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几张图,关于小学生为老师撑伞。图很霸气,想必都已经看过,学生忠心耿耿,老师威风凛凛,非常有爱,非常尊师重道。我想,多么“朴素而又纯净”的师生关系啊,孩子任劳任怨不喊苦不喊累,老师昂首阔步无表情无互动,可以跨越界限至此,角色倒错,团结合作,一起上演师生版的慈禧出行图,校园版的官场现形记,太有文化了!太让人感动了!真不愧是老师!
只是有一点儿小疑问,老师,你不是说爱孩子吗?这么热的天,您在伞荫中轻摇檀扇,缓步徐行,而孩子大汗淋漓,你心疼吗?
如我们所预料,图片引发大讨论后,事态不受控制了,老师开始撒娇,用情感来和稀泥。说,我和他们平时关系很好的,是他们主动的,我也没想到……
爱字一出,万事皆休。一大片为老师洗白的言论相继诞生,理由是:1,学生是自愿的。2,教师与学生关系亲密,行为是可以无间的。3,学生只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与感恩。于是赢得了一大片转发。
舆论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在这种浪个不停的声音里,再次涌来熟悉的无奈感。想说明我以下的几个观点:
1.教师是职业,不是公益。
有一回,覃谈和我聊她的工作,大意是说自己很努力,却得不到学生的感恩。似有怨怼。
我说,教师只是一份职业,不必自我圣化成拯救灵魂的精神救世主,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是基本的职业要求。纳税人的钱已经将我们养得活蹦乱跳,再要求额外的报酬——物质上的进贡,精神上的感恩,就逾越了底线。
教师与医生、警察、公务员一样,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各有专业要求,各有责任担当。身在其位,必须遵守那一二三四五。一个公务员提供服务,并不表示他有良知和操守,只表示他没有不称职,不必因之感激涕零。同样,教师也是如此。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好好教书育人,不要生出幻觉,觉得自己是在吐丝和烧蜡。
强化师德,鼓吹感恩,是一种长期的道德绑架。因为,教师有报酬,有奖金,五险一金全不少,该你的全给了,如果还天天叨叨,希望学生来点儿情感上的报答,就未免过分了。
放在此案中,利用孩子的好感,享用他的付出,往大了说,是一种小规模的行贿受贿;往小了说,是一种对职业规范的无知——教师没有享用学生撑伞服务的职业基础,以及道德基础。
2.伦理化、亲情化用在教育上最具欺骗性和反教育性!
中国的教育中最常见的,是老师们动则以母子、父子、朋友等关系,替代师生关系。“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就像是我的儿女,我的朋友……”但这种关系的界定下,孩子们会在亲情幻觉中,变异为情感先行、理智置后的生物。
而所有亲情化、伦理化、感恩化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智。你常常会见到此类现象,老师泪眼花花地对学生说,“我那么爱你们,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哪怕有时候手段不对,需要这样不依不饶吗?”于是,尚不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情感的催眠下,忽略常识和底线。
李镇西在为被撑伞老师正名的文章里,将师生情感当成武器,反驳所有质疑者和批评者。我看了极其失望,关系好,就可以任意胡为,无视底线?真正的教育者,遵守规则,不逾矩,不利用,尊重学生,不断自我教育,引进智慧,启蒙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告诉他们,人如何成为独立而高贵的人。这才是教师。至于动则甩情感牌、感恩牌的老师,其学识与本事,都难免让人好奇:这些牌甩完,不知道老师还有多少存货?
3.师生不能打破界限平衡。
界限在教育中,必须存在。教师与学生,归根结底是一种职业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仅限于共同事务:教育。除此之外,均属过界。教师工作时间外,没有继续为学生授课答疑的义务,学生在任何时候,也没有为教师处理私人事务的职责。至于孩子主动擦黑板、扫地、倒垃圾、帮助同学,处理班级的公共事务,应该点赞。但如果涉及老师的个人事务,就应该被禁止,否则,就属于公私不分,界限不清。哪怕是师生关系好,也必须严守这种距离。
再者,师与生,强与弱,根据职业责任与伦理要求,教师应该照顾学生,强者保护弱者。但撑伞事件中,职责完全颠倒,角色完全倒错。
4.没有独立人格,教育就不会存在。
孩子对人格独立、权利平等等概念,并没有认知,需要师长来一一启蒙,以及作出示范。但撑伞事件中,教师的这种示范,我不想说这是萌芽中的奴化教育,但距离独立与平等的观念培养,也差太远了。后来出来的澄清是:孩子是自愿的。但这一点,并没为老师洗清过错,反而使我对该老师的专业素质,再次产生怀疑。我曾设身处地地想,要是我的学生走过来(他们有些已经和我差不多高,甚至比我更高),说,老师,我帮你遮一下太阳吧。我一定会拒绝:这是我的事,怎么能要你来做?顺便来个小金句:我的白里透红,我自己来买单;你的欢呼雀跃,你自己去投入。权利意识的薄弱,反抗能力的缺乏,是孩子的现状。作为成人,特别是老师,不要利用他们对权威天然的服从,享受一些小便捷,而应具有清晰的职业认知,严守界限,拒绝好意,利用细枝末节,进行教育:不,你不需要为老师撑伞,不仅不需要,而且以后别的老师让你做类似的事情,都可以拒绝。因为你是你自己,不是老师的小服务。
5.教师具有实际权力。
在不平等的双方关系中,若一方具有实际权力,那么,被掌控的一方,无论是否出于自愿,给予其便利,赠送其礼物,提供其服务,都是应该禁止的。
而教师,在班级中,有着明显的实际权力。打分、安排座位、给予荣誉、推荐优秀学生、用赞扬提高孩子的威信、用批评贬低孩子的地位等,这些对孩子而言,都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哪些孩子会成为佼佼者,享受追捧和赞扬,哪些孩子会成为班级的废物,承受排挤和羞辱。因此,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是权威的象征,也是权力的化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厘清与孩子的界限,不要因为与某些孩子关系过近,导致注意力的偏差,和判断的不公允。
前不久,看到美国禁止师生恋的文章,当时觉得奇怪,双方自愿,你侬我侬,为什么要禁止?后来一看,发现极有道理,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权力不平等,如果允许师生恋,有权力(打分、推荐等)的老师可能会滥用权力,对没有权势的学生进行性胁迫,而作为弱势者的学生有时不得不屈从,“双方同意”的两性关系在权力不平等的人之间是很难存在的,因此禁止师生恋的本质是防止权力被滥用。
请注意,文中提到了即使双方自愿,也不行,因为在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权力的因子从始至终,都像空气中的尘埃一样存在。倘若真心相爱,教师辞职,双方在平等的关系中,自由恋爱。大学生(文中提到的大多数是大学生)比之于小学生,权力意识与反抗能力,已经明显变强,但与权力打交道时,仍然被法律细致入微地保护,提防教师的权力,对学生造成控制和伤害。
这场撑伞事件中,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对权利全然无意识,反抗之于他而言,更是无从谈起。比之于美国师生恋的受害者,撑伞孩子更加弱小,他在权力面前的无知,使得我们更应该重视。至少,不应该再鼓励孩子为老师撑伞、打饭、买药、洗衣服……枉顾界限,打破公私平衡,使学校变成容易让人联想为奴化教育基地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希望孩子真正懂得平等与独立,怕是有些难了。
只是有一点儿小疑问,老师,你不是说爱孩子吗?这么热的天,您在伞荫中轻摇檀扇,缓步徐行,而孩子大汗淋漓,你心疼吗?
如我们所预料,图片引发大讨论后,事态不受控制了,老师开始撒娇,用情感来和稀泥。说,我和他们平时关系很好的,是他们主动的,我也没想到……
爱字一出,万事皆休。一大片为老师洗白的言论相继诞生,理由是:1,学生是自愿的。2,教师与学生关系亲密,行为是可以无间的。3,学生只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与感恩。于是赢得了一大片转发。
舆论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在这种浪个不停的声音里,再次涌来熟悉的无奈感。想说明我以下的几个观点:
1.教师是职业,不是公益。
有一回,覃谈和我聊她的工作,大意是说自己很努力,却得不到学生的感恩。似有怨怼。
我说,教师只是一份职业,不必自我圣化成拯救灵魂的精神救世主,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是基本的职业要求。纳税人的钱已经将我们养得活蹦乱跳,再要求额外的报酬——物质上的进贡,精神上的感恩,就逾越了底线。
教师与医生、警察、公务员一样,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各有专业要求,各有责任担当。身在其位,必须遵守那一二三四五。一个公务员提供服务,并不表示他有良知和操守,只表示他没有不称职,不必因之感激涕零。同样,教师也是如此。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好好教书育人,不要生出幻觉,觉得自己是在吐丝和烧蜡。
强化师德,鼓吹感恩,是一种长期的道德绑架。因为,教师有报酬,有奖金,五险一金全不少,该你的全给了,如果还天天叨叨,希望学生来点儿情感上的报答,就未免过分了。
放在此案中,利用孩子的好感,享用他的付出,往大了说,是一种小规模的行贿受贿;往小了说,是一种对职业规范的无知——教师没有享用学生撑伞服务的职业基础,以及道德基础。
2.伦理化、亲情化用在教育上最具欺骗性和反教育性!
中国的教育中最常见的,是老师们动则以母子、父子、朋友等关系,替代师生关系。“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就像是我的儿女,我的朋友……”但这种关系的界定下,孩子们会在亲情幻觉中,变异为情感先行、理智置后的生物。
而所有亲情化、伦理化、感恩化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智。你常常会见到此类现象,老师泪眼花花地对学生说,“我那么爱你们,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哪怕有时候手段不对,需要这样不依不饶吗?”于是,尚不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情感的催眠下,忽略常识和底线。
李镇西在为被撑伞老师正名的文章里,将师生情感当成武器,反驳所有质疑者和批评者。我看了极其失望,关系好,就可以任意胡为,无视底线?真正的教育者,遵守规则,不逾矩,不利用,尊重学生,不断自我教育,引进智慧,启蒙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告诉他们,人如何成为独立而高贵的人。这才是教师。至于动则甩情感牌、感恩牌的老师,其学识与本事,都难免让人好奇:这些牌甩完,不知道老师还有多少存货?
3.师生不能打破界限平衡。
界限在教育中,必须存在。教师与学生,归根结底是一种职业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仅限于共同事务:教育。除此之外,均属过界。教师工作时间外,没有继续为学生授课答疑的义务,学生在任何时候,也没有为教师处理私人事务的职责。至于孩子主动擦黑板、扫地、倒垃圾、帮助同学,处理班级的公共事务,应该点赞。但如果涉及老师的个人事务,就应该被禁止,否则,就属于公私不分,界限不清。哪怕是师生关系好,也必须严守这种距离。
再者,师与生,强与弱,根据职业责任与伦理要求,教师应该照顾学生,强者保护弱者。但撑伞事件中,职责完全颠倒,角色完全倒错。
4.没有独立人格,教育就不会存在。
孩子对人格独立、权利平等等概念,并没有认知,需要师长来一一启蒙,以及作出示范。但撑伞事件中,教师的这种示范,我不想说这是萌芽中的奴化教育,但距离独立与平等的观念培养,也差太远了。后来出来的澄清是:孩子是自愿的。但这一点,并没为老师洗清过错,反而使我对该老师的专业素质,再次产生怀疑。我曾设身处地地想,要是我的学生走过来(他们有些已经和我差不多高,甚至比我更高),说,老师,我帮你遮一下太阳吧。我一定会拒绝:这是我的事,怎么能要你来做?顺便来个小金句:我的白里透红,我自己来买单;你的欢呼雀跃,你自己去投入。权利意识的薄弱,反抗能力的缺乏,是孩子的现状。作为成人,特别是老师,不要利用他们对权威天然的服从,享受一些小便捷,而应具有清晰的职业认知,严守界限,拒绝好意,利用细枝末节,进行教育:不,你不需要为老师撑伞,不仅不需要,而且以后别的老师让你做类似的事情,都可以拒绝。因为你是你自己,不是老师的小服务。
5.教师具有实际权力。
在不平等的双方关系中,若一方具有实际权力,那么,被掌控的一方,无论是否出于自愿,给予其便利,赠送其礼物,提供其服务,都是应该禁止的。
而教师,在班级中,有着明显的实际权力。打分、安排座位、给予荣誉、推荐优秀学生、用赞扬提高孩子的威信、用批评贬低孩子的地位等,这些对孩子而言,都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哪些孩子会成为佼佼者,享受追捧和赞扬,哪些孩子会成为班级的废物,承受排挤和羞辱。因此,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是权威的象征,也是权力的化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厘清与孩子的界限,不要因为与某些孩子关系过近,导致注意力的偏差,和判断的不公允。
前不久,看到美国禁止师生恋的文章,当时觉得奇怪,双方自愿,你侬我侬,为什么要禁止?后来一看,发现极有道理,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权力不平等,如果允许师生恋,有权力(打分、推荐等)的老师可能会滥用权力,对没有权势的学生进行性胁迫,而作为弱势者的学生有时不得不屈从,“双方同意”的两性关系在权力不平等的人之间是很难存在的,因此禁止师生恋的本质是防止权力被滥用。
请注意,文中提到了即使双方自愿,也不行,因为在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权力的因子从始至终,都像空气中的尘埃一样存在。倘若真心相爱,教师辞职,双方在平等的关系中,自由恋爱。大学生(文中提到的大多数是大学生)比之于小学生,权力意识与反抗能力,已经明显变强,但与权力打交道时,仍然被法律细致入微地保护,提防教师的权力,对学生造成控制和伤害。
这场撑伞事件中,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对权利全然无意识,反抗之于他而言,更是无从谈起。比之于美国师生恋的受害者,撑伞孩子更加弱小,他在权力面前的无知,使得我们更应该重视。至少,不应该再鼓励孩子为老师撑伞、打饭、买药、洗衣服……枉顾界限,打破公私平衡,使学校变成容易让人联想为奴化教育基地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希望孩子真正懂得平等与独立,怕是有些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