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部荧屏热播剧《小别离》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剧中令观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群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们。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几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青春期正属于“第二逆反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心理最为严重——他们告别了懵懂、简单的童年时期,迎来了生理和心理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表现得格外生机勃勃的同时,亦可能滋生执拗、任性、偏激等叛逆心理,从而危害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看来,青春期也可以被称为“消极反抗期”。也就是说,处于这个时期的一些孩子会对生活产生消极反抗的心理,通过否定、抗拒父母、学校以及社会为其制定的标准、要求、规范,从而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我每天接触得最多的就是那些初入青春期的学生们,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逆反问题,让我伤神不已。我也常常听到学生家长的诉苦:“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真不懂他们是怎么想的!”但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只要贴近学生的心,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便能化百炼钢为绕指柔,“驯服”所谓的“叛逆生”,引导他们走出迷茫与困惑,完成从懵懂向成熟的蜕变,顺利度过人生的成长关键期,享受阳光、欢快的初中生涯!
接纳: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意识变得强烈,渴望得到身边成年人的理解和尊重。当这种念头膨胀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试图挣脱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束缚,做出一些标新立异的尝试,其中不乏主动违反校纪班规、蔑视对抗师长教导的行为,成为大家眼中的“刺头儿”“叛逆生”,严重者甚至令老教师也“闻之色变”。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实现教育的前提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的基础是有效沟通,有效沟通的原则是真诚接纳。其中,情感的接纳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与学生达成共情,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其次是对行为的接纳,只有认可学生的“偏差”行为有其合理性——而非正确性,才能理智地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而做好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工作。
1.换位思考,增进情感认同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只不过时间久了,很多人就淡忘了自己青春期时的种种荒唐行为。但班主任因工作的特殊性,应时刻保持自己心理的“青春”,遇到学生问题时先问问自己:当我身在他们的处境中时,我会怎么做呢?如果我做出了同样的行为,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如此换位思考,便能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转化。
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身着校服,可进入初中后,一些学生开始不愿意穿校服,并偷偷改换为其他更有个性的服装。有的班主任发现了会大发雷霆,让没穿校服的学生在教室外罚站,结果奇装异服的现象消失了,学生们对校服的“改造”创意却层出不穷:要么是把外套当成披风,要么把裤腿挽起变成七分裤,要么是在校服上随意涂鸦,让老师看了哭笑不得。
当我发现就连一位十分乖巧的女生也在校服的显眼处写上了当红偶像的名字时,忍不住向她问:“你们就不能规规矩矩地穿校服吗?”“老师,校服实在是太丑了!”孩子毫不掩饰地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校服的样式很久没有变过了,如今看来已经有些过时——学生们现在那套穿在身上松松垮垮的橘色条纹运动服,与20多年前我读高中时穿的校服几乎是同一个款式。爱美是人的天性,这些学生正值花蕾初绽的青春年华,因为审美意识萌动而下意识地抵触校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理解并不代表可以纵容,学生还是应该遵守校纪校规。
晨会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不愿意穿校服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我真诚地肯定了他们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校服也应该有所变化,最好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随后,我又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们是学校领导,你们认为要求学生穿校服是出于什么原因呢?”他们反应很快:防止学生因服装滋生攀比心理,标识明确便于学校进行管理,统一服装有种整齐划一的美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渐渐地,他们因为自己说出的答案变得沉默了。看着他们脸上惴惴不安的神情,我欣慰地笑了,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提议:马上就要举行校运动会了,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套班服,代替校服作为开幕式服装。孩子们兴奋极了,一起拿出画笔设计了好几套服装样式,然后通过全班投票选出最终方案,最后借助家长委员会的力量联系商家进行制作。
运动会开幕式上,我们班的学生穿着独家定制的T恤和淡蓝色牛仔裤整齐亮相,成了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发生过服装不统一的情况:平日里,大家严格遵守校规,一丝不苟地穿好校服;一旦有活动,大家便开心地换上班服,尽情展现青春的风采!
2.赏识信任,纠正偏差行为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点。有时候,“出格”“与众不同”并不代表着犯错,只是一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点,于是他们便成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叛逆生”。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偏差行为的形成根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施展针对性的矫正手段,引导学生扭转不端正思想,纠正不良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习惯爱好,回归人生的“阳光大道”。
陈靖曾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网瘾少年”:刚升入七年级时,他还挺乖巧懂事,成绩也不错;可进入八年级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堂上坐不住了,回家则只顾着上网,丝毫没想过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的父母教育过他多次都没有用,最后狠心拔了网线、摔了电脑,可他竟转头钻进网吧,九头牛也拽不回来;父母教训得厉害了一点,他就摆出要离家出走的架势,经过几次较量后,父母也放弃管教他了。
我却不愿意放弃他,努力尝试着和他建立良好联系,还向他推荐了讲述微软创始人成长故事的《比尔·盖茨传》,引起了他的兴趣。一次,我的笔记本电脑出了问题需要修理,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为什么不找陈靖试试呢?他自诩‘电脑通’,这正是个让他证明自己的机会呀!”在我的鼓励下,陈靖答应试试看。随后几天里,他没有去过一次网吧,而是埋头在家研究如何修理电脑,还为此专门查阅了许多专业书籍。当他骄傲地带着修复完毕的笔记本电脑来向我展示时,我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夸道:“你真能干!”他也激动得涨红了脸颊。 一次公开课前,班里的投影仪与电脑的连接出现了问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时候,我发现陈靖盯着电脑若有所思,好像发现了什么,于是叫他来看看是怎么回事。没想到,他只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调试好了,全班同学不禁对他刮目相看。我当场任命他为班级的电脑设备维护员,他感受到了大家的信任与老师的赏识,此后对电脑专业知识的钻研更投入了,学习也越来越认真。现在,他是学校有名的“电脑通”,邻近几个班级的电脑出现了问题,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请他帮忙。陈靖也不再沉迷网络游戏了,他偷偷告诉我,他觉得设计游戏更有趣,未来他要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厉害的编程大师!
倾听: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人都是渴望与别人亲近、被他人理解的,我们只有蹲下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欢乐忧伤,才能为教育打下充满理解与信任的坚实基础。
1.展示尊重,做最好的听众
青春期的孩子是矛盾的个体,他们一方面表现得羞涩、胆怯,另一方面又有着倾诉情感的需求。因此,如果孩子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地倾听,因为倾听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支持;如果孩子暂时还没有勇气开口,我们不妨耐心地等待,同时温柔地为其创造表达的机会。
因为很多班级问题都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无论工作再忙,我每周都会特别预留一段时间,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集中与学生们交流。这个活动没有固定的举行时间、地点,除了我也没有固定的参与人员,却被学生赋予了一个温暖的名字——“我们的恳谈会”。恳谈会期间,学生和我一样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大家彼此尊重,畅所欲言,心也越来越贴近。
倾听,不仅仅只能通过耳朵实现。每天,我都让自己的目光拂过每个孩子的脸庞,尽量不漏掉一个孩子的细微表情变化;我时常深入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锻炼、参加活动,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
“班级记事录”也是帮助我倾听学生心声的一种方式。我在班级中推行“班级记事录”制度,让这个本子成为学生交流、互助的场所,表达喜怒哀乐的平台。“如何做好班级管理”“老师,我有话想对你说”“我看人生的价值”等,都成了学生尽情讨论的话题,上面记录着每位学生成长的足迹,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珍藏品。
2.把握分寸,牢记过犹不及
对于青春逆反期的孩子来讲,他们最没有耐心听取大人的唠叨说教和指手画脚;而面对经常犯错的学生,我们也常常在言语中控制不住情绪,让批评、指责、抱怨、威胁等倾泻而出,伤害他们的心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严格要求自己,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少说多听:老生常谈的话题尽量不啰嗦,只对学生不太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除非他们主动提出想要迫切了解的内容,才会给予详细解说,但一定要避免口若悬河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表现得有些犹豫,就耐心地帮助他们消除疑虑,再创设有安全感的环境鼓励他们开口,那时,我们往往离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远了。
小媛的父母离异后,她跟着严厉的母亲长大,因为心思敏感,她平时并不愿主动与同学搭话,在班里也没什么朋友。九年级下学期时,我发现她常常躲起来抹眼泪,一次,她的同桌甚至紧张地向我报告,小媛可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是怎么回事?我很快想到,可能是因为小媛在中考前的模拟测试中没考好,受到妈妈责骂了。我立刻与小媛的妈妈取得了联系,果不其然,她得知小媛的成绩后,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痛骂了小媛一顿,没想到小媛因此变得自暴自弃。听我说完小媛最近的表现,小媛的妈妈也慌了神,我先安抚她冷静下来,然后争取到她的支持与协助,在周末把小媛接到了自己家中。
对这样一个关闭了心门的孩子,刚开始我并没有刻意地要跟她谈什么。见她对我的书房感兴趣,我就让她随意在书柜中挑选感兴趣的书籍,同时打开音乐播放器选了一些舒缓的音乐作为伴奏,自己也拿了本书静静地读了起来。过了大半天,小媛才彻底放松下来,也渐渐有了安全感,她开始主动和我说话。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到后来的大段倾诉,我始终用关心的目光注视着她,鼓励她宣泄出心中的苦楚,在她需要的时候给她一个拥抱……从小媛如释重负而忘情的哭声中,我知道,这个孩子已经拥有了走出困境的力量和勇气。
在我的“通风报信”下,小媛的妈妈在家中准备了一桌美味的饭菜迎接女儿的归来。看着这位母亲搂住自己心爱的女儿喜极而泣,并保证以后一定多多关心女儿的心理需求,我高兴地发现,小媛带着泪水的脸上也绽开了一个明媚的笑容。
示弱:以退为进的迂回战术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于是一些老师在管理上奉行严格、专制的“铁血政策”,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看似言听计从,实则“暗流涌动”,一旦矛盾爆发,便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学会适当示弱,将班级管理的权利让位给学生,向学生寻求处理班级难题的对策,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又能促使学生对不良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反省意识。
1.忍一忍,海阔天空
青春期的孩子没有成熟后的沉稳,个个好似“小刺猬”一般经不起刺激,很容易就会在冲动驱使下犯错误,如果不巧又遇上一个习惯戴着“缺点放大镜”、喜欢以师道尊严压制学生的班主任,那么,再小的事也会演变成大事,落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不妨忍一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学生沟通,拿出公正理智的问题处理方案,以宽厚长者的姿态赢得学生的心悦诚服。
青春叛逆期的男孩自尊心强、好斗、爱逞能,经常一言不合就上升为“武斗”,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其影响扩大就会对班级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遇到这类打架事件时,我会及时赶到“案发现场”,无论现场多么“惨烈”都努力忍住脾气,首先感谢向我告知这一情况的学生,嘱咐班干部引导学生各归其位,安心学习,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打架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弱化;然后,避开对打架事件的对错评判,而是询问、检查当事学生是否有受伤,亲自带他们前往医务室处理伤口;最后,视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对策,主要是进行矛盾调解和文明行为教育。一般来说,孩子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候伤口还没处理完,闹矛盾的两人就已经和好如初了,这时班主任要做的就是推他们一把,让他们“一笑泯恩仇”。 2.让一让,柳暗花明
一些敬业的班主任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大事小事都是一人做主,久而久之,班里的孩子就会缺乏主人翁意识,认为班级事务与自己无关,做什么事都显得被动,这样一来,班级管理实质上是走入了“死胡同”,其成效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班主任要学会适当“示弱”,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就是“让位”“让权”“让贤”——变命令为商量,变管制为放手,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活力,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做班级的主人。
让“位”,从“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开始。在开学之初,我就把班级里所有的工作分门别类,根据学生数量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让每个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一项班级工作,“有位才能有为”,让他们在承担责任、服务好他人的同时,也管理好自己。
让“权”,从尊重学生的意见开始。在班级管理中,我从不搞“一言堂”。例如,我班实行的课代表负责制、卫生物品管理制度等,都由全班同学共同商议制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等,也通过班级民主选举确定。总之,只有让学生自己有对班级事务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他们才会自觉地形成主人翁意识。
让“贤”,科学自主管理是关键。为了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我在班中推行班委轮换制,由A、B两组班委成员轮流上岗,请同学们定期评出“最佳班委”。竞争催生动力,许多有才干的同学在竞争中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让“位”、让“权”、让“贤”,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的“让”,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出了一片“柳暗花明”。这些做法,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更充满了人性化的光辉。
身教:率先垂范促进沟通
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身教的垂范作用更为直接,它是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着学生,更能从细节处帮助青春期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受益终身。
1.在细节中身教
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讲,他们一方面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唯我独尊”;另一方面又具有从众的心理,担心自己与别人不同而被排挤。这个时候,班主任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对学生率先垂范,从细节处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班有位同学腿脚不方便,走路时一瘸一拐,几个调皮的学生便故意学他走路的样子哗众取宠,给那位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没有直接批评那些调皮的学生,而是在每天中午第四节课下课后,亲自到教室扶那位同学去食堂吃饭——我们班位于教学楼四楼,光下一趟楼就要走近一百个台阶,对那位腿脚不方便的孩子来说会比较艰难。孩子们将我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渐渐地,也在行为上产生了变化,那几个调皮的孩子更是在主动道歉后,第一时间加入了扶助该生的队伍。后来,我在班上表扬了大家互助友爱的精神,并召集班委会策划了一次《假如我也是这样,心里会怎样想》的主题班会,使同学们在自由讨论中深刻认识到嘲笑同学不足的行为是十分可耻的。自此之后,我们班里再也没有人嘲笑过他人的缺陷,助人为乐之举也蔚然成风。
2.在活动中示范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精力充沛,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果能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之中,便可以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对他们施以身教。
比如,看到班级浪费现象明显,我开展了一次以“俭以养德”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亲自带着孩子们查找资料、分组调研、制作PPT,让学生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认识浪费的可耻,随后通过班会宣传绿色意识,使大家形成“节约才是现代时尚”的观念,从而彻底转变浪费的行为。
又比如,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在班级中长期开展“好书伴我行”系列活动。我的办公桌上总是摆着数本最新的教育类报刊,一有空就翻阅学习;每天自习课时,孩子们在认真地看书写字,我也端正地坐在讲台上捧着书静静阅读;上语文课前,我会提前来到教室,和同学们交流自己最近的阅读心得;我还常常自费购买适合初中生阅读、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书籍,作为奖品奖励给在“好书伴我行”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我的影响下,我们班成了全校闻名的“书香班级”。
陪伴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起成长是件需要用心、用情的事。平日里,我每天早上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唱响班歌,暗示大家要用抖擞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在黑板的一侧更新“每日名言”,与学生共勉……我愿以接纳获取真诚,用倾听赢得信任,以示弱激发动力,用身教促进沟通,寻找通往学生心灵的“秘道”。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几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青春期正属于“第二逆反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心理最为严重——他们告别了懵懂、简单的童年时期,迎来了生理和心理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表现得格外生机勃勃的同时,亦可能滋生执拗、任性、偏激等叛逆心理,从而危害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看来,青春期也可以被称为“消极反抗期”。也就是说,处于这个时期的一些孩子会对生活产生消极反抗的心理,通过否定、抗拒父母、学校以及社会为其制定的标准、要求、规范,从而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我每天接触得最多的就是那些初入青春期的学生们,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逆反问题,让我伤神不已。我也常常听到学生家长的诉苦:“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真不懂他们是怎么想的!”但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只要贴近学生的心,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便能化百炼钢为绕指柔,“驯服”所谓的“叛逆生”,引导他们走出迷茫与困惑,完成从懵懂向成熟的蜕变,顺利度过人生的成长关键期,享受阳光、欢快的初中生涯!
接纳: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意识变得强烈,渴望得到身边成年人的理解和尊重。当这种念头膨胀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试图挣脱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束缚,做出一些标新立异的尝试,其中不乏主动违反校纪班规、蔑视对抗师长教导的行为,成为大家眼中的“刺头儿”“叛逆生”,严重者甚至令老教师也“闻之色变”。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实现教育的前提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的基础是有效沟通,有效沟通的原则是真诚接纳。其中,情感的接纳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与学生达成共情,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其次是对行为的接纳,只有认可学生的“偏差”行为有其合理性——而非正确性,才能理智地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而做好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工作。
1.换位思考,增进情感认同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只不过时间久了,很多人就淡忘了自己青春期时的种种荒唐行为。但班主任因工作的特殊性,应时刻保持自己心理的“青春”,遇到学生问题时先问问自己:当我身在他们的处境中时,我会怎么做呢?如果我做出了同样的行为,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如此换位思考,便能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转化。
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身着校服,可进入初中后,一些学生开始不愿意穿校服,并偷偷改换为其他更有个性的服装。有的班主任发现了会大发雷霆,让没穿校服的学生在教室外罚站,结果奇装异服的现象消失了,学生们对校服的“改造”创意却层出不穷:要么是把外套当成披风,要么把裤腿挽起变成七分裤,要么是在校服上随意涂鸦,让老师看了哭笑不得。
当我发现就连一位十分乖巧的女生也在校服的显眼处写上了当红偶像的名字时,忍不住向她问:“你们就不能规规矩矩地穿校服吗?”“老师,校服实在是太丑了!”孩子毫不掩饰地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校服的样式很久没有变过了,如今看来已经有些过时——学生们现在那套穿在身上松松垮垮的橘色条纹运动服,与20多年前我读高中时穿的校服几乎是同一个款式。爱美是人的天性,这些学生正值花蕾初绽的青春年华,因为审美意识萌动而下意识地抵触校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理解并不代表可以纵容,学生还是应该遵守校纪校规。
晨会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不愿意穿校服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我真诚地肯定了他们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校服也应该有所变化,最好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随后,我又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们是学校领导,你们认为要求学生穿校服是出于什么原因呢?”他们反应很快:防止学生因服装滋生攀比心理,标识明确便于学校进行管理,统一服装有种整齐划一的美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渐渐地,他们因为自己说出的答案变得沉默了。看着他们脸上惴惴不安的神情,我欣慰地笑了,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提议:马上就要举行校运动会了,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套班服,代替校服作为开幕式服装。孩子们兴奋极了,一起拿出画笔设计了好几套服装样式,然后通过全班投票选出最终方案,最后借助家长委员会的力量联系商家进行制作。
运动会开幕式上,我们班的学生穿着独家定制的T恤和淡蓝色牛仔裤整齐亮相,成了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发生过服装不统一的情况:平日里,大家严格遵守校规,一丝不苟地穿好校服;一旦有活动,大家便开心地换上班服,尽情展现青春的风采!
2.赏识信任,纠正偏差行为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点。有时候,“出格”“与众不同”并不代表着犯错,只是一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点,于是他们便成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叛逆生”。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偏差行为的形成根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施展针对性的矫正手段,引导学生扭转不端正思想,纠正不良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习惯爱好,回归人生的“阳光大道”。
陈靖曾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网瘾少年”:刚升入七年级时,他还挺乖巧懂事,成绩也不错;可进入八年级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堂上坐不住了,回家则只顾着上网,丝毫没想过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的父母教育过他多次都没有用,最后狠心拔了网线、摔了电脑,可他竟转头钻进网吧,九头牛也拽不回来;父母教训得厉害了一点,他就摆出要离家出走的架势,经过几次较量后,父母也放弃管教他了。
我却不愿意放弃他,努力尝试着和他建立良好联系,还向他推荐了讲述微软创始人成长故事的《比尔·盖茨传》,引起了他的兴趣。一次,我的笔记本电脑出了问题需要修理,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为什么不找陈靖试试呢?他自诩‘电脑通’,这正是个让他证明自己的机会呀!”在我的鼓励下,陈靖答应试试看。随后几天里,他没有去过一次网吧,而是埋头在家研究如何修理电脑,还为此专门查阅了许多专业书籍。当他骄傲地带着修复完毕的笔记本电脑来向我展示时,我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夸道:“你真能干!”他也激动得涨红了脸颊。 一次公开课前,班里的投影仪与电脑的连接出现了问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时候,我发现陈靖盯着电脑若有所思,好像发现了什么,于是叫他来看看是怎么回事。没想到,他只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调试好了,全班同学不禁对他刮目相看。我当场任命他为班级的电脑设备维护员,他感受到了大家的信任与老师的赏识,此后对电脑专业知识的钻研更投入了,学习也越来越认真。现在,他是学校有名的“电脑通”,邻近几个班级的电脑出现了问题,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请他帮忙。陈靖也不再沉迷网络游戏了,他偷偷告诉我,他觉得设计游戏更有趣,未来他要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厉害的编程大师!
倾听: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人都是渴望与别人亲近、被他人理解的,我们只有蹲下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欢乐忧伤,才能为教育打下充满理解与信任的坚实基础。
1.展示尊重,做最好的听众
青春期的孩子是矛盾的个体,他们一方面表现得羞涩、胆怯,另一方面又有着倾诉情感的需求。因此,如果孩子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地倾听,因为倾听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支持;如果孩子暂时还没有勇气开口,我们不妨耐心地等待,同时温柔地为其创造表达的机会。
因为很多班级问题都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无论工作再忙,我每周都会特别预留一段时间,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集中与学生们交流。这个活动没有固定的举行时间、地点,除了我也没有固定的参与人员,却被学生赋予了一个温暖的名字——“我们的恳谈会”。恳谈会期间,学生和我一样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大家彼此尊重,畅所欲言,心也越来越贴近。
倾听,不仅仅只能通过耳朵实现。每天,我都让自己的目光拂过每个孩子的脸庞,尽量不漏掉一个孩子的细微表情变化;我时常深入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锻炼、参加活动,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
“班级记事录”也是帮助我倾听学生心声的一种方式。我在班级中推行“班级记事录”制度,让这个本子成为学生交流、互助的场所,表达喜怒哀乐的平台。“如何做好班级管理”“老师,我有话想对你说”“我看人生的价值”等,都成了学生尽情讨论的话题,上面记录着每位学生成长的足迹,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珍藏品。
2.把握分寸,牢记过犹不及
对于青春逆反期的孩子来讲,他们最没有耐心听取大人的唠叨说教和指手画脚;而面对经常犯错的学生,我们也常常在言语中控制不住情绪,让批评、指责、抱怨、威胁等倾泻而出,伤害他们的心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严格要求自己,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少说多听:老生常谈的话题尽量不啰嗦,只对学生不太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除非他们主动提出想要迫切了解的内容,才会给予详细解说,但一定要避免口若悬河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表现得有些犹豫,就耐心地帮助他们消除疑虑,再创设有安全感的环境鼓励他们开口,那时,我们往往离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远了。
小媛的父母离异后,她跟着严厉的母亲长大,因为心思敏感,她平时并不愿主动与同学搭话,在班里也没什么朋友。九年级下学期时,我发现她常常躲起来抹眼泪,一次,她的同桌甚至紧张地向我报告,小媛可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是怎么回事?我很快想到,可能是因为小媛在中考前的模拟测试中没考好,受到妈妈责骂了。我立刻与小媛的妈妈取得了联系,果不其然,她得知小媛的成绩后,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痛骂了小媛一顿,没想到小媛因此变得自暴自弃。听我说完小媛最近的表现,小媛的妈妈也慌了神,我先安抚她冷静下来,然后争取到她的支持与协助,在周末把小媛接到了自己家中。
对这样一个关闭了心门的孩子,刚开始我并没有刻意地要跟她谈什么。见她对我的书房感兴趣,我就让她随意在书柜中挑选感兴趣的书籍,同时打开音乐播放器选了一些舒缓的音乐作为伴奏,自己也拿了本书静静地读了起来。过了大半天,小媛才彻底放松下来,也渐渐有了安全感,她开始主动和我说话。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到后来的大段倾诉,我始终用关心的目光注视着她,鼓励她宣泄出心中的苦楚,在她需要的时候给她一个拥抱……从小媛如释重负而忘情的哭声中,我知道,这个孩子已经拥有了走出困境的力量和勇气。
在我的“通风报信”下,小媛的妈妈在家中准备了一桌美味的饭菜迎接女儿的归来。看着这位母亲搂住自己心爱的女儿喜极而泣,并保证以后一定多多关心女儿的心理需求,我高兴地发现,小媛带着泪水的脸上也绽开了一个明媚的笑容。
示弱:以退为进的迂回战术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于是一些老师在管理上奉行严格、专制的“铁血政策”,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看似言听计从,实则“暗流涌动”,一旦矛盾爆发,便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学会适当示弱,将班级管理的权利让位给学生,向学生寻求处理班级难题的对策,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又能促使学生对不良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反省意识。
1.忍一忍,海阔天空
青春期的孩子没有成熟后的沉稳,个个好似“小刺猬”一般经不起刺激,很容易就会在冲动驱使下犯错误,如果不巧又遇上一个习惯戴着“缺点放大镜”、喜欢以师道尊严压制学生的班主任,那么,再小的事也会演变成大事,落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不妨忍一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学生沟通,拿出公正理智的问题处理方案,以宽厚长者的姿态赢得学生的心悦诚服。
青春叛逆期的男孩自尊心强、好斗、爱逞能,经常一言不合就上升为“武斗”,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其影响扩大就会对班级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遇到这类打架事件时,我会及时赶到“案发现场”,无论现场多么“惨烈”都努力忍住脾气,首先感谢向我告知这一情况的学生,嘱咐班干部引导学生各归其位,安心学习,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打架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弱化;然后,避开对打架事件的对错评判,而是询问、检查当事学生是否有受伤,亲自带他们前往医务室处理伤口;最后,视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对策,主要是进行矛盾调解和文明行为教育。一般来说,孩子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候伤口还没处理完,闹矛盾的两人就已经和好如初了,这时班主任要做的就是推他们一把,让他们“一笑泯恩仇”。 2.让一让,柳暗花明
一些敬业的班主任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大事小事都是一人做主,久而久之,班里的孩子就会缺乏主人翁意识,认为班级事务与自己无关,做什么事都显得被动,这样一来,班级管理实质上是走入了“死胡同”,其成效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班主任要学会适当“示弱”,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就是“让位”“让权”“让贤”——变命令为商量,变管制为放手,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活力,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做班级的主人。
让“位”,从“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开始。在开学之初,我就把班级里所有的工作分门别类,根据学生数量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让每个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一项班级工作,“有位才能有为”,让他们在承担责任、服务好他人的同时,也管理好自己。
让“权”,从尊重学生的意见开始。在班级管理中,我从不搞“一言堂”。例如,我班实行的课代表负责制、卫生物品管理制度等,都由全班同学共同商议制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等,也通过班级民主选举确定。总之,只有让学生自己有对班级事务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他们才会自觉地形成主人翁意识。
让“贤”,科学自主管理是关键。为了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我在班中推行班委轮换制,由A、B两组班委成员轮流上岗,请同学们定期评出“最佳班委”。竞争催生动力,许多有才干的同学在竞争中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让“位”、让“权”、让“贤”,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的“让”,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出了一片“柳暗花明”。这些做法,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更充满了人性化的光辉。
身教:率先垂范促进沟通
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身教的垂范作用更为直接,它是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着学生,更能从细节处帮助青春期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受益终身。
1.在细节中身教
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讲,他们一方面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唯我独尊”;另一方面又具有从众的心理,担心自己与别人不同而被排挤。这个时候,班主任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对学生率先垂范,从细节处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班有位同学腿脚不方便,走路时一瘸一拐,几个调皮的学生便故意学他走路的样子哗众取宠,给那位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没有直接批评那些调皮的学生,而是在每天中午第四节课下课后,亲自到教室扶那位同学去食堂吃饭——我们班位于教学楼四楼,光下一趟楼就要走近一百个台阶,对那位腿脚不方便的孩子来说会比较艰难。孩子们将我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渐渐地,也在行为上产生了变化,那几个调皮的孩子更是在主动道歉后,第一时间加入了扶助该生的队伍。后来,我在班上表扬了大家互助友爱的精神,并召集班委会策划了一次《假如我也是这样,心里会怎样想》的主题班会,使同学们在自由讨论中深刻认识到嘲笑同学不足的行为是十分可耻的。自此之后,我们班里再也没有人嘲笑过他人的缺陷,助人为乐之举也蔚然成风。
2.在活动中示范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精力充沛,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果能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之中,便可以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对他们施以身教。
比如,看到班级浪费现象明显,我开展了一次以“俭以养德”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亲自带着孩子们查找资料、分组调研、制作PPT,让学生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认识浪费的可耻,随后通过班会宣传绿色意识,使大家形成“节约才是现代时尚”的观念,从而彻底转变浪费的行为。
又比如,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在班级中长期开展“好书伴我行”系列活动。我的办公桌上总是摆着数本最新的教育类报刊,一有空就翻阅学习;每天自习课时,孩子们在认真地看书写字,我也端正地坐在讲台上捧着书静静阅读;上语文课前,我会提前来到教室,和同学们交流自己最近的阅读心得;我还常常自费购买适合初中生阅读、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书籍,作为奖品奖励给在“好书伴我行”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我的影响下,我们班成了全校闻名的“书香班级”。
陪伴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起成长是件需要用心、用情的事。平日里,我每天早上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唱响班歌,暗示大家要用抖擞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在黑板的一侧更新“每日名言”,与学生共勉……我愿以接纳获取真诚,用倾听赢得信任,以示弱激发动力,用身教促进沟通,寻找通往学生心灵的“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