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 有意思 有意外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中旬,徐沛东应邀来汉参加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晚上,我们在他下榻的酒店房间里,欣赏了他刚刚录制完成的一首新歌,即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廖昌永担任独唱,听完后大家都拍手叫好。我对沛东说,听完此歌的第一感受是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
  作为伟人和诗人的毛泽东,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篇都像是一首首好的歌词,颇具音乐性,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充满想象的空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作曲家纷纷为毛泽东的诗词谱曲,其中不乏佳作。例如《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多年,较少再听到为毛泽东诗词新谱写的歌曲作品。终于在两年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解放》中,我们听到了也是沛东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片尾歌《浪淘沙·北戴河》,顿生一种久违之感。此时在深秋的长江边,我们再一次随着沛东的这首新歌走近毛泽东,走进90多年前“恰同学少年”的毛泽东“独立寒秋”的那些峥嵘岁月。
  作为音乐作品的《沁园春·长沙》,作曲家对音乐形象的精准捕捉,对音乐结构的巧妙布局,对音乐语言的简约表达,对调性调式的娴熟转换等等,无不体现其深厚的创作功底,其艺术含量可圈可点,令人称道。
  一是在音乐形象方面。总体上看,作品的音乐基调包含着深沉、压抑、惆怅以及青春的激情和豪迈的气概等多种情绪,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撞击,构成了作品丰富饱满的音乐形象,而这些正是诗词内容所蕴涵的客观要求。例如音乐前奏的渲染与伴唱号子的引入,正是那个时代背景与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例如从低音区进入仿佛凝固的音乐主题,把在“橘子洲头”“独立寒秋”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例如“鹰击长空”的呐喊、“谁主沉浮”的发问,还有“忆往昔”时的“书生意气”和“曾记否”中的“浪遏飞舟”等,都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得到非常形象的呈示与尽情抒发。可以说,通过作曲家恰到好处的音乐塑造,加上歌唱家声情并茂的准确演绎,使听者不仅在情感上随之起伏,而且在新的层面获得了对诗词意义的深刻领悟。
  二是在音乐结构方面。作曲家没有墨守成规,没有按照该首诗词上下两阕的自然样式来进行习惯性的两段体设计,而是根据音乐创作的特点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来谋篇布局。诗词上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下半阕着重抒情,情中含景。也许正是这种情景有别、情景交融而激发的音乐灵感,作曲家对音乐结构进行了异步处理,形成了现在这种多段体样式。从呈现的结构特点来看?熏如果不算前奏、号子和间奏,歌曲的主体可视为五个层次。1.从“独立寒秋”到“百舸争流”,平行乐句,结构呈开放式状态;2.从“鹰击长空”到“竟自由”,同样是平行乐句,情绪与1形成强烈对比,结构呈收束式状态;故1加2也可看作一个整体。3.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还是平行乐句,结构又呈开放式状态。此时诗词结构还在上半阕,而音乐却走向了新的领域。之所以说是异步处理原因正在于此?穴此处只是其中之一?雪,这也是此歌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的例证之一。4.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乐句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转句“指点江山”是对“鹰击长空”音乐材料的有机发展,结构再次呈开放性,转向一段出人意料的音乐间奏。可以特别说一下这个间奏,此时下半阕还剩有一句词,音乐间奏的意外插入,仿佛划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让作者、歌者及听者的思绪、情感在留出的这个空间里一起自由飞扬。之所以说此歌有“三意”,这也是例证之一。另从结构美学的角度来看,全曲107小节,时长3分54秒,间奏开始为69小节,时间为2分49秒,基本处于“黄金分割”点,或许这是一种“天赐”。5.即最后的“曾记否”,仍用平行乐句写法导向结束。值得提到的是,音乐材料取自3的“怅寥廓”,从结构意义上讲,这是以“到中流击水”的勇气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发问。此歌另辟奇径的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作者一贯坚持的创新精神。
  三是在音乐语言方面。笔者注意到,尽管诗人为湖南人氏,其诗词所及环境也为长沙、湘江、橘子洲头,而歌曲的音乐语言即旋律音调,却并未蘸着湖南味道或染上地方风格。个中缘由,我猜想是否作曲家一是思伟人所思,二是欲穿越时空,故选择以“天下”为重,对“苍茫大地”说“天下”之话。其实,是否采用湖南元素与作品优劣并无直接关系,因为还有个如何运用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言。回到此歌,我们不难看出,全曲音乐旋律建立在西洋大小调式的对比统一上,但主导旋律仍然保持着中国五声音调的风格,其写作特色主要表现在,1.是作曲家别开生面,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号子来引入主唱,这是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经验综合得来的结果。虽然它让人想起聂耳的那首《大路歌》,但此号子非彼号子。2.是主题旋律采用“吟唱性”写法(这是我在《时尚歌曲写作》中提到的概念,下同),它沿着号子的步履执著行进,保持同音重复,一字一音,旋律走向从低到高,像是在挣扎中渴望好生吐出一口气来,音乐语言的表达既凝重又简约。3.是在音乐发展中,先后采用了“喊唱性”写法(“鹰击长空”)与“歌唱性”写法(“怅寥廓”、“携来百侣曾游”、“曾记否”),以服务内容并形成对比,旋律线条自上而下,流畅自然。它们既好像是吐出了那口不平之气,又好像是在积聚人间的浩然正气。在这“呼吸”之间,让人们感受到正义的能量。4.是充分运用重复的手法,加强了旋律的听觉印象,简练而富有效果。前面提到的五个主体层次,全部都运用了两句一组的重复手法(即平行乐句),是为此歌的显著特点。此时让我想起沛东的《亚洲雄风》,四句“我们亚洲”,旋律完全一样,充分印证了“重复就是力量”这个硬道理。
  四是在调性调式方面。一般来讲,一调到底是歌曲作品常见的现象;一首歌曲如有转调,一般也不会有很多次,除非它有不一般的需要。《沁园春·长沙》就有些不一般:诗词作者不一般,诗词内容不一般,艺术要求不一般,因此作曲家采用的调性调式设计自然也不一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歌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长内,出现四种不同的调性调式(c羽—F宫—g羽—G宫),经过三次转换,每次转换都与歌曲的内容、情感及结构的发展紧密相关,且转换手法的运用十分娴熟,不露痕迹,没有丝毫生硬之感,在听觉上显得非常自然顺畅,很有艺术效果。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旋律等音”转换,例如,第一次通过前调主音6=后调属音5(“竞自由”到“怅廖廓”),实现从c羽转向F宫;第二次通过前调下中音6=后调属音3(“谁主沉浮”到“携来百侣曾游”),实现从F宫转向g羽;第三次通过前调属音3=后调属音5(“万户侯”到“间奏”),实现从g羽转向G宫。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了二度、上四下五度、三度或同主音以及羽、宫等多种状态。我想,这些在事后进行的技术分析,不一定就是实际创作时的同步思考,甚至把它们放在首位。以感性在前任意挥洒,用理性在后隐蔽支撑,应该是作曲家写作时较为适当的态度与选择。
  作为同行与好友,我为沛东又写出一首好歌而感到高兴。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从中也受到不少启发。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在讨论我国主流歌曲创作时,比较认同的一个目标,就是力求做到政治高度、艺术厚度、大众宽度的有机结合。歌曲《沁园春·长沙》正是将这种“三度”有机结合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在这篇拙文中提出的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即所谓“三意”,本质上与这个“三度”很接近,或许是口语化一些。因为每当遇到一首好作品,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的说“不错,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其实包含了很多“意思”。我衷心期待沛东同志、广大词曲作家、也包括自己有更多像歌曲《沁园春·长沙》这样具有“三度”或“三意”的好歌问世。
  此为听歌有感,仅作笔记,不对之处还请沛东同志与大家指正。
  方石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2015年1月8日晚,“丝绸之路”新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上共推出了六位青年作曲家的六部室内乐作品:王丹红的《沙海意境》、周娟的《觉路·花落人间》、朱赫的《民俗星光——丝路行音》、常平的《风中的塔铃》、张帅的《小东西——为笛子、柳琴、琵琶、二胡、吉他和大阮而作的嬉游曲》以及陈欣若的《色俱腾一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  笔者注意到,几乎每位作曲家都通过节目单或现场介绍阐述了自己创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但在“琴”前加一个“古”字,还是近百年的事情。关于古琴的始创者,历史上说法不一。《琴论》云:“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方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合四气……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文解字》云:“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不管古琴始创于伏羲氏、神农
2008年5月15日下午6时,香港中环域多利皇后街9号中商大厦三联书店二楼举行了——《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费明仪、周凡夫、谢素雁著,香港三联出版社2008年出版)新书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两岸三地许多音乐界著名人士,其中不少是费明仪在音乐、艺术历程上的好友,有部分上台讲述了与费明仪相处的多方经历,其中包括张延军(中联办文体宣传部部长)、区永熙(全国政协委员)、陈达文(前香港文化署署长、影
以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起点的标志,“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文革”结束不久百业待兴的中国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此后的3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作为国民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音乐教育亦不例外,30年间实现了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百年历史①和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近60年发展的大跨越。    一、美育地位的恢复和学校音乐教育体
在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单学科纵向发展的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视唱练耳与乐理、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整合型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了多学科的横向联系与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符合大众化教育模式对创新型人才规格培养的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大家没有把思想统一到对
所周知,张前是我国音乐表演学研究的首倡者{1}之一,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多汇聚在三部学术专著{2}中。笔者通过搜索中国知网发现,从2006年起张前开始关注闵惠芬的二胡演奏艺术,截止到2013年共有三篇对“闵惠芬现象”进行评述的系列文章。认真读来,可见一位学者对特定音乐现象的思考,同时也为中国音乐表演艺术评论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的“范例”。  一、由表及里的考察  2006年,张前第一次现场聆听闵
序 言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结束后,决赛评委施万春教授发文《现代主义不应成为学院作曲教学的主流——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引发的思考》,即刻引起广泛的关注{1}。文中提出比赛入围的很多作品表现出对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理念的追随而导致风格接近、手法雷同等问题,由此指明我国青年作曲家的创作与音乐学院的教学不应将现代主义作为主流。诚然,对于音乐创作与作曲教学中“主流”的探讨似乎是个常被解答却未被解决的
20世纪,民族管弦乐①艺术从民间走向专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对20世纪民族管弦乐艺术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总结经验,对21世纪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发展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性质和程度不同的东西文化交汇②。从新文化运动到1978年改革开放,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一直沿着继承民间音乐传统、借鉴欧洲古典派和浪漫派音
2012年5月16日,由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承办的“2012夏良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这场音乐会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原因之一在于这是夏良先生多年来辛勤耕耘、潜心创作,坚守追求的首次专场交响音乐会。这位83级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从上音(本科)——云南(工作)——上音(研究生)——美国(深造)——香港(工作)——上音(音乐会),构成五部回旋曲式的创作之旅,
为中国歌剧界的领军人物,金湘的歌剧总是令人期待。2015年6月17日至21日国家大剧院倾力制作的歌剧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日出》(作曲:金湘;编剧:万方;导演:李六乙)吸引了很多音乐界、戏剧界专家和观众的目光。已经有10部歌剧在手而且又不断创新,不重复自己的金湘此次会给这部人们已经熟知的名著带来什么样的歌剧版本,确实令人充满期待。连续七天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的观众说明了大家对这部歌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