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高血压诊治的新近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li164958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拟择期行全身麻醉腹腔镜下根治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60例,其中子宫颈癌(Ⅰ~ⅡA期)43例,卵巢癌(ⅠA~ⅢC期)9例,子宫内膜癌(Ⅰ期)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低剂量Dex组(D1组)、高剂量Dex组(D2组),每组20例。D1组于诱导后恒速静脉泵注Dex0.5μg·kg-1·h-1至手术结束前3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BACE)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4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BACE联合盐酸安罗替尼治疗的近期效果和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2次BACE,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8~26个月)。患者首次治疗后1、3、6个月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00.0%(14/14)、71.4%(10/14)、57.1%(8/14),疾病控制率(DCR)分别10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PELP1/MNAR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Ki-6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及与PIK3C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80例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PELP1/MNAR蛋白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anger测序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比较ER、Ki-67、HER2不同表达状态及PIK3CA基因是否突变患者间PELP1/MNAR表达情况,分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98例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分别记录两种方法检查的腋窝淋巴结状态,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新辅助化疗后常规超声评估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9例、53例,超声造影评估分别为16例、62例,病理结果显示临床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67例,两种检查方法临床完全缓解的准确
目的观察含铂类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乳腺鳞状细胞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省人民医院1例原发性局部晚期乳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8岁女性,因左乳包块于当地医院行左乳包块部分切除活组织检查术,经病理确诊为左乳浸润性癌。经2个周期AT方案化疗后,左乳包块出现进展,经过病理会诊后确诊为左乳鳞状细胞癌,遂更换为含铂类药物的TP方案。经6个周期TP方案化疗后,患者左乳包块明显缩小,达部分缓解,遂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为完全缓解,并于肿瘤科继续放疗,随访18
目的提高对髓系肉瘤的认知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11岁儿童孤立性小肠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以腹痛伴呕吐入院,超声检查示腹部多发包块及局部肠壁增厚,行穿刺活组织检查提示髓系肉瘤,血象及骨髓象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为孤立性小肠髓系肉瘤。患儿接受化疗,至截稿前病情稳定。结论孤立性小肠髓系肉瘤罕见,发病率低且误诊率高,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活组织检查。一经确诊应立即给予化疗。
目的探讨骨髓限量调强放疗(BMS-IMRT)联合奈达铂治疗子宫颈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115例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8例,采用BMS-IMRT联合奈达铂治疗;对照组57例,采用常规放疗同步顺铂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血液学不良反应、性激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62.07%(36/58),高于对照组[54.39%(31/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8,P=0.404)。研究组1、
卵巢癌起病隐匿,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多伴有腹腔积液,在妇科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腹腔积液是腹腔内液体的病理积聚,包含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促进肿瘤转移,导致化疗耐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预后。现对卵巢癌腹腔积液的基本特性及近年来在诊治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免疫原性最高。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子靶点,TNBC与其他乳腺癌亚型相比属于治疗难度更大、疾病预后更差的乳腺癌亚型。通过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信号通路已经成为现今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PD-1/PD-L1抑制剂为TNB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文章综述了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TNBC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或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