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穆勒五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推理的思维方法是小学生应初步了解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其中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提出了五种利用归纳推理研究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被称为“穆勒五法”.其中的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和共变法等四种方法,在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中被广泛运用.“穆勒五法”在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可能存在问题,教师教学时需避免.
其他文献
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碰碰植物”,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对其展开分析,提出了明确课程资源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工具、课程资源的整理与归类、筛选并建立资源库等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的流程,从提高课程资源意识、把握课程本质、重视动态课程资源等方面对教师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了参考建议.
在小学科学探究课的教学中引入实验闯关模式,通过层层闯关,将科学课中的探究实验有趣化、形象化.实验闯关模式辅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寻求闯关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学位
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对科学认知的元认知,可以让学生清晰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程序,对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反思单元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上成功的科学研究案例和反思自己的探究经历,使其更加清晰地认知科学探究方法,更好地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以“主题式”课例研究为依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是一种易操作、有效性强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能引起共同关注的、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我们便可以将其列为课例研究的主题.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例,通过课例研究,启发教师深入思考,汇聚集体的智慧,确立“主题式”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及其适用范围.
朱载堉在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两大领域都做出了划时代成就,取得了当时多项世界第一的学术成果.朱载堉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出十二等程律的人.朱载堉的十二等程律解决了两千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中西乐律学的转调和变调问题,在音乐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朱载堉科学艺术成果首次进入北京市文、理科数学试卷.朱载堉还造出了一套音高标准器和一套标准律管.朱载堉爱科学不爱王位,终生投身科学和艺术的精神值得学习和继承.
在以往的代际研究中,年龄是构成“代”划分的主要标准,数字时代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代”研究概念亟需改写。具体到饭圈,在经历了“文本消费”到“文本生产”再到“数据实践”的迭代更新,文本消费的重要性正在让位于数据实践,且饭圈的数据化与饭圈的媒介化和商品化直接相关。“数据信仰”绕过年龄成为分析饭圈代际的一级指标,语言维度、行为特征、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则成为分析饭圈代际差异的四个二级指标。数据信仰的特质包括
国家大力提倡科学素养的教育,而对于科学本质属性的理解,尤其是对于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一根本特征的认识,就十分重要.科学有四大本质属性,可重复验证性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比萨斜塔上的铁球自由下落实验、发现哈雷彗星等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重复验证的历史.加强科学的可重复验证性的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不仅可行而且重要.
面向小学生开设的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科技与创新人才上起基础性作用,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其实施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为借鉴新加坡的科学教育的优秀经验,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在了解以上两国相应文本的基础上,从结构与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思考我国与新加坡的小学科学课程侧重点及特色,结合我国国情,从课程理念与课程框架、课程目标与内容、评价建议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建议.
科学课堂的连环计要关注课堂探究情境的整体性原则和科学思维的严谨性原则.在观察月相、认识校园生态系统、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探究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等活动中阐述了连环计的内涵,即科学课堂上的连环计指教学活动的相互衔接、彼此顺应,其内在的价值是儿童学习过程的承接性和思维的序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