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笑、穷开心与高级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家对世事的解剖和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不一样。小说家有自己特殊的刀法。《桠杈打兔》反映了农村某种不良社会现实和卑微者的沉重生活,这不错。可是正如小说叙事者所说“这个口头禅的意思并不简单”,“除了扑空,还有背时,不凑巧,赶不上趟……含义多得很呢”,我们自然不能辜负作者,仅将小说看成某种社会本质的形象注释。
  小说主人公毛洞生,一生不顺。小说对他的描写,却不是同情,而是取笑。首先,小说标题“桠杈打兔”就充满取笑——拿着不合时宜的工具,还妄想抓住兔子,不值得取笑一番吗?毛洞生从小就痴痴憨憨的,念书时上台“演牌”,“裤子上的扣子忘了系,里面的小鸡子都露出来了”,不好玩吗?成年后看电影、捉蜈蚣、看脱衣舞三件事样样落空,轮到他总是倒霉,不好玩吗?国家给农民发养老金,好比到嘴边的肥肉,可就是吃不到嘴,不搞笑吗?毛冬生改年龄,当年改的时候没捞着好,如今要改回去捞好处又总捞不着,那费力扑腾的人生姿态没有喜剧色彩吗?如果把这些丰富的“血肉”抽干而只看故事背后的“不正之风”、行政体制的僵化权威,那我们还要读小说干什么?
  当然小说取笑的对象不止是毛洞生。比如小说结尾写姜广财之死,“毛洞生补充说,他那顶绒帽也撞飞了,飞得老高,后来落在那根电线杆尖上,看上去像个喜鹊窝。”姜广财或许是个小人,唯利是图,敲诈过毛洞生,借个手机给毛洞生拍照硬是找人家要了两百块钱。毛洞生的这番补充,就其本人并无恶意,也正符合他痴憨的特点,但却在无意中达成了取笑的效果,而且更耐人品味。
  而小说最隐含的取笑对象,是小说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的身份是村子里的老支书,堪称“我们村”几十年生活变迁的见证者——他关心主人公的遭遇,也想力所能及为他做点事。但是他对一切不良风气是否义愤填膺,是否在义愤填膺之后还责无旁贷勇于担当?这些政治词汇和叙事者是完全沾不上边的。他给毛洞生帮忙,那是因为他“养成了喜欢给别人帮忙的毛病。说实话,要是长时间没人来找我帮忙,我还有些不习惯呢”。也就是说,他是将帮忙当乐趣,要是刻薄点,也可以说是间接地将别人的麻烦当成自己的乐趣。可最后的结果是他一番投入却换来一场空,想来也是有些落寞的,其实正是落了个“桠杈打兔”的结果,这难道不好玩吗?
  正是在这一连串、多视角、全方位的取笑中,别样的生活味道浮现出来。什么样的生活味道呢?打个比方吧。“文革”时,我们国家虽号称“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但实际上许多老百姓生了病也是缺医少药,于是所谓鸡血疗法,所谓甩手疗法,所谓红茶菌应运而生,一时风靡。在这些疗法风靡之时,大家自然充满欢乐;而真相显露之后,大家也未必有多少沮丧悲伤,反而会有另一种自嘲的快乐。政治家思想家回首那段历史自然痛心疾首,但这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是否就真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本质呢?真实的生活其实不止是“穷”,还有“开心”,两者相连便是“穷开心”,“穷开心”和“穷”相比,它不再是一个政治、经济范畴而成为一个审美范畴,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审美范畴,和“穷”相比,“穷开心”才更加全面、深刻、不容置疑地揭示出一个时代的全部复杂内涵:荒诞、卑微、渴望、挣扎、自救、无奈、顺从、渴望、幻灭、自我安慰、失落、兴奋、庆幸……
  再回到这篇《桠杈打兔》——正是在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视角、叙事态度的经营中,作者实现了与小说中生活世界之间的平视关系——不再是高处的审视、外科手术刀式的切割和分析,而是将自己的趣味、道德、思维、感受“降低”到农民的真实的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水准,取笑他人、兴奋窥视、热心快肠、无奈自嘲——这是真正的农民式的热情、智慧、幽默与悲哀。在帮助毛洞生改户口的这些日子里,“我”对毛洞生的帮助、对几十年来毛洞生与乡村生活相关人和事的回顾,让“我”黯淡的生活焕发出生机和乐趣,“我”热忱地帮助着、轻快地取笑着,尽情地穷开心着——最后却是一个陡然的跌落,让穷开心又平添了一丝“白开心”的失望和无奈。由此,我们感到的,不是农村生活的性质,而是农村生活的味道;我们收获的,不是底层人民在世界所处的位置,而是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桠杈打兔》的作者不是在用刀解剖自己的表现对象,而是将自己化为了一锅水,和自己的表现对象一同在炉子上慢慢炖,炖出了一锅汤。
  由此,《桠杈打兔》实现的不复是事实层面的真实,而是感受层面的真实。你可以否认小说中的事实,认为那只是出于情节的安排,但是你无法否认小说叙事者的感受和态度。这就好像时过境迁,某些人可以否认“文革”时代的迫害,但是由此给那一代人留下的谨言慎行的习惯是可以抹杀的吗?而网络上对于这种表面温和,实则犀利的讽刺有一个新名词——那就是“高级黑”。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博士。
其他文献
课堂上,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在进行作文竞赛,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奋笔疾书。看着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一本正经地书写着自己的篇章,我的心在欢唱——孩子们的多种潜能被激活了!是的,我常常被孩子们奇妙的语言所感动,被孩子们激情的创造所折服。我们真心实意地尊重孩子,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因此常常陷入深思:在我们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有没有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维模式影响下,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作被教化、驯化的对象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们可对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渗透,提高学生们的应试能力。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学会质疑,对文章有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有更加立体化的解读,让学生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更深入的人生思考,本文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语文阅读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一.感读  感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是学生对文
看罢《书亭》,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可以感受到一种寂寞,是城市中正在消逝的那份安静在日益匆忙的节奏中的寂寞,也是一颗不合时宜的心灵在日渐功利的社会中的寂寞。  可以感受到一种情调,因为这里似乎仍有一种守望,娴静淡雅,空自散发着芬芳。  可以感受到一种内敛的含蓄之美,女主人公看上去“缺乏女人的妩媚”,可是“事实上她的心比很多动不动就撒娇、掉泪、依靠到男人怀中的女人都柔软,她的感觉比那些柔软的发丝还要
细读手指的小说《大酒店》之后,窃以为将其更名为“楼下的邻居”更为妥贴,因为大酒店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而已,或者说是权力和金钱的象征罢了,主要人物还要数那个楼下的邻居。如果把大酒店换成一个实力派人物或一个巨大的金钱额度,此小说的文学性不会变,文化底蕴也不会改。   “这个酒店是个世界级的连锁酒店,它如果建成,必将带动附近的房价,以及各种配套。楼下的老年人們,不止一次议论到这个酒店可能带来的效果。”大酒
人的一生就像农民在劳作一般,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语文老师应该给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的心上种下生命的种子、善良的种子、快乐的种子将会使学生最终收获最甜蜜的果实。   一、生命的“种子”,掘醒初中生的生命意识   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如朝阳、似花朵,处在生命中最璀璨夺目的季节。并不是只有饱受磨难,历经沧桑的老人才能品味生命的味道。其实生命意识在学生初中时期就该播种,这样他们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中才
2005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十分复杂,但就实质而言,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钱学森之问”为教育提出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一难题同样需要语文教学做出回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教师善于“教”,更要求學生善于“学”。如何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益,也是新课程改革、新理念带给我们的一个新课题。以下结合实践谈几点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思考。   一、要优化课堂语言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
《喷泉》说的是一个有关戴绿帽的懦弱男人最终打死和她老婆偷情的发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媒体的社会栏里或是《知音》《女友》上见多了。它的通常演绎方式可以让我们愤怒,让我们快意,让我们惊恐,让我们蔑视,并且在蔑视的同时为这样的故事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暗含猥琐的庆幸。总之,它会让我们对人性感到失望。可是你读了《喷泉》,却会忘却这个故事所必然包含的道德教训、道德评价。你所感到的,是这三个事主,他们各有各的魅
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阅读“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强调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地情感冲动、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塑造了新时期初期的农民——陈奂生的典型形象。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他辛苦劳作,终于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能炸油绳。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陈奂生又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见到别人说东道西,东拉西扯,他总是默默无言,无话可说。他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像从前为物质贫乏而痛苦一样,陈奂生感到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他的这种饥渴,就是想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