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的十七大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是在给教育工作者压重担,同时也是对教育工作者工作成绩的鼓励与肯定。
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带领教师完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教育任务呢?面对千头万绪的学校管理,我认为,学校校长要在弄明白学校管理真谛的基础上,通过人性化管理手段的实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
一、抓准主题,营造宽严有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格局
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对人力管理的合理组合,还是对财力、物力的有效利用,最终的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也就是说,校长管理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得人心者,无往而不胜。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管理水平的体现不在于几个规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抑或上级硬性任务的完成。必要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都是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但过粗或过细都会压抑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这种强制性的行为约束和导向,治标不可少,但要达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高度和谐、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还必须治心为上。
为此,校长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改革水平和对事情的决断能力的同时,要以“人性化”理念管理学校。主要贯彻两个原则:一是“以德为本”。教师的言行、德行是其思想情绪的外在表现,其教学的积极性最终是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所决定的,因此,校长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德,使之成为治校之本。二是“依法办学”。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校长和教师都要依法依规行事,大到宪法、教育法、劳动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小到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都要严格遵守,直到养成遵纪守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学校管理要体现人性化
教师是一个有别于其他从业人员的特殊群体,精神需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针对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点,充分运用人性管理的思想进行管理,从而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首先要尊重和理解教职工。人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主体,只有尊重人,才会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只有管好人,才能办好事。因此,对学校的教职工不论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龄老幼、性格各异,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一视同仁。对教职工在工作上评价,要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切忌“一锤定音”,更不能厚此薄彼。在晋级、晋职、评优等方面要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肯定每一个成绩和特点,注重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同时,要转化教师角色,注重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教职工产生一种归宿感。学校可以通过教代会、工会等形式,让教师派代表参加学校目标的制定,策划各种活动,对领导进行监督,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奖金、福利分配问题的决策。群体参与,既可以集思广益,又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形成相互推动的力量。此外,还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当工作能力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条件,使教师的性格、能力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完善时,就有利于教师坚定自己的信心,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体现人性化
当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未来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即能够设法使本组织中各级人员全心投入学习的组织。作为承担传播人类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任务的教师,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吸取广博的知识,以便在教育战线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不断体现自身价值。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培养和使用他们,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提高。
由上可见,人性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成了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而言,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情感、目标、荣誉、信任等方面。它可以使人有更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地努力;它能激发教师的潜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约束具体表现在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放纵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但一味的约束使人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人的潜能的激发。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
当然,古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教师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短处。在实际的管理实施中,人性化管理手段是多方面的。人性化是學校管理的“灵魂”,管理者要通过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使被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变“有为”管理为“无为”管理,最终实现管理者的目的和理想。
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带领教师完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教育任务呢?面对千头万绪的学校管理,我认为,学校校长要在弄明白学校管理真谛的基础上,通过人性化管理手段的实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
一、抓准主题,营造宽严有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格局
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对人力管理的合理组合,还是对财力、物力的有效利用,最终的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也就是说,校长管理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得人心者,无往而不胜。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管理水平的体现不在于几个规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抑或上级硬性任务的完成。必要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都是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但过粗或过细都会压抑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这种强制性的行为约束和导向,治标不可少,但要达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高度和谐、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还必须治心为上。
为此,校长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改革水平和对事情的决断能力的同时,要以“人性化”理念管理学校。主要贯彻两个原则:一是“以德为本”。教师的言行、德行是其思想情绪的外在表现,其教学的积极性最终是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所决定的,因此,校长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德,使之成为治校之本。二是“依法办学”。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校长和教师都要依法依规行事,大到宪法、教育法、劳动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小到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都要严格遵守,直到养成遵纪守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学校管理要体现人性化
教师是一个有别于其他从业人员的特殊群体,精神需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针对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点,充分运用人性管理的思想进行管理,从而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首先要尊重和理解教职工。人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主体,只有尊重人,才会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只有管好人,才能办好事。因此,对学校的教职工不论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龄老幼、性格各异,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一视同仁。对教职工在工作上评价,要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切忌“一锤定音”,更不能厚此薄彼。在晋级、晋职、评优等方面要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肯定每一个成绩和特点,注重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同时,要转化教师角色,注重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教职工产生一种归宿感。学校可以通过教代会、工会等形式,让教师派代表参加学校目标的制定,策划各种活动,对领导进行监督,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奖金、福利分配问题的决策。群体参与,既可以集思广益,又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形成相互推动的力量。此外,还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当工作能力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条件,使教师的性格、能力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完善时,就有利于教师坚定自己的信心,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体现人性化
当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未来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即能够设法使本组织中各级人员全心投入学习的组织。作为承担传播人类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任务的教师,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吸取广博的知识,以便在教育战线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不断体现自身价值。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培养和使用他们,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提高。
由上可见,人性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成了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而言,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情感、目标、荣誉、信任等方面。它可以使人有更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地努力;它能激发教师的潜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约束具体表现在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放纵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但一味的约束使人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人的潜能的激发。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
当然,古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教师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短处。在实际的管理实施中,人性化管理手段是多方面的。人性化是學校管理的“灵魂”,管理者要通过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使被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变“有为”管理为“无为”管理,最终实现管理者的目的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