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畔歌舞起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反映着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与民俗风情,甘南舟曲是民间舞“多地舞”的故乡,世代相传。贡边多地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和丰富的唱词赢得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对贡边多地的音乐、舞蹈特征、表演形式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格班多地;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甘肃甘南舟曲在2010年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恢复重建,新的“藏乡江南”拔地而起,随之,舟曲的旅游文化事业迅速发展。舟曲是“多地舞”的故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舟曲,喜爱上了多地舞。
  一、多地舞的历史渊源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南秦岭岷山交汇处,白龙江自东南至西北纵贯县境,海拔普遍高度在1200~1500米之间,这里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谷幽深,群山环绕,属典型的高山森林地区。独特的地理地势位置使这里气候多变,高山与河谷气候差距明显,河谷地带气候宜人,自古就有“藏乡江南”之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舟曲县为羌、氐族的居住地。公元756年,吐蕃东征扩占唐拢,舟曲县城俱陷,宋王朝收复拢地之时,部分吐蕃军及其家属与在战争中被裹挟的羌奴在该县一些地区入乡随俗定居下来。舟曲地处四川北部边缘“汉藏走廊”,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通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使这里的居民受文县白马藏族、凉山藏族、羌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及文化影响,形成舟曲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歌舞等。
  由于舟曲地处林海幽谷,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因而多年来这里甚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这里的远古文明和土著文化得以保留。舟曲藏族分布在上河区、山前区和山后区。不同区域的藏族在语言、服饰、音乐文化的表现上都有鲜明的特色。这里的人们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以古老的史诗歌舞、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语言表达着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之情。多地舞便是这样的存在。
  多地舞是甘南舟曲藏族寨使用最廣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名称,可以说已经成为舟曲藏族舞蹈的代名词。其唱词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大到宇宙、物种起源、小到生活细节、无所不包。其传承于舟曲各藏族村寨,是当地群众在喜庆、丰收、祭礼、民俗等传统节庆活动中最为盛行的舞蹈;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融史、诗、歌、舞及民俗活动为一体,是大型集体舞蹈,古朴典雅,反映着当地人民崇尚自然、乐观豪放、团结友好的人文情怀。
  多地舞因表演区域不同、表演形式不同,以及表演时间、场所的不同,分为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萨热多地、羌拉多地、珠玛多地、突古多地等十余种。舟曲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特别是这里的藏族人民,无论男女,不分老幼,人人能歌善舞,个个热情奔放,多地舞在舟曲的藏族村寨代代相传,千年不衰。
  二、格班多地的艺术特征
  多地舞因表演的地域不同,形式、意义不同而多样。赖萨多地是逢年过节时的舞蹈,贡边多地是采花节上的舞蹈,萨热多地是打麦场上的舞蹈,格班多地是庆丰收时的舞蹈。格班多地只在丰收年表演,灾年和收成不好的年景不跳,主要流传在舟曲八楞乡、武坪乡、三角评乡的藏族村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丰收节时表演。格班多地舞蹈热情欢快、音乐轻快欢悦、唱词内容丰富。
  (一)音乐特征
  格班多地的音乐有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曲》《踏歌曲》和《叙事曲》。各村演唱的曲调大致相同,但不可互用,挪用他村的曲调是会被人耻笑的。
  引子曲曲调旋律悠扬,一般采用下行音阶,起音高亢,有“呼”之感。行腔自然,速度缓慢,一字多音的拖腔,将人们的思绪带入悠远的山谷。
  格班多地的唱词内容丰富多样,大到讲宇宙万物、物种起源,小到唱平常生活;有开天辟地的传说,有歌唱家乡幸福生活的、祝福吉祥的,有歌颂自然、神灵的,有歌颂英雄人物的,也有歌唱父母恩惠的,更有祈祷风调雨顺、家家平安、六畜兴旺的。从唱词可以看到舟曲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努力,认识自然、认识自我,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特质和崇尚自然、乐观豪放的民族性格。
  如《诺伊色依斯》歌词:
  如果不开天辟地/草无处生长附着地面/水无处流淌汇集在一起/树无法长高弯着腰/石头无处滚动垒成堆。自从开天辟地后/草就蓬勃生长/水就自由流淌/树就挺拔高长/石头遍布了山川/大地就出现欣欣向荣的气象。
  (二)舞蹈动作特征
  格班多地舞蹈动作以弹性柔韧的膝部屈伸和婀娜多姿的左右摆晃为主,舞蹈语汇简单淳朴,脚步稳健沉着,舞步以挪、跺、蹲为主。表演时众人手拉手围圈成半圆,领舞者右手持“马铃串”,左手与旁边人的手相拉。起舞时随着马铃的节奏每拍一步,每步微微屈伸膝部,左脚向左跨出,右脚迅速跟进,同时屈伸膝部,两步完成一个动作;配合脚步动作时,上身随左脚步前俯,随右脚步后仰,形成前俯后仰的摆动姿势,舞队以单一重复的舞步跟随领舞,伴着马铃节奏一边唱一边转圈舞蹈,动作虽然单一,但舞者连臂拉手,动作整齐划一,婀娜摇摆,呈现出古朴自然的原始之美。   (三)表演形式
  格班多地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丰收节时表演的舞蹈,七月十五这一天清晨,各村寨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头插麦穗来到打麦场,麦场上麦垛高高垒起,场中间摆放着酒坛、腊肉等供物献供,场上“桑塔”香烟缭绕,“摩尼旗”飘扬,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心情期待寸头牛角号的响起。牛角号吹响,告知人们丰收节开始了。长辈老人主持仪式,向天、地、人间敬酒,用诗歌般的语言祝福。接着舞队开始表演,在场的青年男女手拉手站成排或围成半圆,随着领舞手里的马铃的节奏左右摇晃跳起格班多地,舞队整齐摇摆似田野里翻滚的麦浪,边唱边跳,直到太阳下山。
  (四)服装特征
  舟曲藏族服饰多样,风格各异,八楞乡、武坪乡、三角评乡的藏族村寨服装艳丽多彩。女子下身穿红色宽裤,年长的妇女上身为青色宽袖开禁衫,年轻女子上身穿白色开衫,衫下是织锦肚兜,上面缀景泰蓝圆银盘,银盘用红腰带系在腰部,开襟长衫从胸前向两边拉向腰间,掖进腰带里,尾穗垂于臀后,上面穿着织锦坎肩,胸前露出兜肚和银盘。服饰艳丽多彩。头戴黑色蓝顶圆帽,帽子下面是长长的碎辫,碎辫长发端接黑色牛绒毛线长及脚腕,在腰间用锦带扎于长衫外。舞动时,身后的穗带与碎辫随着体态的摇摆而飘动,摇曳飘逸、婀娜多姿,富有节奏感,甚是好看。
  男子头戴黑色或青色头巾,身着短袄,外套白色羊皮褂子,腰间系织锦带,腰间有装饰品腰刀、“火镰”。下身穿白色棉布裤,小腿用白色绑腿裹绑,脚穿靴子。男子服饰简朴,实用,轻便利索。
  三、格班多地舞的现状与传承
  格班多地舞作為舟曲多地舞的一种,是舟曲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特点。多地舞在2008年6月被我国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近年来舟曲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界文艺工作者不断挖掘、搜集、整理、抢救性保护工作,多地舞得到了保护。
  多地一直是口口相传的艺术,历史悠久,在其传承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首先由于舟曲交通闭塞,不易于外界交流,外界对舟曲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了解较少,多地舞一直仅限于本地表演,未能推广出去;其次,随着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年轻一带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老一辈民间艺人逐渐离世,使部分舟曲民间歌舞音乐、舞蹈面临失传危机;再者,主管部门对多地舞这一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在科技、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多地舞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主管部门重视各村的民俗活动,有效组织村寨的多地舞表演活动,鼓励、引导青年一代积极参与表演活动,以参加多地表演,为继承本地传统文化为荣,使多地舞在本地成为最隆重的民间文艺活动,使参演者有自豪感。这样,可以使多地歌舞在本地有效传承;第二、文化主管部门大力加强对外宣传,组织文艺演出单位,以舟曲多地歌舞为素材创作文艺作品,将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丰富多彩的多地舞;第三、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加强对本地民间音乐舞蹈的研究,深入舟曲乡镇,参加民俗活动,考察民风民俗,对舟曲格班多地舞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基于文献、考察资料,编创具有浓郁舟曲民间音乐舞蹈特色的多地歌舞作品,并将其纳入到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当中;第四,进一步加强多地音乐舞蹈的挖掘、抢救工作。近年来当地文艺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深入各乡镇村寨开展文化调研,文化遗产抢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版了《多彩的舟曲文化》《舟曲民歌》等丛书,每年节庆期间举办民俗活动,对舟曲多地歌舞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一部分多地音乐、舞蹈依然深居民间没被挖掘,需要文艺工作者继续承担重任,深入民间,搜集音像、图片资料,再通过整理、筛选将优秀的多地音乐、舞蹈展示在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舞台上,让舟曲的多地舞走出甘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甘肃省舟曲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舟曲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2]舟曲县文化馆编.多彩的舟曲文化丛书[M].甘南:舟曲县文化馆,2011年.
  [3]政协舟曲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舟曲藏汉民歌选[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杜成颖(1968-),女,甘肃夏河人,本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才让昂毛(1987-),女,甘肃夏河人,本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甘南藏族民间歌舞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8A-116)。
其他文献
【摘要】明代创立的督抚制度是为应对明代中后期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督察整顿吏治、缓和阶级矛盾、平息内忧外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断调整进化而成的特殊政治制度。  【关键词】称谓;总督;巡抚;军事;中央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人们对明史研究热度不断升温,与之相关的历史文艺作品也层出不穷,有很大原因是缘于人们对这个很长又相对离我们很近的朝代所知甚少,了解甚少。尤其电
【摘要】车灯源于地大物博的四川,每逢佳节,人们便会在城乡之间表演,通常为“幺妹灯”和“车车灯”两种形式。在漫长的生活中,人们运用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车灯便在四川艺术中逐渐形成,成为了巴蜀独有的艺术文化。  【关键词】车灯艺术;传承与创新;传播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车灯艺术表演发展到现在,四川的曲艺艺人们也在原有传统
【摘要】该文以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陈列展厅中民族装饰板块为主要线索,从四个方面分析探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化深度体验提升交互性和普及性。通过创意、沉浸式交互体验,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各民族的特色、差异和历史发展、生活生产方式及气候地理环境等。以切身的理解体验结合高效的宣传方式,使到访者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在博物馆的体验设
【摘要】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共同组成了当今的收藏体系,其中,私人收藏先于公共收藏出现,并成为部分公共收藏的基础。本文以广东中山石湾陶艺大师何湛泉先生之石湾陶收藏为例,结合私人收藏的定义具体阐释何为私人收藏及私人收藏的意义。能称之为“收藏”的私人收藏必须是非盈利的收藏行为,藏品必须具有价值,而藏品的精品化、系统化和具有学术导向性也是私人收藏的必要条件。私人收藏在弥补公共收藏缺憾的同时推动了人类收藏多样
中国共产党百年之路极不平凡,是中国人民改变历史命运的百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百年,是中国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百年。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从未中断,经济社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结束了鸦片战争以后任人宰割的历史,让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我们面向世界和未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对一些人而言,七月末的回忆是属于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的。  如果父亲还健在,相信在这七月里也会想起那些存储在他记忆深处永远抹不掉的沉痛。  唐山大地震那年,父亲杨克现是新华社河北分社的采编主任,他是新华社奔赴灾区第一批记者中的一员,也是同一批里最后一位撤离唐山的记者。  父亲在世时一直保存着在唐山的采访本,那是他在余震不断发生的现场,在散发着罹难者尸臭的地方,在时间和环境都容不得从容时写下的几十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学者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及“十六字箴言”,以作者方李莉观点为视角进行了论文的论点和论述方式、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思想的讨论,并结合民族音乐的发展要求,最后总结得出文化自觉的现实意义,对不同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应持的态度,对个人、对国家的积极影响,以达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觉;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继承发扬;共赢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哈尔滨文庙是中国东北地区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等级最高、规制最全、保存最完好的孔庙。这座筹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9年的文庙长久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哈尔滨的传承和传扬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哈尔滨文庙历史沿革与哈尔滨文庙当代价值为主线,展示这座建成90周年的文化殿堂历经风霜洗礼后散发的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文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哈尔滨;社会活动  【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
【摘要】文章以安顺学院图书馆藏黔江中学古籍为例,对在古籍修复工作涉及到的古籍、古籍修复等作了阐释,并探讨了开展古籍修复工作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认为开展古籍修复工作要了解修复对象的情况和本馆修复人员技能情况,应本着“重要优先”原则来制定修复计划,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关键词】黔江中学古籍;古籍修复;修复条件;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古籍修复  (
【摘要】新时代,红色文化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将红色基因更好地植入公众心里,这对于革命类纪念馆而言,其使命和任务都很艰巨。那么如何寻求突破和发展,笔者将结合档案工作经验,在对文物档案工作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红色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和新的着力点。  【关键词】红色文化;档案;思考  【中图分类号】G268.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历史发展和基本国情的特殊性,以及近现代革命斗争史的丰富内容,构成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