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艺术发展史作为两种不尽相同的艺术文化,其存在的异同是多方面的,也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笔者在这里无法过于赘述,只能结合史料文献,逐步窥探中西方艺术史发展过程源流始末,将涉及到其核心区别的内在精神的异同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艺术史;中西方艺术;美术史
一、西方艺术发展概要
西方艺术源起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一时期,雕塑艺术是一个主要的表现手段,我们可以从一些雕塑作品中一些很明显的特点:较少的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注重身体细节描绘,注重外部形体的刻画。形体已经被塑造得十分逼真,但对于面部表情的刻画却显得不那么完美,虽然其“古风式”的微笑已经不再明显,但仍缺乏所谓“人”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古希腊人对身体的崇尚,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希腊的文化密不可分。在古希腊雕塑题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神”为对象,而“神”理所应当是超越凡人的,要表现这种超脱,自然很难将人的喜怒哀乐施加在“神”的雕塑之上,所以,平静、肃穆反而更能体现一种庄严的伟大。温克尔曼就曾在其《古代艺术史》中认为:“希腊雕塑是静默的伟大。”但是,这种注重外在相对忽略内在精神的观念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改变。
古罗马后期开始,一些作品已经开始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这为当时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精神才得以体现,《蒙娜丽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它之所以被作为一幅名画来看待,正是在于它对表情的刻画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种对表情惟妙惟肖的刻画,使得当时的艺术家们发现,艺术的创作不仅注重外在,还要注重从外部来表现内在,即由外见内,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总的来说继承了古典,但同时,它在继承这一基础上有了变化,可以说,这种继承是一种回归,但又不是完全的回归。静观这几个世纪的事物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事物的发展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前进其发生变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也是类似。文艺复兴之后,艺术流派的产生明显要比之前几个世纪都要快上许多,而不管是从浪漫主义还是到现实主义再到后来的现代派,无一不是最近几个世纪的产物。
到了十八世纪,艺术家们这种由注重外在转移到表现内心世界(以外在表现内在)的趋势更加明显,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固守古典,比如安格尔,仍注重人体,并没有通过形体注重人的内心世界,而鲁本斯和德拉克罗瓦则更加注重通过形体表现精神内心。现实主义也同样如此,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都是注重外部形象的描绘,但是现实主义更注重通过形象描绘形象背后的现象背景,再通过这些现象背景表现人的内在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发展的过程是有一定的渐进性的,从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现实主义时期,这一系列过程都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断的演进,不断的改变,当从外部形态注重情感上后,又从情感转移到潜意识上,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紧接着,20世纪便出现了现代派,即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实际上就是试图用艺术去表现潜意识世界的一个产物,试图表现我们无法控制的领域。总的来说,西方艺术的发展趋势大致可总结为四个阶段,那就是:外貌→由外见内→进入潜意识→形象解体,这让我们看到了它所代表的一种理性的、科学的、逐层深入的一种发展过程。而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则是另外一条不尽相同的路径。
二、中国艺术发展概要
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从起源阶段来看,还是偏重于形象的表现,这点可以在先秦一些器物的装饰图案上看出来,而这一时期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到了魏晋时期,这可以看做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大转折、大发展的阶段,它的伟大在于这一阶段已经对艺术有了一种明确的独立的意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绘画、音乐、书法艺术,其艺术的自觉都是出现于魏晋时期的,在此之前,很少有系统的理论探索,也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系统来看待。“传神论”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神”最开始以人物为对象,认为描绘人物不仅需要形似,更要神似,这种对内在层面的探索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传神”这一思想也逐步扩大影响,经过不断发展,拓展到了山水、花鸟画中,变成了一个普遍的美学命题。
在加入了“神”这一元素之后,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些艺术家开始加入了自己本身的思想意识、元素,即所谓的写意。写意可以看做是所描绘对象中的“神”以及艺术家的理解、趣味的集合,即艺术家内心当中的意向。翻看唐宋时期的画论就不难发现,“写意”已经被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出现在了画论之中。而从发展过程来看,相对于“传神论”时期的形、神兼顾,“写意”由于描绘的是所谓“意境”,即由艺术家所描画的对象的精神和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意义交融所得到的产物,所以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意义大于形象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大于形,对物象的准确度的描绘已经退为次要的位置,这一趋势直接影响了之后的艺术发展过程。
到了明清时期,“神”和“意”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优劣的必备元素,“神”是人的精神、内心世界,而“意”则是艺术家本身的精神的品德。这种“神”与“意”通过不断的演變,转化为了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了画作之上,成为了强调笔墨趣味的大写意的艺术。
“笔墨趣味”是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将精神、趣味转换为形式的东西,它不是关注描绘的对象,而是关注用以描绘对象的笔墨本身,展现自己的趣味。其所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是一种生命的节奏和高低起伏,也就是一种韵律化的过程。
由上面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相对于西方艺术来说,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经历了:外形、传神、写意、韵律化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最终将中国的艺术大结构导向了一种生命的状态,有最初的只具备形体,接着不断注入“神”、注入“意”,进而发展出生命所独有的韵律的起伏,是一种让艺术不断具有活力,不断具备生命特征的过程。 三、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
那么,既然了解了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大致路径,可以大致看到它们所存在的区别,论者认为,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过程来看,科学的剖析、逐步的深入是其发展的一个特点,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不能脱离同时期的社会与文化,古希腊时期,西方的科学已经形成了构成性的科学基础,即开始探讨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曾提出了原子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的这一观点,即原子唯物论,当然,当时他所提出的原子非现在的原子,而是一种假设,即构成事物的最基本单位,不可再分的单位。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我可看到,西方的科学实际上是希望将事物拆开来看的,探究它的内部构成。是一种不断深入、层层打开的过程。这种事物构成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而中国的艺术文化之所以不同,正是由于中国文化对事物的构成是一条整体化生型的道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几千年时间里,主要受到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在看待事物的角度上与西方式不同的,在中国文化中,是以阴阳五行作为事物构成的整体,五行是一个整体的循环的系统,缺一不可,是以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去看待它的。所以,在中国人眼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发展到艺术上来,便将自我之外的事物也看做是有思想精神的主体,所以,画任何事物景物也都要先发现事物的精神,即“传神说”,除此之外还要加入写意在其中,写意不仅写的是对象当中存在的内容,更要写出艺术家所赋予的一种内容,最后使得所表现的事物韻律化,从而体现一种生命体的状态。最终达到画面中随处可见一种生命的律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具备生命独有特点的艺术作品。
中西方艺术发展有几千年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发展出了自己不尽相同的方向,其根本正是在于受到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显示出中西方文化所具备的不同视角,论者认为这也正是这篇文稿的意义所在,但是,作为庞大的史论体系,它牵扯到的历史、人文、甚至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简单几千字的阐述并不能窥探其皮毛,但作为美术史论研究者,如果不能对整个史论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根本谈不上以点窥面。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一些史料的论证还显得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一定会不断充实,以求完善。
【参考文献】
[1]弗雷德·S·克雷纳 克里斯汀·J·马米亚著,李建群译:加德纳艺术通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1.第1版.
[2]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第1版.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徐蒙,男,汉族,河南省开封市,2013级在校研究生,美术学硕士,学校: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关键词:艺术史;中西方艺术;美术史
一、西方艺术发展概要
西方艺术源起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一时期,雕塑艺术是一个主要的表现手段,我们可以从一些雕塑作品中一些很明显的特点:较少的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注重身体细节描绘,注重外部形体的刻画。形体已经被塑造得十分逼真,但对于面部表情的刻画却显得不那么完美,虽然其“古风式”的微笑已经不再明显,但仍缺乏所谓“人”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古希腊人对身体的崇尚,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希腊的文化密不可分。在古希腊雕塑题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神”为对象,而“神”理所应当是超越凡人的,要表现这种超脱,自然很难将人的喜怒哀乐施加在“神”的雕塑之上,所以,平静、肃穆反而更能体现一种庄严的伟大。温克尔曼就曾在其《古代艺术史》中认为:“希腊雕塑是静默的伟大。”但是,这种注重外在相对忽略内在精神的观念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改变。
古罗马后期开始,一些作品已经开始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这为当时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精神才得以体现,《蒙娜丽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它之所以被作为一幅名画来看待,正是在于它对表情的刻画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种对表情惟妙惟肖的刻画,使得当时的艺术家们发现,艺术的创作不仅注重外在,还要注重从外部来表现内在,即由外见内,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总的来说继承了古典,但同时,它在继承这一基础上有了变化,可以说,这种继承是一种回归,但又不是完全的回归。静观这几个世纪的事物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事物的发展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前进其发生变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也是类似。文艺复兴之后,艺术流派的产生明显要比之前几个世纪都要快上许多,而不管是从浪漫主义还是到现实主义再到后来的现代派,无一不是最近几个世纪的产物。
到了十八世纪,艺术家们这种由注重外在转移到表现内心世界(以外在表现内在)的趋势更加明显,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固守古典,比如安格尔,仍注重人体,并没有通过形体注重人的内心世界,而鲁本斯和德拉克罗瓦则更加注重通过形体表现精神内心。现实主义也同样如此,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都是注重外部形象的描绘,但是现实主义更注重通过形象描绘形象背后的现象背景,再通过这些现象背景表现人的内在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发展的过程是有一定的渐进性的,从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现实主义时期,这一系列过程都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断的演进,不断的改变,当从外部形态注重情感上后,又从情感转移到潜意识上,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紧接着,20世纪便出现了现代派,即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实际上就是试图用艺术去表现潜意识世界的一个产物,试图表现我们无法控制的领域。总的来说,西方艺术的发展趋势大致可总结为四个阶段,那就是:外貌→由外见内→进入潜意识→形象解体,这让我们看到了它所代表的一种理性的、科学的、逐层深入的一种发展过程。而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则是另外一条不尽相同的路径。
二、中国艺术发展概要
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从起源阶段来看,还是偏重于形象的表现,这点可以在先秦一些器物的装饰图案上看出来,而这一时期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到了魏晋时期,这可以看做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大转折、大发展的阶段,它的伟大在于这一阶段已经对艺术有了一种明确的独立的意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绘画、音乐、书法艺术,其艺术的自觉都是出现于魏晋时期的,在此之前,很少有系统的理论探索,也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系统来看待。“传神论”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神”最开始以人物为对象,认为描绘人物不仅需要形似,更要神似,这种对内在层面的探索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传神”这一思想也逐步扩大影响,经过不断发展,拓展到了山水、花鸟画中,变成了一个普遍的美学命题。
在加入了“神”这一元素之后,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些艺术家开始加入了自己本身的思想意识、元素,即所谓的写意。写意可以看做是所描绘对象中的“神”以及艺术家的理解、趣味的集合,即艺术家内心当中的意向。翻看唐宋时期的画论就不难发现,“写意”已经被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出现在了画论之中。而从发展过程来看,相对于“传神论”时期的形、神兼顾,“写意”由于描绘的是所谓“意境”,即由艺术家所描画的对象的精神和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意义交融所得到的产物,所以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意义大于形象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大于形,对物象的准确度的描绘已经退为次要的位置,这一趋势直接影响了之后的艺术发展过程。
到了明清时期,“神”和“意”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优劣的必备元素,“神”是人的精神、内心世界,而“意”则是艺术家本身的精神的品德。这种“神”与“意”通过不断的演變,转化为了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了画作之上,成为了强调笔墨趣味的大写意的艺术。
“笔墨趣味”是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将精神、趣味转换为形式的东西,它不是关注描绘的对象,而是关注用以描绘对象的笔墨本身,展现自己的趣味。其所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是一种生命的节奏和高低起伏,也就是一种韵律化的过程。
由上面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相对于西方艺术来说,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经历了:外形、传神、写意、韵律化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最终将中国的艺术大结构导向了一种生命的状态,有最初的只具备形体,接着不断注入“神”、注入“意”,进而发展出生命所独有的韵律的起伏,是一种让艺术不断具有活力,不断具备生命特征的过程。 三、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
那么,既然了解了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大致路径,可以大致看到它们所存在的区别,论者认为,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过程来看,科学的剖析、逐步的深入是其发展的一个特点,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不能脱离同时期的社会与文化,古希腊时期,西方的科学已经形成了构成性的科学基础,即开始探讨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曾提出了原子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的这一观点,即原子唯物论,当然,当时他所提出的原子非现在的原子,而是一种假设,即构成事物的最基本单位,不可再分的单位。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我可看到,西方的科学实际上是希望将事物拆开来看的,探究它的内部构成。是一种不断深入、层层打开的过程。这种事物构成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而中国的艺术文化之所以不同,正是由于中国文化对事物的构成是一条整体化生型的道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几千年时间里,主要受到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在看待事物的角度上与西方式不同的,在中国文化中,是以阴阳五行作为事物构成的整体,五行是一个整体的循环的系统,缺一不可,是以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去看待它的。所以,在中国人眼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发展到艺术上来,便将自我之外的事物也看做是有思想精神的主体,所以,画任何事物景物也都要先发现事物的精神,即“传神说”,除此之外还要加入写意在其中,写意不仅写的是对象当中存在的内容,更要写出艺术家所赋予的一种内容,最后使得所表现的事物韻律化,从而体现一种生命体的状态。最终达到画面中随处可见一种生命的律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具备生命独有特点的艺术作品。
中西方艺术发展有几千年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发展出了自己不尽相同的方向,其根本正是在于受到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显示出中西方文化所具备的不同视角,论者认为这也正是这篇文稿的意义所在,但是,作为庞大的史论体系,它牵扯到的历史、人文、甚至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简单几千字的阐述并不能窥探其皮毛,但作为美术史论研究者,如果不能对整个史论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根本谈不上以点窥面。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一些史料的论证还显得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一定会不断充实,以求完善。
【参考文献】
[1]弗雷德·S·克雷纳 克里斯汀·J·马米亚著,李建群译:加德纳艺术通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1.第1版.
[2]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第1版.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徐蒙,男,汉族,河南省开封市,2013级在校研究生,美术学硕士,学校: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