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食物洗脑史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chen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牛油果这样的网红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夏娃诱惑亚当吃了苹果而可识别善惡始,人类就对某些食物,特别是一些水果和蔬菜抱有特别的信任。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给建筑工人发放的福利中就包括大蒜,他们相信大蒜可以大幅增强体力。罗马的一些名人则狂吃卷心菜,认为其有神奇疗效。罗马学者普林尼相信食用河马的脚和嘴、鼻部都能壮阳(啊,人类永恒的兴趣点)。
  也有一些食物曾经被怀疑是危险分子。它们中的很多都成功逆袭了,比如牡蛎、柠檬、胡萝卜、南瓜……特别是西红柿,曾经长期被称为“爱情的苹果”(被认为具有催情作用),也曾被叫作“狼桃”(被认为有毒)。在多个国家,都有人怀着必死之心尝过它的滋味,后来又一度把它捧上神坛。
  20世纪70年代,鳄梨在美国成为一种相当高调的“时髦食品”。但那时更时髦的饮食主张,是“只吃不去皮的谷物和茶”——“自封的专家”发行的小册子说,这种吃法可以治疗80多种疾病,从阑尾炎到牙痛再到麻风病。新泽西州一名年轻女子照此饮食,一个月体重减轻了9公斤,但很快出现坏血症状,9个月后死于此病(不禁让人联想起那个将20余种水果汁注入静脉“养生”的湖南女子)。
  时髦饮食真诚地追求某种真实功效,却背负恶名,这一定让销售者们警醒,促使他们越来越谨慎地选择准备捧红的对象。
  以食物之名入口的物什,从为了果腹到治病救人,是个庞大的家族。好在牛油果及其同盟早就在各种营养学和食物史著作中挂了号,几乎在任何一个相关领域的争端中,都有它们和它们的“远亲”存在。
  这里说的“远亲”,包括一些今天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选项,从鸦片、番木鳖碱、酒到黏土,很多都和治愈有关,“吃土”在很多地方都被当作良好的解毒术。
  这个网红食物的家族,有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有着远超出它们应享有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其次,经常被应用于超过它们自身效用的领域;第三,经常和骗局牵扯在一起;第四,至少在特定的时间和市场,它们有超高的利润;第五,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红到最后。
  所有网红食品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绝佳的营销。网红食物的发迹史就是一部成功的洗脑史。当然,所有成功欺骗了你的商品和组织,都有成功的洗脑能力,最明显的是传销。把你当聪明人的做法各有不同,把你当傻蛋的做法却总是相似的。
  一种潜在的网红食品要成功洗脑,得做到以下几点。
  要点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起源地越远越偏僻越好,一定要有陌生感,最好是没开过光的品种。远距离和信息的缺乏让编造一套完美的谎言变得可能。在国内,就是要来自偏远山区;国外的,就要来自像秘鲁这样的地方,最好还有一些神秘元素,比如印第安人。想想玛咖这种与萝卜无异的十字花科植物在中国是怎样爆红的吧。人们根本不在意印第安人的平均寿命有多短。藜麦、“苏必利尔冰湖松针米”,也都是此类。
  要点二,要有一套“科学”理论。“科学”虽然并不能当真,但不妨拿来用用。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套好话术。最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觉得你没说一句谎言,却能达到目的。
  要点三,该改名的要改名。鳄梨到牛油果是个绝佳案例,樱桃变成车厘子又何尝不是。
  要点四,要接地气。充分利用市场中原有的迷信心理。好在全世界都有过对草药、矿物药的普遍依赖和崇拜。一定要尽可能开掘新的应用场景。牛油果一进入中国,就迅速成为上等狗粮的原料。接下来,早在2011年,一则流传甚广的网文,把中国传统壮阳药贬低一通后,让牛油果排在了“真有效”的第一位。
  要点五,反复做广告,最好有足够多的名人站台。天天讲,时时看,理直气壮,坚定不移。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洗脑方式所利用的人的弱点,深深植根于人性深处。它不是针对中产阶级或年轻人这样的特定群体。比如我在东北曾经看到过“特产”的各种“籽儿”,黄瓜籽儿、南瓜子、葡萄籽儿……打粉喝,“有用!”价格谈不上什么“中产”,喜欢的多是老年人。
  它也不大受时代制约,疯狂时代有之(观音土和榆树皮在某些时代也曾经成为网红级食品),太平盛世有之。王小波也吃过尿腌的咸鸭蛋。既然在美国都有那么多荒唐的案子(美国人曾经把石油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销路极好),德先生、赛先生,其实也做不了什么主。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催生网红食品的深层动力,可能来自人们的健康需求和公共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网红食品在中美这两个国家更为风行,而在福利更好的北欧国家,怪力乱神的网红食品就不怎么得势。
  所有社会都有对社会医疗保障的基本需求,但焦虑感愈强的社会,愈容易病急乱投医。
  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红食品特别是某些“保健食品”的流行,是“蠢”与“恶”的合谋——这样说或许太苛刻,那么换一种说法,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无知与资本对利益追逐的合谋。在《营养学:概念与争论》里,作者这样形容超级食物的兴起:“一边是得到某种一用就灵的药品的现实需求,一边是尽快掌握这些人的嘴巴、心灵的需求”——所谓“急功近利”,正是如此。
  鲁迅说过一个故事:“从前西洋有一个国度,要在非洲造一条铁路。顽固的非洲土著很反对,西洋人便利用了他们的神话来哄骗他们道:‘你们古代有一个神仙,曾从地面造了一座桥到天上。现在我们所造的铁路,简直就和你们古圣人的用意一样。’非洲人不胜佩服,高兴,铁路就造起来。”
  所以,十年的默默科普,比不上加了调料的网红爆款文,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其他文献
在近代那段落后挨打到绝望的岁月里,法国英雄拿破仑对中国的一句“点赞”,曾给多少迷茫中的仁人志士打了剂强心针。没错,就是那句“中国是熟睡的雄狮”。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今天依然耳熟能详:“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  但是,也有人不停质疑:拿破仑真说过这话?要知道,一生纵横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与同时代中国清王朝的交集,可以说为零。待到轰开中国国门的鸦片战争开打时,拿破仑已过世近20年
期刊
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句,看似寻常写景,其实亦是以暗喻写心情。心胸为思念之情充满,正如“雨涨秋池”一般。  诗思、诗情,中外或相通也。智利女詩人米斯特拉尔(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一首《爱》:“我本是一座涨满的池塘/可对你却像干涸的泉眼一样/一切都由于你痛苦的沉默/它的残暴胜过死亡。”  米氏的“我本是一座涨满的池塘”正可与义山“巴山夜雨涨秋池”句互相发明。
期刊
在我读过的绝命诗里,恰是两个无名氏留下的句子最让人不忍再读。一个是过去时代的死囚,在断头前的一瞬,他既知无力回天,便只得喃喃自语:“黄泉路上无驿站,今夜投宿在何方?”另一个,是古罗马时代的妓女,闭目之前,她捧出呼告,并且嘱咐姐妹们将这呼告刻在自己的墓碑上:“生前已遭蹂躏,行旅至此的人啊,勿要再践踏我。”  果然是——你是什么人,你便有什么樣的命?你是什么命,你便被埋葬在什么样的句子里?
期刊
俄羅斯女摄影师尤利娅·阿尔特耶娃以芭蕾舞演员玛丽娜·马斯蒂卡为模特,拍摄了这组黑白色调的作品,尽显温婉优雅的女性魅力。
期刊
日本网络画师Avogado6靠着独特的忧郁画风在推特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针对时事创作的讽刺作品更是经常引发热门话题,一些作品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但当主角变成小猫小狗时,作品风格陡变,变得清新温暖,引人发笑,相当“治愈”人心。液体咖啡洒了四面楚歌柴犬鉆头披萨、冰淇淋、猫舞不想工作凉冒险
期刊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摊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都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个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作家是第一个为这个奇妙的天地绘制地图的人,其间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命名。那里结的浆果是可以吃的;那只从我身边窜过,身上带斑点的动物也许能被驯服;树木环绕的湖可以
期刊
1  自20世纪90年代起,港台武侠小说整体退热,更具娱乐性的武侠电影开始受欢迎。  改编影视最大的赢家是金庸,影视作品超过百部,仅《射雕英雄传》就被改编成10版电视剧、5版电影。  《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央视时,金庸只收1块钱,等于赠送。到《射雕英雄传》,金庸不再赠送,按市价卖80万元。但电视剧拍完后,他发现还算忠实于原作,就自己拿出10万元,送给编剧和导演。  1992年,李惠民导演的《新龙门
期刊
一个崇拜神的人说:“神啊!我应该先崇拜你,還是先绑好骆驼?”  神回答说:“你要崇拜我,同时也要绑好骆驼。”  人活在世上,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两头兼顾。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人活在世上,要赚钱兼顾生活,但生命是用来换取财富的吗?钱只要够花就成。  从小我便打定主意,只要不会饿死,我便要以画画作为一生的志向。当初我便知道:要最大的精神自由,就必须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  五十几年来,除非请
期刊
我的妻子很不守时。和她约在凯莱奇酒店吃午餐,我迟到了十分钟,却发现她还没来,我并不意外,于是点了一杯鸡尾酒等她。那正是社交季如火如荼的时候,休息厅里只有两三张桌子还空着。有些人午饭吃得早,正在喝咖啡,有些人跟我差不多,在品咂手中的一杯干马提尼。女士穿着夏季的披肩,色彩斑斓,都很好看,男子也都显得斯文潇洒。我预计要等一刻钟左右,却找不出一个相貌有趣到能让我消磨这段时间的人。  一个服务生走过来,悄声
期刊
一部好电影需要由你来完成,在你的脑海中,有时在很久之后才真正完成。你观看它时可能会睡着,但几星期后你会醒来,满怀热情,肆意想象,并对自己说:“我要再看一遍。”我不介意有人在看我的电影时睡过去,只要他们后来想象过它。  “我簡直放不下!”你会听见人们这样讲述读一本书时的体验。为什么那是件好事?伟大的艺术鼓舞人,因此需要某种介入。它太过激动人心,以至无法一次体验完。有些电影迫使我把它关掉,再去厨房倒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