实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可以不必深究的地方留待作为思考题,或者扩展环节再加以讨论。
3、着重基础作品
在教材方面可以运用的资源纷繁复杂,但是往往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的講解,教学效果却并不显著,因为,学生如果基础薄弱,往往缺乏独立深入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实际演出活动中的音乐作品,对于教科书上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的时候需要着重基础作品。从作品到风格,从具体的音乐形态,再深入抽象的历史发展内涵。以基础音乐作品的讲解为切入点,由点及面,慢慢深入。
四、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学中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使得知识能够得以传递。《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是地方独立院校表演专业音乐学生的必修课程,从整个课程设立的初宗来看,主要的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提升学生在艺术表演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主要的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来进行的。
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该门课程的建设,完善自身的教学,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这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孙可人,女,讲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