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根子出自家长身上。转化问题生,必须转化在教育子女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家长,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转化问题家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德育课题。本文从问题生转化难的表现、问题生形成的家庭原因、家长不能有效配合转化问题生的表现等逐层推进,提出了转化问题生家长的几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问题生 转化 教育 家长
一、问题生转化难的表现
问题生,是教育界对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差,且较难矫治的学生的一种特定称谓。问题生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错难。这类学生犯了错误后,往往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首先想到他人的错,能为自己的言行失当讲出一大堆理由。要让这类学生心悦诚服地承认错误,决非易事。
2.改错难。这类学生往往遇事容易冲动,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新错旧错交替发生,可谓屡教不改,因此教师常常会产生放弃教育这类学生的念头。
3.根治难。这类学生在经过反复批评教育后,认错态度会有所改善,犯错频率会有所降低,但很难长期做到不犯类似错误,有些人到成年也旧习难改,甚至走进犯罪的深渊。从他们的表现看,我们基本可以领略到转化的难度,品尝到转化工作的滋味。
二、问题生形成的家庭原因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十五年,回顾转化问题生的成败得失,可以归结为一点:转化问题生的关键在于转化问题家长,即只有帮助家长解决自身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才能转化问题生。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由于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一方面父母发现问题后会主动、及时地采取多种手段给以矫治,另一方面子女最容易听得进父母的话。总之,父母在子女不良品行的矫治上具有及时性、权威性,其他人一般无法取代、无权取代,也不太情愿取代。
三、家长不能有效配合转化问题生的表现
家长不能配合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对子女埋怨责备多,甚至在老师面前把孩子的所有缺点一古脑儿倒出来,大多数孩子当场就跟家长吵起来,也有的孩子对家长竖眉瞪眼、一言不发,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一开始就弄得很紧张,孩子的反感心理使其耳朵里难以听得进父母的批评。这样的家长较多,给转化问题生造成的难度最大。第二,父母在子女出了事情后相互埋怨多,有的甚至在教师和子女在场的时候就相互指责起来,这不仅帮孩子减轻了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帮孩子找到了靠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使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力量不易整合,给问题生的转化增添了很大难度。第三,在孩子出了问题后,有的家长一筹莫展,一切听凭校方批评和教育,自己不能对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危害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是要求学校对孩子从轻处理。这类软弱型的家长不多,但遇到这样的家长,往往靠学校单方面对问题生进行转化,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转化问题家长的具体措施
1.老师、学校要摆正与家长的关系,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前提。学校、老师与家庭、家长之间不存在施教与受教的关系,但两者由于学生和子女这一纽带又结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从法律的、伦理的角度看,两者间并无什么关系,但在教育、培养学生和子女上又有“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看成是师生关系,也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看成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能看成毫无关系,而应该是基于教育学生和子女的民主平等的互助合作的关系。
2.老师、学校对问题生形成的家庭原因要做仔细的排查摸底,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关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对象要全,包括问题生及其父母,包括家庭中对问题生有重要影响的成员,还包括熟悉其家庭情况的亲朋乡邻等,其目的是了解问题生形成的主要影响施加者和能够在转化问题生上的主要家庭配合者。调查问题生的成长史要细,弄清楚问题生幼年、童年、少年期的成长轨迹,才能够摸清问题的演变过程,找到导致问题形成的真正的、主要的原因。调查的视角要宽,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还要了解别的方面有无问题,更要了解问题生身上有哪些长处,以利于尽可能顺藤摸瓜,解决多方面的问题,这符合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工作原则,提高转化问题生工作的效率。
3.老师、学校要选好与问题家长的谈话者和掌握好与问题家长沟通的时机、方式,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重要保证。转化问题家长,不仅要找准家长教育子女的存在问题,而且要掌握好谈话的火候和分寸。因此与家长谈问题,要尽可能挑选资深的、德高望重的、年龄略大于家长的人员,这些人员的话,家长容易相信和接受。与问题生的家长谈问题,要在问题生犯了错误后不久,不要在事情过去较长时间才想起跟家长谈。谈话时要有一定的气氛和辅助人员,最好双方有两三人在场,不要单个谈,也不要有很多人一起谈。与家长谈问题,就像写文章,同样要有起承转合。适宜从问题生的优点谈起,这既融洽了气氛,又肯定了家教成功的一面,这一步不可忽略。面对面指出家长教育子女的存在问题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把转化问题家长看成是一项简单的事情,可能会碰钉子;反之,可能会畏首畏尾,一事无成。
【关键词】问题生 转化 教育 家长
一、问题生转化难的表现
问题生,是教育界对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差,且较难矫治的学生的一种特定称谓。问题生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错难。这类学生犯了错误后,往往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首先想到他人的错,能为自己的言行失当讲出一大堆理由。要让这类学生心悦诚服地承认错误,决非易事。
2.改错难。这类学生往往遇事容易冲动,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新错旧错交替发生,可谓屡教不改,因此教师常常会产生放弃教育这类学生的念头。
3.根治难。这类学生在经过反复批评教育后,认错态度会有所改善,犯错频率会有所降低,但很难长期做到不犯类似错误,有些人到成年也旧习难改,甚至走进犯罪的深渊。从他们的表现看,我们基本可以领略到转化的难度,品尝到转化工作的滋味。
二、问题生形成的家庭原因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十五年,回顾转化问题生的成败得失,可以归结为一点:转化问题生的关键在于转化问题家长,即只有帮助家长解决自身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才能转化问题生。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由于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一方面父母发现问题后会主动、及时地采取多种手段给以矫治,另一方面子女最容易听得进父母的话。总之,父母在子女不良品行的矫治上具有及时性、权威性,其他人一般无法取代、无权取代,也不太情愿取代。
三、家长不能有效配合转化问题生的表现
家长不能配合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对子女埋怨责备多,甚至在老师面前把孩子的所有缺点一古脑儿倒出来,大多数孩子当场就跟家长吵起来,也有的孩子对家长竖眉瞪眼、一言不发,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一开始就弄得很紧张,孩子的反感心理使其耳朵里难以听得进父母的批评。这样的家长较多,给转化问题生造成的难度最大。第二,父母在子女出了事情后相互埋怨多,有的甚至在教师和子女在场的时候就相互指责起来,这不仅帮孩子减轻了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帮孩子找到了靠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使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力量不易整合,给问题生的转化增添了很大难度。第三,在孩子出了问题后,有的家长一筹莫展,一切听凭校方批评和教育,自己不能对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危害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是要求学校对孩子从轻处理。这类软弱型的家长不多,但遇到这样的家长,往往靠学校单方面对问题生进行转化,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转化问题家长的具体措施
1.老师、学校要摆正与家长的关系,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前提。学校、老师与家庭、家长之间不存在施教与受教的关系,但两者由于学生和子女这一纽带又结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从法律的、伦理的角度看,两者间并无什么关系,但在教育、培养学生和子女上又有“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看成是师生关系,也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看成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能看成毫无关系,而应该是基于教育学生和子女的民主平等的互助合作的关系。
2.老师、学校对问题生形成的家庭原因要做仔细的排查摸底,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关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对象要全,包括问题生及其父母,包括家庭中对问题生有重要影响的成员,还包括熟悉其家庭情况的亲朋乡邻等,其目的是了解问题生形成的主要影响施加者和能够在转化问题生上的主要家庭配合者。调查问题生的成长史要细,弄清楚问题生幼年、童年、少年期的成长轨迹,才能够摸清问题的演变过程,找到导致问题形成的真正的、主要的原因。调查的视角要宽,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还要了解别的方面有无问题,更要了解问题生身上有哪些长处,以利于尽可能顺藤摸瓜,解决多方面的问题,这符合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工作原则,提高转化问题生工作的效率。
3.老师、学校要选好与问题家长的谈话者和掌握好与问题家长沟通的时机、方式,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重要保证。转化问题家长,不仅要找准家长教育子女的存在问题,而且要掌握好谈话的火候和分寸。因此与家长谈问题,要尽可能挑选资深的、德高望重的、年龄略大于家长的人员,这些人员的话,家长容易相信和接受。与问题生的家长谈问题,要在问题生犯了错误后不久,不要在事情过去较长时间才想起跟家长谈。谈话时要有一定的气氛和辅助人员,最好双方有两三人在场,不要单个谈,也不要有很多人一起谈。与家长谈问题,就像写文章,同样要有起承转合。适宜从问题生的优点谈起,这既融洽了气氛,又肯定了家教成功的一面,这一步不可忽略。面对面指出家长教育子女的存在问题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把转化问题家长看成是一项简单的事情,可能会碰钉子;反之,可能会畏首畏尾,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