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感天动地的伟大壮举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Mi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太行山区可歌可泣的林县人民,在中华民族的治水史上,写下了一页浓墨重彩的辉煌史诗,再现和延续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蜿蜒盘绕在太行山南麓的悬崖峭壁上,这条长约1500公里的水渠,犹如一条巨大的水龙伸延在崇山峻岭间,踏过了1250座山头,穿越了211个隧洞,飞过了152道渡槽,一直把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引到了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
  这么浩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就诞生在新中国最艰难困苦的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数万名林县农民勒紧了裤腰带,创造出了这征服大自然的辉煌业绩。红旗渠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她也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清水流淌的曙光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角的太行山东麓,当年是一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全县98.5万亩耕地,只有1.2万亩水浇地;550个村庄,常年远道取水的就有307个,其中跑3公里左右的有118个,5公里左右的94个,10公里左右的32个。
  1959年,这里又遭遇大旱,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见底,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仍不见水。这不仅使大秋作物无法下种,就连人畜饮水也陷入了困境。
  林县人民再不能这样世世代代遭受干旱的折磨了!
  1959年10月,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组织水利专家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之后,便把漳河地图上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公社一个叫“猴壁断”的地方圈了起来。林县县委决定马上与上级有关单位取得联系,就在这里把漳河截开,劈开太行山,将滚滚漳河水引到林县坟头岭,再从东、南、东北三个方向修建三条水渠,用以灌溉林县境内的50多万亩田地,争取从此终结林县的干旱缺水史。
  林县的动议立即得到了河南省和山西省有关领导的支持,但是,由于各级财政紧张,当时的中共安阳地委对于资金问题无能为力。这就意味着,资金需要林县自行解决。按照最初的设计,整个工程需要动土石方1700万立方米,预算投资1亿元。杨贵领导下的县委核算了全县的多年家底,总共才有290多万元!1亿元,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面对这壮丽宏伟的蓝图,面对这期盼多年的希望,尽管困难重重,林县人民依然非常振奋,他们把这“引漳入林”的工程取名为“红旗渠”。县委下定了决心,“红旗渠”工程民心所向,纵然艰难险阻,也要勇往直前!县委决定,290多万元只能用于购买工程所用的水泥、钢筋等物资,其余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能动用这笔款。修建红旗渠,全民动手,自备干粮,自带工具!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就在人们还沉浸在传统节日的欢乐中时,林县县委下达了修渠动员令,3.7万人的修渠大军自带铺盖、干粮和工具,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浩浩荡荡地登上了太行山。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工程机械还很少,也很落后,更何况在这高高的太行山上,有机械也派不上用场。聪慧的林县人民凭着惊人的毅力,硬是用双手开凿出来1500公里渠墙所用的数亿块大石条;他们敲碎石头,自制水泥2.3亿公斤;他们还用“明窑烧制法”,就地起灶,一层石灰一层煤,烧灰近5亿公斤;打隧道需要大量炸药,可原料又很少,林县人按照“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把硝掺在锯末、煤面甚至牛粪中,土法制造炸药665万公斤……在整个工程中,人们自编箩筐数万个,自制绳索近2万公斤,用坏的铁镐、铁锹、钢钎更是不计其数,民工的垫肩和鞋子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所戴的藤条安全帽不知毁了多少顶……
  艰难险阻的较量
  老一辈人还记得艰难的60年代,旱灾严重,粮食奇缺,全国人民都吃不饱肚子。林县更是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本来,干旱缺水的土地就产不出多少粮食,更何况在这大灾之年。数万名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四两粮食,还要从事艰巨繁重的施工任务,人们顶着饥饿艰难地劳作。
  饥饿、困乏、艰险考验着红旗渠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实在没有粮食了,只好四处挖野菜掘树根,依靠苦涩的汤水填肚子,这些难以下咽的食物也为红旗渠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红旗渠纪念馆还珍藏着一口800斤重的大铁锅,这就是当年民工用来熬野菜汤用的。在红旗渠分水岭的陈列室,还展出着数十种野生植物,这就是当年野菜汤的主要原料。长期的饥饿劳累和营养缺乏,许许多多的民工患上了严重的浮肿病,泛着明光的腿上,一按就是一个深坑,大半天浮不起来。
  艰苦创业绝不是一句空话!在“猴壁断”截断漳河,需要建一座长70米、高4米的溢流坝。建大坝最艰巨的任务是截流。截流工程展开,初春的河水冰凉刺骨,数十名饿着肚子的民工义无反顾地跳进河水中,手挽手,肩并肩地筑起一道道人墙,减缓了激流……经过80多天的奋斗,在5月1日劳动节之前,溢流坝终于顺利合龙。
  位于任村镇牛岭山东边的大隧洞,是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为了凿开这个坚硬无比俗称“小鬼脸”的石英砂岩隧洞,300多名青年轮班作业,腰系绳索,手握钢钎,吊在崖壁的半山腰上凿了5个旁洞,增加了工作面,解决了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他们创造了“三角炮”和“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钻洞速度由每天的30多厘米提高到200多厘米。经过17个月的紧张会战,掏空了15400立方米碎石,最终凿通了这条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洞。为了表彰青年们的战斗业绩,林县人民就把这个隧洞命名为“青年洞”。
  “红英汇流”是合涧村红旗渠第一干渠和英雄渠汇流处的简称。红英汇流不仅实现了北水南调,还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可灌溉6个乡的17万亩土地。它修建在巍峨陡峭的太行山腰,从凿洞、通道到砌造,是成千上万名农民集中会战6个月的辉煌成果。在红英汇流全线竣工的1966年,当时的河南省省长文敏生亲自赶来为工程落成通水剪彩。   在修建红旗渠工程中,千千万万的林县农民抛家别子,长年吃住在山上,酷暑寒冬,风餐露宿。在工地的悬崖上,“吃苦耐劳,改造自然”“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等硕大的白石灰标语无声地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红旗渠,是人类与大自然奋争的历史见证,是当代农民勇于开拓创新的伟大壮举!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主干渠全线通水,数十万林县人民饱含泪水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红旗渠畔,为这条全县的“生命渠”“希望渠”“幸福渠”而高声呐喊,放声歌唱!
  英雄勇士的赞歌
  3.7万余名民工,在饥饿与艰险困苦的陪伴下,硬是凭着双手筑造出举世闻名的“第八大奇迹”,这不是神话,这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就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和劳动人民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人民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坚强信念和决心。
  设计第一张红旗渠工程图的吴祖太是首位献身者。这位年仅26岁的水利学校毕业生为工程一次次推迟婚期,全身心地扑在太行山上。未婚妻从新乡市原阳老家前来探望,奔波了几百里,却在汤阴县火车站遭遇了车祸。吴祖太强忍巨大悲痛夜以继日地勘察设计,计算调研……1960年3月18日,正在检查隧洞安全的吴祖太不幸遇到大塌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林县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人们为他树起了墓碑,他是唯一享有烈士荣誉称号的红旗渠人。
  著名的“飞虎神鹰”除险队立下了赫赫战功。除险队员们要在崖壁顶和山腰上楔进数十根钢钎,吊在垂下的绳索上打眼放炮,在悠悠荡荡的崖壁吊绳上,他们经历了一个个惊险的场面,为工程排除道道艰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在排险过程中不幸被炸开的飞石砸中脸门,几颗门牙被砸掉,满嘴鲜血。他刚毅地吐掉牙齿和血沫,继续飘荡在悬崖峭壁间。任羊成那幅缺了门牙笑容满面的照片,便成了红旗渠人的标志。
  “凤凰山十二姐妹”是妇女们的骄傲。十二姐妹都是十八九岁,她们和所有的民工一样,肩上搭一副垫肩,腰上系一根绳索,在山崖间悬空打钎,点火燃炮,绝不比男民工逊色。炮声响后,姑娘们要在绳索上来回悠荡,借助身体驱散烟雾,以加快施工速度。成千上万的妇女同样也是红旗渠建设大军的主力。
  在第三干渠咽喉部位的4000米“曙光洞”,施工连长王师存带领民工沿线在光溜溜的石壁上凿出30多口竖井,把2个工作面扩大到70多个,使工程进度大大加快,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代价可想而知。一次塌方,王师存同另外一名民工被堵在洞中,伙伴有些泄气地说:“这回恐怕是活不成了。”老王坚定地说:“渠还没修成呢,咱不能死!”
  民工张运仁牺牲了,他坚强的妻子赵翠英把丈夫的工具保存了5年。当儿子张买江16岁时,她依然把丈夫遗留下的钢钎铁锤递到他的手中,亲自送到工地;哥哥倒下了,妹妹刘棒英顶了上来,后来,她失去了一条臂膀一条腿;身患绝症的河顺公社民工魏三然,在太行山上咽下最后一口气,女儿含着热泪料理完丧事,坚强地爬上山崖;井弯大队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不顾自身安危,在崖体坍塌的一瞬间,奋力推开他人,自己却被石块压在下面。后来,获救的李改云又返回到工地;在南岩洞水库25米的深水下,荥阳县丁店水库潜水员周进为营救被漏洞吸住一整天的常合林而遇难,把生命献给了他来援助的红旗渠……
  从1960年的第一声炮响,到1969年包括配套工程的全线竣工,林县人民苦战了10个春秋,共投工5611万个,动土石方2200多万立方米。工程建设过程中,184人献出了生命,225人因公致残,因公受伤的就难以统计了。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热血筑就的!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写了林州干旱缺水的历史!
其他文献
当“农民工”这三个字蹿红于各种媒体时,人们可能会想,为什么会有“农民工”呢?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指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为雇主工作为谋生
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创建高效课堂要明确“教学”是“教”学生如何“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适时加注新水早春和晚秋每半个月加水1次;6~9月,水温高,又是鱼类摄食生长旺季,每7~10d需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20cm左右(视水的肥量、鱼群浮头和池塘渗漏等灵活掌握)。发生泛塘或坏
最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让生态农场逐渐受到关注,不少省市的农村都建起大小不一的生态农场,不但确保食品安全,还实现了环境友好。相较而言,生态农场在国外已不算是新鲜事物,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理念,都值得我们借鉴。  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驱车东行50公里,便来到了远近闻名的高尔高黑维兹村。这个村庄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有一家搞生态农业的农场高尔高农场。高尔高农场有着20年的历史,在完全不使用化学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据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介绍,这是国务院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意见
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抓住发展生物农药商机,经过多年奋斗与拼搏,在国内生物农药市场迅速成长起来。在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源白云公司)的一间厂房里,几名女工拿
陈劭抬起头,闭上眼,怕泪水恣意流淌。知了在声嘶力竭地大呼小叫,让人心烦意乱;太阳也像发了高烧,拼命将一腔“热情”洒向大地;天地间似乎只有一种白亮亮的颜色,连浓绿的树冠
晓文、元仁读者: 温室葡萄间作蔬菜应掌握以下原则:①间作蔬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葡萄相近。②间作蔬菜植株矮小、生育期短,能避开葡
笔者在养鸡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比如给鸡添加一些保健料,可以促进鸡的生长发育,现将鸡的3种保健料介绍如下。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明一种新型疫苗技术,有望在未来降低疫苗的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