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行排水沟道规划布置,首先要收集排水地区的地形、土壤、水文气象、水文地质、作物、灾情、现有排水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各种基本资料在充分研究分析各项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排水地区的特点,确定排水地区的主要排水任务和排水标准,拟定规划布置遵循的主要原则,在地区农业发展规划和水利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排水系统的规划布置。
关键词:骨干排水系统;类型;规划布置原则;排水沟道布置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排水系统常与灌溉系统统一规划,结合布置,互相配合,同时并存。排水系统一般由田间排水网、骨干排水系统和排水容泄区等几部分组成,有些地区还包括排水闸站、用于滞蓄的湖泊、河网以及截流沟、截渗沟等。骨干排水系统一般由干、支、斗、农等各级固定沟道及其上的各种建筑物组成,其作用是汇集田间排水网排出的水量,并逐级输送至排水容泄区。
1 规划布置原则
排水沟道分布广、数量多、影响大。所以在规划布置时,应力求做到经济合理、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安全可靠、综合利用、效益显著。
规划布置的主要原则有:
1.1 分片排水
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将排水区划分为高排区和低排区,自排区和抽排区,做到低水排,高水高排,力争自排,减少抽排,一定要防止高水低流,尽可能地减少抽排面积。
1.2 洪涝分治
在有江河或山区洪水、坡地径流和地下水入侵与威胁的地区,应修堤筑闸、布置截流沟、撇洪沟、截渗沟等,将排水区外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拦截和导入排水沟或直接排至容泄区,实行内外水分开,等高截流,洪涝分治,尽量减轻排水区的排水负担。
1.3 滞蓄结合
要充分利用排水区的湖泊、洼地、河网等滞蓄部分涝水,以减少排水流量,也可用来补充灌溉水源。
1.4 灌排分开
为了更好地发挥灌排系统的灌排作用,一般情况下,骨干排沟道和相应的灌溉渠道应分开布置,各成系统,以免相互干扰,造成排水和灌水困难,也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加速土壤脱盐和防止灌溉水质恶化。
1.5 低处布置
各级排水沟道应尽量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最低处,以便控制较大的排水面积和获得最好的控制条件,尽可能地实现自流排水。
1.6 降低造价
骨干排水沟道要尽量利用天然河沟和现有排水设施,尽量避免和障碍物交叉,以减少交叉建筑物,降低工程造价。对不符合排水要求的河段应进行必要的改造,如裁弯取直、拓宽浚深、加固堤防等,以提高其排水能力。
1.7 统筹规划
排水系统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灌溉渠系规划、道路规划以及林带规划等结合进行,全面考虑,统筹规划,统一布置,相互协调,彼此兼顾,以达到少占耕地,减少交叉,便于管理和节省投资的目的。
1.8 地质良好
骨干沟道应布置在土质良好的地带,尽量避开流沙、淤泥等地质条件不良的带。干沟出口应选在容泄区水位较低、河床稳定的地段。
1.9 综合利用
骨干排水沟道要充分考虑和尽量满足引水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的要求。
2 排水系统的类型
排水系统按照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及所担负的任务不,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2.1 一般排水系统
在地面坡度较大的坡地平原灌区,如果灌溉水源丰富,水位控制条件较好,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需要,而且排水出路通畅,排水系统的主要任务只是排除当地暴雨径流和控制地下水位,可采用灌排分开的两套系统。
2.2 综合利用排水系统
在地势平坦的缓坡地区和低洼平原地区,常因灌溉水源不足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而汛期雨量又较充沛,这就要求排水系统不仅能排涝,而且还能蓄水、引水,以补充灌溉水源之不足;同时还常利用排水河沟滞蓄降雨径流,以减少排涝流量和排水站装机容量;平时还要维持一定的水深,用以通航和养殖,以改善交通条件和发展渔业生产。这类地区常以天然河道作为排水骨干工程,构成排水系统的骨架。它们又和大江、大河或湖泊相通,既可作为排水的容泄区,又可作为灌溉的主要水源,还可作为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在此基础上,再按排水地区的地形条件分片布置干、支沟,片内自成网状排水系统,各自设闸控制,独立排水入河,构成河网化排水系统。排水沟道要具有足够的滞蓄容积,具有满足控制地下水位和通航、养殖要求的沟深,采用较小的比降,甚至平底沟通,最大限度的满足综合利用的要求。
3 排水沟道布置
排水沟道的布置受地形、水文、土质、容泄区以及行政区划和现有工程现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先根据地形的容泄区等条件首先布置好干沟,然后再逐级进行其他各级沟道的布置。地形是布置排水沟道的主要依据。因此,常按地形条件将灌排区域分为山丘区、平原区和圩垸区3种基本类型。各类地区在规划布置排水沟道时,各有不同的特点。像在东北的主要是平原区,地形平缓,河沟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常有涝渍和盐碱威胁,排水出路有时不畅。这类地区,控制地下水位是突出问题,选择有利的排水出口是规划布置的重点,干、支沟尽量利用原有河沟,需要布置新沟道时,由于地形平坦,常有较多的布置方案,应经过比较从中选择最优布置方案。
排水地区应根据地形、天然河网分布、容泄区水位和排水面积大小等条件,经过分析比较,进行分区分片。可以把整个排水区规划成一个独立的排水系统,只设一条干沟和一个出水口,集中排入容泄区;也可把整个排水规划成几个排水片,各片分别建立各自的排水系统单独排入容泄区。
斗、农沟的布置,应密切结合地形、灌溉、机耕、行政区划和田间交通等方面的要求,统筹考虑,紧密结合,全面规划。地形坡向均匀一致时,可采用灌排相邻的布置形式;地形平坦或有微地形起伏时,可采用灌排相间的布置形式。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区,农沟的间距必须满足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
作者简介:杜秋平(1977-),女,汉族,吉林省镇赉县人,大专学历,吉林省镇赉县水利局机械施工队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利工程施工。
关键词:骨干排水系统;类型;规划布置原则;排水沟道布置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排水系统常与灌溉系统统一规划,结合布置,互相配合,同时并存。排水系统一般由田间排水网、骨干排水系统和排水容泄区等几部分组成,有些地区还包括排水闸站、用于滞蓄的湖泊、河网以及截流沟、截渗沟等。骨干排水系统一般由干、支、斗、农等各级固定沟道及其上的各种建筑物组成,其作用是汇集田间排水网排出的水量,并逐级输送至排水容泄区。
1 规划布置原则
排水沟道分布广、数量多、影响大。所以在规划布置时,应力求做到经济合理、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安全可靠、综合利用、效益显著。
规划布置的主要原则有:
1.1 分片排水
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将排水区划分为高排区和低排区,自排区和抽排区,做到低水排,高水高排,力争自排,减少抽排,一定要防止高水低流,尽可能地减少抽排面积。
1.2 洪涝分治
在有江河或山区洪水、坡地径流和地下水入侵与威胁的地区,应修堤筑闸、布置截流沟、撇洪沟、截渗沟等,将排水区外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拦截和导入排水沟或直接排至容泄区,实行内外水分开,等高截流,洪涝分治,尽量减轻排水区的排水负担。
1.3 滞蓄结合
要充分利用排水区的湖泊、洼地、河网等滞蓄部分涝水,以减少排水流量,也可用来补充灌溉水源。
1.4 灌排分开
为了更好地发挥灌排系统的灌排作用,一般情况下,骨干排沟道和相应的灌溉渠道应分开布置,各成系统,以免相互干扰,造成排水和灌水困难,也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加速土壤脱盐和防止灌溉水质恶化。
1.5 低处布置
各级排水沟道应尽量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最低处,以便控制较大的排水面积和获得最好的控制条件,尽可能地实现自流排水。
1.6 降低造价
骨干排水沟道要尽量利用天然河沟和现有排水设施,尽量避免和障碍物交叉,以减少交叉建筑物,降低工程造价。对不符合排水要求的河段应进行必要的改造,如裁弯取直、拓宽浚深、加固堤防等,以提高其排水能力。
1.7 统筹规划
排水系统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灌溉渠系规划、道路规划以及林带规划等结合进行,全面考虑,统筹规划,统一布置,相互协调,彼此兼顾,以达到少占耕地,减少交叉,便于管理和节省投资的目的。
1.8 地质良好
骨干沟道应布置在土质良好的地带,尽量避开流沙、淤泥等地质条件不良的带。干沟出口应选在容泄区水位较低、河床稳定的地段。
1.9 综合利用
骨干排水沟道要充分考虑和尽量满足引水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的要求。
2 排水系统的类型
排水系统按照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及所担负的任务不,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2.1 一般排水系统
在地面坡度较大的坡地平原灌区,如果灌溉水源丰富,水位控制条件较好,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需要,而且排水出路通畅,排水系统的主要任务只是排除当地暴雨径流和控制地下水位,可采用灌排分开的两套系统。
2.2 综合利用排水系统
在地势平坦的缓坡地区和低洼平原地区,常因灌溉水源不足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而汛期雨量又较充沛,这就要求排水系统不仅能排涝,而且还能蓄水、引水,以补充灌溉水源之不足;同时还常利用排水河沟滞蓄降雨径流,以减少排涝流量和排水站装机容量;平时还要维持一定的水深,用以通航和养殖,以改善交通条件和发展渔业生产。这类地区常以天然河道作为排水骨干工程,构成排水系统的骨架。它们又和大江、大河或湖泊相通,既可作为排水的容泄区,又可作为灌溉的主要水源,还可作为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在此基础上,再按排水地区的地形条件分片布置干、支沟,片内自成网状排水系统,各自设闸控制,独立排水入河,构成河网化排水系统。排水沟道要具有足够的滞蓄容积,具有满足控制地下水位和通航、养殖要求的沟深,采用较小的比降,甚至平底沟通,最大限度的满足综合利用的要求。
3 排水沟道布置
排水沟道的布置受地形、水文、土质、容泄区以及行政区划和现有工程现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先根据地形的容泄区等条件首先布置好干沟,然后再逐级进行其他各级沟道的布置。地形是布置排水沟道的主要依据。因此,常按地形条件将灌排区域分为山丘区、平原区和圩垸区3种基本类型。各类地区在规划布置排水沟道时,各有不同的特点。像在东北的主要是平原区,地形平缓,河沟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常有涝渍和盐碱威胁,排水出路有时不畅。这类地区,控制地下水位是突出问题,选择有利的排水出口是规划布置的重点,干、支沟尽量利用原有河沟,需要布置新沟道时,由于地形平坦,常有较多的布置方案,应经过比较从中选择最优布置方案。
排水地区应根据地形、天然河网分布、容泄区水位和排水面积大小等条件,经过分析比较,进行分区分片。可以把整个排水区规划成一个独立的排水系统,只设一条干沟和一个出水口,集中排入容泄区;也可把整个排水规划成几个排水片,各片分别建立各自的排水系统单独排入容泄区。
斗、农沟的布置,应密切结合地形、灌溉、机耕、行政区划和田间交通等方面的要求,统筹考虑,紧密结合,全面规划。地形坡向均匀一致时,可采用灌排相邻的布置形式;地形平坦或有微地形起伏时,可采用灌排相间的布置形式。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区,农沟的间距必须满足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
作者简介:杜秋平(1977-),女,汉族,吉林省镇赉县人,大专学历,吉林省镇赉县水利局机械施工队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利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