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达系掌门人汪远思:资本的悲情时刻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iajign1323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在河南最早选择与资本市场结缘的企业,一个号称“资本运营高手”、曾为本土经济带来诸多传奇和期望的企业雨雨的发展历程书写下了苍凉的一笔。是暂时沉寂、隐退,还是永远离开、放手?在这样一个“过渡性时刻”,这些似乎都哑然成谜。
  
  【人物档案·汪远思】
  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常委,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等职;1994年,荣获“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2003年,在胡润制造的“资本控制五十强”排名中,名列第十位,并入选“IT富豪五十强”;2004年,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评为“全国非公经济人士100名优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06年,在“中部企业领袖年会”上,荣获“中部十大最受尊敬的企业家”称号;在“2007年新豫商代言人”年会上,荣获“2007新豫商十大风云人物奖”。
  
  作为思达系掌门人,汪远思一贯行事低调,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他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总是非常神秘:“史玉柱幕后的人”、“河南少有的资本运作高手”……
  1999年,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汪远思突然退隐江湖,离开了河南思达,当时这让很多人不理解。但是,4年之后,2003年9月,已经在中国400富人榜上排行第152位的思达创始人卷土重来,用另一种方式重掌思达。这去而复返的戏剧性一幕,同样让不少局外人甚至局内人雾里看花,但又抱有期待。
  然而,5年过去了,2008年秋风萧瑟之时,这个曾经孤傲自许的资本强人却再次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从公众视线里黯然消失。仓皇也好,凄凉也罢,他在“郑州地王”蓝堡湾项目上砸进去的巨额资金已经蒸发得干干净净,身后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般的账单。
  折戟沉沙,再隐江湖,这难道是资本豪赌之后汪远思的宿命?
  
  敢吃螃蟹的人
  
  汪远思自小在河南开封长大,那时候家庭贫困,但他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曾参与过狂热的运动,后来又下乡插过队,1977年他幸运地考上了开封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
  师专毕业,汪远思顺理成章地做了一名教师。按说这也算是让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了,但天性好动的汪远思却怎么都对那循规蹈矩、周而复始的讲堂生活提不起兴趣。苦闷之下,他将目光转到了当时的校办工厂,那里让他眼睛一亮,激起了他许多新奇的构想。
  于是,教课之余,他就开始不停地往校办工厂跑,在那里捣鼓,做试验。他的第一个小发明是电子驱鼠器。这个性能奇特的驱鼠器后来虽然没有商业运作,没有转化成产品和财富,但却展示了汪远思的钻劲和才华。
  汪远思那时就动了换一个环境的念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开封计算机研究所玩,凭着对计算机的兴趣,他大胆地向开封计算机所毛遂自荐。计算机所听说他是学物理的,就要他拿一些实际成果来看看再说。
  回家后,汪远思一边学习,一边搞设计改造。不久,他终于用自己研制的KMC系列工业控制计算机模板,敲开了开封计算机研究所的大门。
  在开封计算机研究所,汪远思的最大收获恐怕就是结识了一群有着共同志趣的同龄人,这其中就有最初与他一起创业的张玉中、张国伟、冯井冈、李未昕、徐更新等。这些有着共同阅历、共同理想的年轻人碰到一起,想不起火花都难。
  经过一番密谋和筹划,几个年轻人顶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各方面压力,毅然砸掉了自己的“铁饭碗”,用共同筹集到的两万元资本,下海办实体。1988年5月7日,他们在郑州租借的一间简陋房屋中创立了一个新的企业——郑州思达电子研究所。
  
  


  资本的梦想
  
  郑州思达电子研究所最初只做电子仪表,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断滚动发展,逐步拓宽业务范围,壮大实力。1992年2月,研究所更名为河南思达科技发展有限总公司;1993年,发展为河南思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经过四处奔走,多方努力,汪远思终于促成了思达集团旗下的电子公司(思达高科)于当年12月24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二、河南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共募集资金6500万元。也正是这次上市成功使汪远思意识到,资本运作和证券市场比经营实业更有魅力。于是,上市之后,汪远思重新确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是逐步控制至少三家上市公司。
  1997年12月,河南思达受让了石劝业(即现在的湖大科技)1492.7万股法人股,从而成为其第一股东。这意味着,思达集团已经控制了两家上市公司,汪远思的资本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汪远思的发展战略使得资金的需求规模迅速扩大,然而在另外5大股东看来,这种资本运作蕴藏的风险实在太大,公司的发展步伐应该更稳健一些。而汪远思对此十分不屑,他和其他股东的意见发生了明显分歧。另一方面,汪远思长期身兼思达高科董事长和总裁,决策权非常集中,使得当时汪远思有条件“没有和其他大股东商量,擅自做主做了几个重大决定”,引起董事会其他成员的不满。
  1999年2月,当时“觉得疲劳,并且也想到河南以外走走”的汪远思突然辞职,得到董事会的同意。当时,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并没有解释其离职的原因。然而,“疲劳”的汪远思离开河南后,立刻就在北京注册了思奇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对汪远思而言,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参与资本市场角逐的雄心壮志,相反,离开思达后,少了诸多束缚,让他更能在资本市场上放开手脚“搞地震”了。
  “I’ll be back。”施瓦辛格在《终结者Ⅰ》中的著名台词,也许可以表达汪远思当初离开思达时的心情。
  
  脑白金背后的真正玩家
  
  继思奇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之后,2000年9月,汪远思参与投资的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以下简称“上海华馨”)。汪远思个人持股65%,为第一股东。此后,上海华馨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使汪远思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热门人物。
  2002年,以脑白金为主打产品的健特生物,成为一只资产重组的大牛股而备受证券市场瞩目,这成为史玉柱重出江湖的翻身之作。当时有记者调查发现,史玉柱旗下的健特生物,其最大股东实际上是上海华馨。一时间,汪远思和史玉柱的关系被炒得火热。
  汪、史到底是怎么走到一块的?
  其实,双方结缘于泰山产业研究院,据悉该研究院聚集了一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头号人物,史玉柱和汪远思都在其中占相当地位。共同的创业经历使他们一直惺惺相惜,建立起了深厚感情。当时有媒体称,当汪远思的上海华馨需要产业支撑时,史玉柱毫不犹豫地将旗下无锡健特90%的股份转让给上海华馨,因此当史玉柱需要借壳青岛国货上市的时候,汪远思全力配合,最终使史玉柱借由上海华馨达到了目的。做过多年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汪远思,显然为史玉柱买壳上市和运作资本提供了不少高招。
  “脑白金背后的真正玩家”,这是当时一些媒体对汪远思的认识。
  
  


  豪赌“地王”
  
  2003年9月,已经成为中国400富人榜中排行152位的思达创始人汪远思,终于换了一种方式重回思达,并且拥有了比之前在公司更强大的决策权。
  2004年4月,思达置业与北京德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更名为北京德高瑞丰经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金基不动产,双方出资各占50%。2004年5月,汪远思携金基不动产以5.91亿元拍得“郑州地王”——河南省农科院431.2亩土地,一时中原地产界为之震动。
  2008年5月,汪远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坦言,思达置业在揽下“地王”时,账上实际仅有一亿多元现金流。为了成为“地标”,蓝堡湾的房子大搞精装修,配用名牌家具、家电和高档装修材料。而这样下来,其成本和售价可想而知,高高在上。当时,汪的一些手下和咨询机构不赞同这样的策略,据说,汪为此曾与之多次发生争论。不过,已经56岁的汪远思对别人的反对意见并不“太过在意”。他笑谈自己历来“运气好”,且“心里有数”,有耐心“一点一点地走”。
  


  汪远思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地王”上建“郑州市最好的房子”,“建地标”。这可以说是他最初豪赌“地王”的初衷。“我在任何时候都做好最坏的打算,别的人可能觉得(这是)赌的,但我自己知道我不是赌的。”汪远思说。对此,当时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了理解:“汪远思资本圈中的朋友众多,这样的难关,对他可能不算什么。”
  为推动旗下“蓝堡湾”和“中原国际数码港”两个项目的建设进度,金基不动产不得不进行多元化融资,由此逐渐演变成一个资金运营公司。
  2005年6月,思达置业将所持50%股权,转让给思奇控股。2006年8月,思奇控股将持有的公司23%股权,转让给河南东鑫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股权结构很复杂,因而它们在资金运作方面可以采取许多手段,存在一定隐蔽性。”某投资专家说。
  在几乎所有的融资渠道都涉足过之后,金基不动产仍难耐资金的饥渴,终于将手伸向了“自家门”。2008年7月25日,思达高科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两亿元的价格分别受让河南思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思达商业有限公司持有的金基不动产共15%的股权。
  但是,一个基本事实是,2007年金基不动产经审计的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合计500万元,净利润为-500万元。而截至2008年5月31日,公司这两项费用合计740万元,净利润为-740万元。与此相对应,一个大型楼盘推向市场已一年有余,“所销售房款至2008年5月31日并未确认收入”。这究竟是为什么?中间有何隐情?究竟是因为利益的调节、分配,还是风险的分担、转嫁,目前我们尚不得而知。
  
  融资乱象
  
  思达高科公告显示,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金基不动产从光大银行郑州某支行先后借款2亿元、3亿元;2007年2月,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郑州分行抵押贷款1.3亿元。另外,金基不动产下属的资金部还从一些社会机构吸纳了近8亿元的“闲散基金”,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河南兴业投资担保公司也为金基不动产“贴入”近2亿元的资金。2008年9月,正弘置业接着“前赴后继”,为其在郑州某银行“委托贷款”1.8亿元。
  如果不算新增贷款及融资在内,截至2008年5月31日,金基不动产调整后资产账面值为24.2亿元,负债账面值20亿元,净资产4.2亿元。在这个过程中,金基不动产从不同渠道吸纳资金的幅度和速度都呈现前所未有之势。
  “他买地时就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资金,后来,随着各种贷款、借款的到期,再加上金基开发速度太慢,整个资金的流动性就缺乏了,或者说,根本上就是资本沉淀,没有流动性,他不得不陷入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怪圈。”郑州某投资机构的负责人说,“不过,金基控制人的‘高明’之处是,他们把几乎所有的负担、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了其他社会机构,最终由整个社会而不是他们自己来埋单。”做到这一切,需要“独特的财技”。其中之一,就是金基不动产和其他“思达系”企业对外贷款时,往往会极力借助各种投资担保公司的力量。
  一些离开“思达系”高管位置的知情人士曾为金基不动产的财务收支算过一笔账:“进项”中,蓝堡湾和国际数码公寓的房子已分别售出120多套、1800多套,回笼资金两亿元和近5亿元,再加上未还银行贷款8亿元,总“收”资金15亿元左右;“支出项”中,支付土地款及财务费用近8亿元,支付工程款和银行贷款利息6亿元和两亿元,总“支”资金近16亿元——收支比较,“达到平衡”,“问题”出在金基不动产的其他财务账单上。一位对思达集团极为熟悉的地产专家就曾发出以下几个疑问:金基不动产和东鑫投资担保向社会“募集”的数额惊人的资金在哪里?思奇科技控股累计2.17亿元的股份出让金在哪里?2008年9月向正弘置业抵押土地委托贷出的1.8亿元资金在哪里?
  专业人士分析,汪远思从民间吸纳资金的直接融资渠道,极大地增加了金基不动产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高额利息可能成为压塌金基不动产的最后一根稻草。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国内曾有不少民企都因为“饥不择食”,导致背负沉重的民间借贷成本和高额利息而最后悲壮垮掉。
  
  资本的悲情时刻
  
  2008年11月初,金基不动产郑州有限公司掌门人汪远思几乎放弃了他在郑州第一块“地王”的全部权益,以一种“泪洒伤心地”的姿态,再次选择了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而这,只是他在整个“思达系”权益归零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思达连锁早就易手他人,思达高科也已成各种金融、担保机构的“囊中之物”,面临者“被重整,被处置”的命运。
  一个在河南最早选择与资本市场结缘的企业,一个号称“资本运营高手”、曾为本土经济带来诸多传奇和期望的企业家,就这样以一种吊诡和不可思议的方式,为20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书写下了苍凉的一笔。是暂时沉寂、隐退,还是永远离开、放手?在这样一个“过渡性时刻”,这些似乎都哑然成谜。(编辑/零度)
其他文献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千万不要做成了医生,看到谁都有病,而应当做木匠,把任何一块木料都视为有用之材,顺势利导,把用人工作转变成工作育人。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故事叫“西邻五子食无愁”。西邻老先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很朴实,二儿子很聪明,三儿子眼不好,四儿子腰有毛病是个罗锅,五儿子一条腿。  大儿子很朴实就让他务农,二儿子很聪明就让他经商,三儿子是瞎子就让他搞按摩,四儿子就让他搓草绳,五儿子一条腿就叫他纺线
期刊
昨天和一个远亲吃饭。这个远亲搞服装批发生意,平时并没过多的来往。他找我是办一件事,吃饭时,他们两口谈起,年前又搬家了。新房200多平方米,一楼,前后有小花园,花了200万元。因为事没说完,便将话题移到他们的新家。果真豪华不失生态。这是他们家的第六套房产。他们把做服装生意挣的钱,都花到房产上了,并且说,只有这样,钱才能保值和升值。  今天早上,手机报的封面上这样写着:70%的网民关心的是房价。这个数
期刊
80后是“革命”的,也是尴尬的。说他们革命,是因为他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出生长大、极具商业人格,完全不同于上几代人;说他们尴尬,因为他们在职场中并没有完全掌握话语权和管理权。客观的就业环境让他们面临前有企业紧缩和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员工的挤压,后有90后的奋力猛追。  但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博士、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却给80后以很高的评价:“80后的价值观与商业人格更加吻合,是最有希望的一代。
期刊
2008年,世界与中国走过了极为不寻常的一年。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已全面导致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则陷入出口疲弱和财政短缺的困局。中国经济亦难独善其身,出口备受冲击,资产泡沫飘逝,宏观调控政策一年间由紧而松,经历了寒冬酷暑的轮回。这一年,资本市场雨横风狂,每个投资者都经历了这场风雨的洗礼教育,国人的“财富保卫战”打得惨烈而血腥。  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是否会爆发第二波金融
期刊
自1996年年底进入中国市场,欧莱雅在中国的发展包含着生动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角之一便是兰珍珍。也许正是她的亲切自然,同事们习惯称呼她“珍珍”,而并非“副总裁”的头衔。  兰珍珍出生在那个不重视知识的年代,毕业后从旅游公司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欧洲,继而到香港寻找工作机会。作为一名女性,兰珍珍30岁那年才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对大部分女性来说,这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年龄。然而,兰珍珍的独立与坚强支撑她一
期刊
国内航空巨头中国国航2008年10月发布公告显示,截至2008年10月31日,按照当时燃油价格以及套期保值合约测算出的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为3l亿元。而其在2008年的三季报中,这个数字是9.61亿元,这意味着,一个月之内国航浮亏达到惊人的21亿多元。按照实际用油量的36%进行燃油套期保值的东航,截至11月14日的航油套期保值浮动亏损已达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逾47亿元;政府要求东航暂停航油套期保
期刊
“甲型H1N1流感”来了,刚开始似乎全世界人都有点谈猪色变。然而,这丝毫没能掩盖国内养猪业的喧嚣。一场养猪“盛宴”仍红火热闹地进行着。但“盛宴”的背后,行业的问题与隐忧显然已经像一道大菜端了上来……    两个猪倌的轨迹    26岁的张成都穿着一件污秽的迷彩服,很利索地跳进圈里,他一手拍了拍猪的屁股,另一只手摸了摸猪的后背,猪很听话地转过身来喝水。他身旁一侧,是40多头嗷嗷直叫行将待产的母猪。 
期刊
如今,每当我们听到一个大学生短短几年就成为百万、千万富翁,往往只是关注其财富的数字,却很少专心去破译其成功的密码。本文主人公创业仅4年、毕业才两年,就从一个原本欠着一万多元学费的穷大学生,变成一个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公司老板,他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当空瓶子有了梦想,就有了创业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吴立杰出生于浙江温州泰顺县。他的家在大山深处,到城里要翻越好多座高山。小时候他从未走
期刊
在创业中,许多人习惯贪大求全地做大宗生意,却忽略了不起眼的小生意。浙江一个农家小伙子却避重就轻,当别人卖各种工艺品时,他只卖绢花;当别人卖绢花时,他又专卖陪衬鲜花的包装纸……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资产已经超过了千万元。     专做别人瞧不中的小生意    陈智慧出生在浙江一个农村,只有小学文化。1992年春节后,他来到杭州打了一年多工,积攒了几千元钱。随后,他就在小商品市场租了一个摊位,打算做小商
期刊
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省吃俭用,靠积攒了3年的生活费创办自己的公司。而她苦心励志创办公司的初衷,源于大一时同寝室女生因交不起学费而难过的那场哭泣。    创业  姐妹哭泣激发办公司的决心   周宇馨是大连交通大学大三的学生,她的公司位于沙河口区福佳·新天地商厦,在十几平方米的小空间里,一张办公桌、一张小沙发、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和几把小凳子就是她公司的全部家当。坐在这个简朴的公司里,周宇馨一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