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夏日的夜晚躺在农村舅舅家屋顶的平台上,仰望星空。天空中群星点点,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流星划过。
我渐渐长大了,星星似乎离我越来越远。现在,城市里的夜空有时候极力去望,顶多能看到那么三四颗星星,似有似无地闪烁着。
你知道北斗七星长什么样吗?你知道银河是什么样吗?你知道天空的星星分等级吗?你可能通过书本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可是我却有幸见过。
最让我震撼的,是十年前去新疆的一次旅行。那天晚上夜宿喀纳斯山顶的小木屋里,那里没有灯光,到处漆黑一片。早晨,天还没亮我就醒了。走到屋外,抬头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满天的星星啊!数也数不清的星星就挂在空中,有大的,有小的,有很亮很亮的,也有不那么显眼的。那把“大勺子”星座几乎不费劲就找到了。还有那一条连绵不绝的、由大大小小的星星组成的银河,是那样清晰、明亮。无怪乎古人对于星空有那么多想象,那么多赞美。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可惜的是,我拿的傻瓜相机无法把那一景象定格下来。
不管你有没有真的观察过星星,星星都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它会出现在小说中、神话中、科学中,甚至我们的梦中。
令人恐惧的扫把星
古代人看星星,举头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是一种奢侈行为。古人更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直接对应,所以异常的星象会带给人们无限的恐慌。比如古人很难理解月食的现象,就想象着天上有条大狗,是这条天狗把月亮给吞了。人们必须敲锣打鼓才能把天狗赶走,让其把月亮吐出来。除了日食、月食之外,还有一种星,是人们害怕和恐惧的,那就是“扫把星”。
“扫把星”的形状像一把扫把,故此得名。由于此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天空中,这种行踪莫测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代人经常会把战争、瘟疫、灾难等不好事情的出现和这种星星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故而“扫把星”本身也是一种不吉利的说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天上的星星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于是“扫把星”有了更科学的名称——彗星。
“扫帚”是个“脏雪球”
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一把“扫帚”呢?这彗星的形状也太奇怪了吧。这和彗星的构造有关。
彗星是非常微小的天体,它的直径通常只有几千米,因而不容易被看见。但它们是自古以来唯一已知的类小行星体。彗星与小行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是由冰和沙砾组成,科学家通常认为它们和脏雪球差不多。
虽然彗星个体不大,但是它却能够在天空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当一颗彗星接近太阳时,它表面开始蒸发,身后形成一条长达数千万千米的美丽尾巴。由于太阳风和辐射压力的作用,这条尾巴通常指向太阳的反方向。彗星本身不发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彗星反射的太阳光看到它们。
来自奥尔特云的客人
除了构造和小行星不一样,彗星的轨道也很奇怪。
科学家绘制了大约900颗彗星的轨道。有些彗星轨道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只需数年就能够完成一次公转。其他一些则具有偏心率很大的轨道,如拉长的椭圆形,需要花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完成一次公转。还有一些彗星,一生只能有一次机会接近太阳,然后再也不会在太阳系中出现。
关于彗星的起源,多数科学家认为彗星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奥尔特云包含上万亿颗彗星。那奥尔特云又是什么呢?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谢飞姐姐忍不住插一句:太空真是神奇、神秘、深奥啊!)
我们现在知道彗星会撞击地球——过去这应该在地球上发生过很多次。因为富含有机物质和水,彗星很可能对地球上海洋和生命的演化起了重要作用。
登陆彗星探究竟
彗星是如此神秘和神奇,令很多科学家蠢蠢欲动。
2004年3月,欧航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升空。经过10年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从“罗塞塔”分离出来的“菲莱”着陆器,于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3日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上成功登陆。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科学家希望借此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
与地球上地质变化频繁不同,彗星上变化较少。彗星就像是一个飞行的“冰箱”,保存着最原始的物质。彗星一般都远离太阳,其“生命”中最靠近太阳可能只有一次。因此科学家要选择一颗现在靠近太阳、但此前很久没有靠近太阳的彗星。彗星“67P”诞生于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初期,目前的轨道离太阳较近,所以无疑成为不错的选择。迄今,“罗塞塔”已经动用多重“感官”了解67P。
2014年7月,“罗塞塔”曾对目标彗星拍照。照片显示,与许多人预想的不同,这颗彗星并不像个土豆,而更像一只鸭子,这说明67P很可能由两颗彗星相撞而成。
2014年10月,“罗塞塔”自身携带的科学仪器发现,67P挥发化学成分的“气味”类似于臭鸡蛋和醋的混合。
2014年11月11日,欧航局说,他们收集到了这颗彗星的“声音”,这种响声可能由其发射的带电粒子发出。
天文学家认为,彗星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组成,由于它们自身温度极低并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宇宙空间,因此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彗星成分几乎不变,对它们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
流星之母
彗星让人联想到灾难,流星却让人联想到希望。可是,你知道吗?彗星还有“流星之母”的称号呢。
平常的夜晚,人们能看到几颗散落的流星飞过孤寂的夜晚,但除了这些随机出现的流星外,有时候在短时间之内会出现大量的流星(每小时数十颗以上),并且都从同一个辐射点向外飞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流星雨”。
流星雨是在地球穿过大量微尘时所发生的,而这些微尘一般又是彗星经过后而遗留下来的,因此我们常说彗星是流星的母亲。
流星雨大多是以天球上的某一点为中心向外散开,这个中心点被称为“辐射点”。我们通常是看辐射点在哪一个星座,就把它们当做那个星座的流星雨,例如英仙座流星群、双子座流星群等。而实际上呢,这些流星和这个星座一点关系都没有。
知识链接
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
哈雷彗星的发现
1705年,爱德蒙·哈雷在浏览天文记录时注意到有3次彗星记录十分相似,而且间隔都是76年。哈雷通过计算推断,这3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他预测这颗彗星在1758年会再次出现。但是,他没有活到那时候来观看这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彗星。
1986年哈雷彗星重现,欧洲空间局发射了“乔托”号探测器研究它。探测器采集了彗尾物质的样本,并且发现其核心是一个16千米×8千米大的泥冰混合物。
我渐渐长大了,星星似乎离我越来越远。现在,城市里的夜空有时候极力去望,顶多能看到那么三四颗星星,似有似无地闪烁着。
你知道北斗七星长什么样吗?你知道银河是什么样吗?你知道天空的星星分等级吗?你可能通过书本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可是我却有幸见过。
最让我震撼的,是十年前去新疆的一次旅行。那天晚上夜宿喀纳斯山顶的小木屋里,那里没有灯光,到处漆黑一片。早晨,天还没亮我就醒了。走到屋外,抬头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满天的星星啊!数也数不清的星星就挂在空中,有大的,有小的,有很亮很亮的,也有不那么显眼的。那把“大勺子”星座几乎不费劲就找到了。还有那一条连绵不绝的、由大大小小的星星组成的银河,是那样清晰、明亮。无怪乎古人对于星空有那么多想象,那么多赞美。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可惜的是,我拿的傻瓜相机无法把那一景象定格下来。
不管你有没有真的观察过星星,星星都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它会出现在小说中、神话中、科学中,甚至我们的梦中。
令人恐惧的扫把星
古代人看星星,举头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是一种奢侈行为。古人更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直接对应,所以异常的星象会带给人们无限的恐慌。比如古人很难理解月食的现象,就想象着天上有条大狗,是这条天狗把月亮给吞了。人们必须敲锣打鼓才能把天狗赶走,让其把月亮吐出来。除了日食、月食之外,还有一种星,是人们害怕和恐惧的,那就是“扫把星”。
“扫把星”的形状像一把扫把,故此得名。由于此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天空中,这种行踪莫测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代人经常会把战争、瘟疫、灾难等不好事情的出现和这种星星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故而“扫把星”本身也是一种不吉利的说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天上的星星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于是“扫把星”有了更科学的名称——彗星。
“扫帚”是个“脏雪球”
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一把“扫帚”呢?这彗星的形状也太奇怪了吧。这和彗星的构造有关。
彗星是非常微小的天体,它的直径通常只有几千米,因而不容易被看见。但它们是自古以来唯一已知的类小行星体。彗星与小行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是由冰和沙砾组成,科学家通常认为它们和脏雪球差不多。
虽然彗星个体不大,但是它却能够在天空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当一颗彗星接近太阳时,它表面开始蒸发,身后形成一条长达数千万千米的美丽尾巴。由于太阳风和辐射压力的作用,这条尾巴通常指向太阳的反方向。彗星本身不发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彗星反射的太阳光看到它们。
来自奥尔特云的客人
除了构造和小行星不一样,彗星的轨道也很奇怪。
科学家绘制了大约900颗彗星的轨道。有些彗星轨道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只需数年就能够完成一次公转。其他一些则具有偏心率很大的轨道,如拉长的椭圆形,需要花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完成一次公转。还有一些彗星,一生只能有一次机会接近太阳,然后再也不会在太阳系中出现。
关于彗星的起源,多数科学家认为彗星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奥尔特云包含上万亿颗彗星。那奥尔特云又是什么呢?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谢飞姐姐忍不住插一句:太空真是神奇、神秘、深奥啊!)
我们现在知道彗星会撞击地球——过去这应该在地球上发生过很多次。因为富含有机物质和水,彗星很可能对地球上海洋和生命的演化起了重要作用。
登陆彗星探究竟
彗星是如此神秘和神奇,令很多科学家蠢蠢欲动。
2004年3月,欧航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升空。经过10年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从“罗塞塔”分离出来的“菲莱”着陆器,于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3日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上成功登陆。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科学家希望借此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
与地球上地质变化频繁不同,彗星上变化较少。彗星就像是一个飞行的“冰箱”,保存着最原始的物质。彗星一般都远离太阳,其“生命”中最靠近太阳可能只有一次。因此科学家要选择一颗现在靠近太阳、但此前很久没有靠近太阳的彗星。彗星“67P”诞生于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初期,目前的轨道离太阳较近,所以无疑成为不错的选择。迄今,“罗塞塔”已经动用多重“感官”了解67P。
2014年7月,“罗塞塔”曾对目标彗星拍照。照片显示,与许多人预想的不同,这颗彗星并不像个土豆,而更像一只鸭子,这说明67P很可能由两颗彗星相撞而成。
2014年10月,“罗塞塔”自身携带的科学仪器发现,67P挥发化学成分的“气味”类似于臭鸡蛋和醋的混合。
2014年11月11日,欧航局说,他们收集到了这颗彗星的“声音”,这种响声可能由其发射的带电粒子发出。
天文学家认为,彗星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组成,由于它们自身温度极低并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宇宙空间,因此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彗星成分几乎不变,对它们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
流星之母
彗星让人联想到灾难,流星却让人联想到希望。可是,你知道吗?彗星还有“流星之母”的称号呢。
平常的夜晚,人们能看到几颗散落的流星飞过孤寂的夜晚,但除了这些随机出现的流星外,有时候在短时间之内会出现大量的流星(每小时数十颗以上),并且都从同一个辐射点向外飞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流星雨”。
流星雨是在地球穿过大量微尘时所发生的,而这些微尘一般又是彗星经过后而遗留下来的,因此我们常说彗星是流星的母亲。
流星雨大多是以天球上的某一点为中心向外散开,这个中心点被称为“辐射点”。我们通常是看辐射点在哪一个星座,就把它们当做那个星座的流星雨,例如英仙座流星群、双子座流星群等。而实际上呢,这些流星和这个星座一点关系都没有。
知识链接
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
哈雷彗星的发现
1705年,爱德蒙·哈雷在浏览天文记录时注意到有3次彗星记录十分相似,而且间隔都是76年。哈雷通过计算推断,这3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他预测这颗彗星在1758年会再次出现。但是,他没有活到那时候来观看这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彗星。
1986年哈雷彗星重现,欧洲空间局发射了“乔托”号探测器研究它。探测器采集了彗尾物质的样本,并且发现其核心是一个16千米×8千米大的泥冰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