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新课标实施以来,不仅重视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体育老师要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68
体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那么,如何发挥体育学科优势,培养小学生的多种能力呢?
一、利用启发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思维的创新不能是被动的,而应该是在学生自主思考和锻炼中锐意创新的,所以,教师要坚持开放性教学,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展现自我意识的独创性,培养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情感,体验创新性思维过程,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鱼网”游戏活动时,首先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鱼儿的了解,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是什么?如果鱼儿离开水又会怎么样?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立刻就有了答案,踊跃发言,很快就总结出“鱼儿生活在水中,如果离开了水,鱼儿将不能生存”的结论,随后,再在地上画圈,这时不用我介绍,同学们就知道圆圈代表池塘,圈外代表河岸,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游戏效果事半功倍,实现了游戏的真正意义。这样对学生进行启发,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循序渐进达到既定目标的方法,对学生形象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培养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体育游戏,激发竞争合作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明确游戏规则,或者以个人为单位,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赛或竞赛的方式选出优胜者,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戏过程中,要加强安全关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非常丰富,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体育游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鼓励学生在小组范围中自主探究和讨论取得比赛胜利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公平、挑战、合作、竞争的氛围,并启发学生对体育游戏进行创新和改编,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将篮球场地进行改造,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构思,在篮球场地上设计了“投远比赛”“过独木桥”“击中目标”等游戏活动,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挖掘品德教育素材,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坚持贯彻新課改教学理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围绕学习内容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比如长跑这些对学生耐力有着较高要求的项目就有着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力的作用,而足球和篮球这些团体竞技项目就有着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所以,要将德育贯穿于教学内容中,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例如,耐力跑这个项目对学生的耐力、意志和信念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控制呼吸和步伐节奏的方法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强化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运动员带伤参加比赛和奥运冠军如何刻苦训练的事迹;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之间互相鼓励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来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分解目标的方法,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目标,降低难度,缓解紧张情绪,从而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完成目标的决心,完成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超越自己。这样一来,不但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起到了延伸教育的效果,从体育延伸到生活,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分解细化,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发挥体育学科特点,加强学生心理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体育知识和竞技技能,增强身体健康,同时还要肩负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增强社会适应力的责任。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受主体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按照学生的交际准则,组织好每一堂课,将课堂中的教学材料转化为生活实际,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实际困难,进行分层递进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能真正展示学生的个人魅力,呈现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课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身体素质较弱、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多多鼓励,并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学生的成功机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消除学生的自卑、害羞、排斥等不良心理。
总之,作为小学体育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小军.对学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认识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8):96-97.
[2] 李德胜,吴冰.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203.
[责任编辑 齐真]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68
体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那么,如何发挥体育学科优势,培养小学生的多种能力呢?
一、利用启发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思维的创新不能是被动的,而应该是在学生自主思考和锻炼中锐意创新的,所以,教师要坚持开放性教学,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展现自我意识的独创性,培养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情感,体验创新性思维过程,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鱼网”游戏活动时,首先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鱼儿的了解,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是什么?如果鱼儿离开水又会怎么样?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立刻就有了答案,踊跃发言,很快就总结出“鱼儿生活在水中,如果离开了水,鱼儿将不能生存”的结论,随后,再在地上画圈,这时不用我介绍,同学们就知道圆圈代表池塘,圈外代表河岸,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游戏效果事半功倍,实现了游戏的真正意义。这样对学生进行启发,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循序渐进达到既定目标的方法,对学生形象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培养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体育游戏,激发竞争合作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明确游戏规则,或者以个人为单位,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赛或竞赛的方式选出优胜者,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戏过程中,要加强安全关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非常丰富,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体育游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鼓励学生在小组范围中自主探究和讨论取得比赛胜利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公平、挑战、合作、竞争的氛围,并启发学生对体育游戏进行创新和改编,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将篮球场地进行改造,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构思,在篮球场地上设计了“投远比赛”“过独木桥”“击中目标”等游戏活动,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挖掘品德教育素材,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坚持贯彻新課改教学理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围绕学习内容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比如长跑这些对学生耐力有着较高要求的项目就有着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力的作用,而足球和篮球这些团体竞技项目就有着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所以,要将德育贯穿于教学内容中,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例如,耐力跑这个项目对学生的耐力、意志和信念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控制呼吸和步伐节奏的方法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强化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运动员带伤参加比赛和奥运冠军如何刻苦训练的事迹;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之间互相鼓励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来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分解目标的方法,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目标,降低难度,缓解紧张情绪,从而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完成目标的决心,完成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超越自己。这样一来,不但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起到了延伸教育的效果,从体育延伸到生活,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分解细化,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发挥体育学科特点,加强学生心理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体育知识和竞技技能,增强身体健康,同时还要肩负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增强社会适应力的责任。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受主体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按照学生的交际准则,组织好每一堂课,将课堂中的教学材料转化为生活实际,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实际困难,进行分层递进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能真正展示学生的个人魅力,呈现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课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身体素质较弱、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多多鼓励,并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学生的成功机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消除学生的自卑、害羞、排斥等不良心理。
总之,作为小学体育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小军.对学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认识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8):96-97.
[2] 李德胜,吴冰.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203.
[责任编辑 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