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出了明确要求,说话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表达心中所想,因此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真才实学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训练
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必须经过训练和培养才能掌握。说话是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其实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有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也对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根据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在说话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不喜欢说话、害怕说话。大部分学生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辞达意,一旦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往往辞不达意,前言难接后语。人们说话总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通常没有独到深刻的见解,说话往往“千人一腔”没有个性,无法吸引听众。
初中阶段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黄金阶段,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的世界、对人生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成功的交流、渴望正确流畅的表达,所以必须在此阶段对他们的说话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
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心得,我认为对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作为说话能力训练主导方——教师在思想、能力、方法上的准备;二是作为说话能力训练的主体方——学生在知识、参与意识等方面的配合。
一、 教师的准备。俗话说“师高弟子强”,所以提高教师自身说话能力至关重要,课前课上可做如下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即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由于现在的中、高考方式没有变化,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依然严重。为此,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指导。让学生敢说、善说、乐说,切实做到以说促听、以说促读、以说促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2、个人技能的准备。教师在说话训练中有示范作用,一个说话感染力很差的老师,是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说话高手的 。所以教师说话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3、方法上的准备。第一步要找准问题所在,摸清学生“怕说”原因。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度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口语练习。初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让学生敢说;初二阶段,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条理性,激发学生会说,使其用词准确、明了、有条不紊;初三阶段,则培养学生乐说。
二 、培养学生说话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燃起了学生说话的热情,说话的训练也就成功了一半。
2、围绕课堂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时间段的说话训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重要场所,说话训练也一定不能忽视了课堂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过渡到创造性训练。
3、拓宽说话训练的空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除了在课堂上校训练说话能力以外,还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说话。日常生活是学生运用口语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学生说话能力真正得到培养需要倚赖于社会实践,所以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比如初一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走上街头,找到说话地点,让学生收集街上有特色的招牌,并询问店主招牌的含义,然后进行写作、讨论;也可以收集一些不规范用语的现状,让他们主动去观察,从而学会正确的表达;也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等等。总之要多渠道、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花独放不是春,白花齐放春满园。一个班级中,往往有10%左右的学生说话能力很出众;60%左右的学生比较一般,30%左右的学生说话能力较差。此时教师要重点训练60%的学生,同时更要重视差的30%,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2、训练方法要多样化,并具灵活性。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变化形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变自己的训练方法。比如对有些讨论不彻底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学上也有必要,可以延长时间,不要受时间的限制而匆匆结束。
3、训练要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说话训练是一项长期任务,中途会因为各种原因停止,比如考试(单元考试、学月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这也是说话能力始终见效很慢的一个原因,所以说话能力的训练必须长期坚持不中断。
总结,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现代科学正向着电脑化、信息化的方面发展,而信息的输入、传递,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有声语言。现代通讯、人机对话等方面,要求人们把话说得准确、简明、达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面对这些新世纪的建设人材,既要培养他们具有真才实学,又要使他们具备出色的口才,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关键词:中学生;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训练
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必须经过训练和培养才能掌握。说话是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其实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有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也对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根据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在说话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不喜欢说话、害怕说话。大部分学生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辞达意,一旦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往往辞不达意,前言难接后语。人们说话总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通常没有独到深刻的见解,说话往往“千人一腔”没有个性,无法吸引听众。
初中阶段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黄金阶段,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的世界、对人生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成功的交流、渴望正确流畅的表达,所以必须在此阶段对他们的说话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
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心得,我认为对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作为说话能力训练主导方——教师在思想、能力、方法上的准备;二是作为说话能力训练的主体方——学生在知识、参与意识等方面的配合。
一、 教师的准备。俗话说“师高弟子强”,所以提高教师自身说话能力至关重要,课前课上可做如下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即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由于现在的中、高考方式没有变化,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依然严重。为此,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指导。让学生敢说、善说、乐说,切实做到以说促听、以说促读、以说促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2、个人技能的准备。教师在说话训练中有示范作用,一个说话感染力很差的老师,是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说话高手的 。所以教师说话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3、方法上的准备。第一步要找准问题所在,摸清学生“怕说”原因。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度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口语练习。初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让学生敢说;初二阶段,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条理性,激发学生会说,使其用词准确、明了、有条不紊;初三阶段,则培养学生乐说。
二 、培养学生说话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燃起了学生说话的热情,说话的训练也就成功了一半。
2、围绕课堂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时间段的说话训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重要场所,说话训练也一定不能忽视了课堂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过渡到创造性训练。
3、拓宽说话训练的空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除了在课堂上校训练说话能力以外,还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说话。日常生活是学生运用口语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学生说话能力真正得到培养需要倚赖于社会实践,所以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比如初一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走上街头,找到说话地点,让学生收集街上有特色的招牌,并询问店主招牌的含义,然后进行写作、讨论;也可以收集一些不规范用语的现状,让他们主动去观察,从而学会正确的表达;也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等等。总之要多渠道、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花独放不是春,白花齐放春满园。一个班级中,往往有10%左右的学生说话能力很出众;60%左右的学生比较一般,30%左右的学生说话能力较差。此时教师要重点训练60%的学生,同时更要重视差的30%,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2、训练方法要多样化,并具灵活性。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变化形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变自己的训练方法。比如对有些讨论不彻底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学上也有必要,可以延长时间,不要受时间的限制而匆匆结束。
3、训练要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说话训练是一项长期任务,中途会因为各种原因停止,比如考试(单元考试、学月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这也是说话能力始终见效很慢的一个原因,所以说话能力的训练必须长期坚持不中断。
总结,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现代科学正向着电脑化、信息化的方面发展,而信息的输入、传递,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有声语言。现代通讯、人机对话等方面,要求人们把话说得准确、简明、达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面对这些新世纪的建设人材,既要培养他们具有真才实学,又要使他们具备出色的口才,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