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装个小九九

来源 :故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在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叫文花的女人。她的丈夫生病卧床,借了不少外债,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都指望着她。
  眼看冬天就要到了,这天,文花找到队长想借钱。原来,当初为抢救生病的丈夫,文花东挪西借了整整300块,好多乡亲把准备买棉衣的钱都借给她了。她不想让好心人穿不上棉衣,就想借钱把欠乡亲们的钱还了。
  队长听完,说:“你别光考虑还账,还是考虑考虑你们一家人往后咋过活吧!你若再不上工挣工分,你拿啥买药,用啥给孩子买衣服?”文花抹了把眼泪,说:“俩大点的儿子倒是自己能照顾自己了,可三儿才三岁,离不开人!你说俺能咋办?”队长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我有个办法,用三儿作抵押,我帮你借钱把欠账还上。不然,我怕平白无故帮你借这么多钱,我媳妇不答应。”
  文花心想:这显然是怕俺还不上钱,就用儿子抵账呀!她有点生气,可再一想:自己总脱不开身去上工,也不是个事儿,毕竟一家人的生活都指望自己呢!思来想去,最后她还是同意了。
  队长说服了文花,却遭到了自家媳妇的反对:“你的头是不是被驴踢了?等以后文花还钱把儿子接走,我不是鸡孵鸭子——白忙活一场!”队长说:“你以为我傻呀?300块!这么一大笔钱,就凭她一个人,能让一家人吃上饭就不错了,指望什么还钱?钱还不上,三儿不就是我们的儿子啦?”
  原来,队长两口子生了五个女儿,媳妇一直盼着能生个儿子,可听医生说她不能再生育了,便想抱养一个,但她不干没把握蚀本的事儿:“你去问问文花,如果她要接回儿子,每年就付给咱300块的孩子抚养费,她同意的话,你就把三儿直接抱回来。”
  其实,队长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变着法子帮文花一把。他怕平白无故地帮文花借钱,还让媳妇帮着带孩子,媳妇不但不同意,还会产生误会。
  几天后,队长揣着借来的300块钱,把媳妇的话转述给文花,说:“我知道,她这是想让你还不起钱,逼你把儿子给我们。我也想了一个办法来应对,但需要你的配合。”
  文花问是什么办法。队长指指靠墙放着的一个老木柜,说:“我知道,这木柜是土改时你公婆分得的,后来传给了你们。前天我去市里办事,见有人卖一个旧八仙桌,竟然开价200块。我寻思,过几天赶集,你用板车拉着木柜到集市上标价300块卖一回。若是遇上了买家,就再往上加点,也能帮你渡过眼前的关口;若卖不出去,就每年拉去卖一回,每年价格都往上加300块……这样,不管你家三儿在我家生活多少年,最后你都可以用这个大木柜把他换回来。”
  文花难以置信:“你这样做,不是让俺帮你骗你媳妇吗?你图啥呀?”队长说:“我图我的社员都不挨饿受冻!”说完,他掏出纸笔,趴在大木柜上,写起字据来:“今有第六生产队社员文花,向队长借款300元。文花愿意把小儿子三儿抵押到队长家,日后若要接回三儿,须向队长夫妇支付每年300元的孩子抚养费。如果没有现金,可用价值相等的实物相抵。”
  文花看完,狐疑地问队长:“你这不会是变着法子骗俺吧?咱可说好了,不管到什么时候,俺都不卖儿子!”队长说:“我若想骗你,会写‘用价值相等的实物相抵’吗?还会教你每年拉着木柜到市场上明码标价卖一回?”文花想想也是,便在字据上签上名字按了手印。
  队长抱着三儿回家后,掏出字据给媳妇看。媳妇看完,眉开眼笑地夸队长:“要不说你能当队长,这事办得漂亮!照字据上写的,不管文花日后接不接走三儿,咱都不亏!”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文花在丈夫病故后,领着已经长大的老大和老二也终于攒下了一笔钱,就寻思着把三儿换回来。文花交代两个儿子拉上大木柜,哥俩不解地问:“咱家不是有钱了吗?为啥还要用木柜去换三弟?”文花说:“俺就是想看看,当年队长说是帮俺,他心里到底有没有别的小九九!”
  队长媳妇见文花要用个老木柜换走她养了整整十几年的三儿,说啥也不同意。队长拿出字据,说:“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呢,人家接儿子,可以用价值相等的实物抵账的,咱不能不讲信用。”
  媳妇说:“这木柜拉到集市上卖多少回了都没卖出去,凭什么说它值多少钱就是多少钱?”队长说:“这你就不懂了,人家既然敢喊这个价,肯定就值这些钱!没卖出去,只能说明没遇到识货的,并不能说明木柜不值钱。说不定咱还捡了个大便宜呢!赶紧留下木柜,让人家把三儿领走。”
  丈夫不站在她这边说话,又有白纸黑字的字据摆在面前,队长媳妇只得把宝往三儿身上押。她以为自己对三儿视若己出,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谁知这小子连感激的话都没多说几句,就跑到亲娘、哥哥身旁去了。
  文花回家后,老大老二都劝她还是给队长夫妇送些钱吧。文花说:“俺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不知道?俺早想好了,若是过段时间队长两口子不来找后账,别说给钱,把三儿给他们当儿子,俺都没意见!”



  再说三儿被接走后,媳妇把满腹怒火和怨气都撒在队长身上,还把他的被褥扔进了木柜里,说:“没见过你这样吃里扒外的男人,不和自己媳妇一条心,却跟别人一个鼻孔出气儿!你不是说这木柜是宝贝吗?那你以后就睡里面吧!”队长自知理亏,为了让媳妇消气,晚上便睡在了木柜里。
  几天后,村里来了两个来考察的专家,听说队长家有个古木柜,顺便过来想见识一下。二人看了后,說木柜只是表面贴着花曲柳的刨花,其实板材却是刺柏松的;而且所用板材没有一块是拼接的,也就是说这些板材来源于直径一米以上的刺柏松,这么粗大的刺柏松,如今在整个长白山地区都找不出一棵。专家提出,要花一万块钱买回去收藏,却被队长一口拒绝了。
  专家走后,媳妇眉开眼笑地一边从木柜里往外拿队长的被褥,一边说队长:“原来你早就知道这木柜是个宝呀!告诉我,你是咋知道的?”队长说:“我知道个啥!我就知道,睡在里面不冷不热,特别舒服!”
  媳妇嘴一撇:“专家都出一万块了,你咋还不卖呢?你不想当万元户呀!”队长说:“这柜子不值钱也就算了,既然这么值钱,我们就该把它送回去。”
  媳妇的脸立马冷下来,说:“难不成你还想把木柜还给文花?你要敢这么做,我就不跟你过了!”队长说:“你跟不跟我过,我都要把木柜送回去,而且还要挂上大红花送去!”媳妇气疯了,找来一把大斧子就要劈木柜。队长不敢再开玩笑了,说出了一个秘密——
  原来,三儿和队长夫妇的小女儿同岁,俩人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便悄悄好上了。三儿和队长商议,说他想回原来的家,免得让别人误会,说他和亲妹妹结婚了。队长很赞同,还让三儿保密,他想给媳妇一个惊喜。其实,队长是想把木柜当聘礼给文花。
  媳妇想了一会儿,忽然回过味来,说:“不对吧,我们是嫁女儿,为什么还要给男方送聘礼?这样我们岂不是亏大了!”队长“呵呵”笑着说:“怨我没跟你说清楚,要不咋说要给你个惊喜呢!三儿说他回去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说服文花,让他来咱家做上门女婿,永远给咱当儿子!你说,别人家结婚娶的是媳妇儿,咱家却娶了个儿子,这聘礼不重,能对得住亲家吗?”
  队长媳妇听后,竟激动地放声哭了起来……
  (发稿编辑:田?芳)
  (题图、插图:陆小弟)
其他文献
闲时省检赋学史,发现“三刘”贡献特大,分别是南朝的刘勰、晚清的刘熙载及清末的刘师培,他们不仅所处地域相近,而且理论思想亦多相通。就地域言,“三刘”中刘勰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熙载为江苏兴化人,刘师培为江苏仪征人,几乎处在一个并不大的区域圈内。就赋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堪称历史上第一篇系统评述赋体的理论文章,后“二刘”与其理论观的切近,也首在对“文心”的认同与追踪。如刘熙载《艺概·赋概》
期刊
一、里社婆婆五六年,戍瓜催促上舲船  诗友东方鹤问:南宋程公许《惜别》诗五首其一:“里社婆婆五六年,戍瓜催促上舲船。官情得似交情好,去意其如别意牵。”这首诗里,“戍瓜”不好理解,整首诗也不好理解。“里社婆婆”是一种比方吧?有人把这首诗当成赞美婆婆或献给婆婆的诗,是不是大错特错啦?  钟振振答:东方鹤诗友好!您提的问题很有趣,兹分别讨论如下:  (1)“戍瓜”,是《左传》里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国的
期刊
《钦定词谱》是康熙年间一部御定的词谱,一共收录826个词调,调下分体,总计2306体。它不仅是收录词调最全的一部词谱,亦集前代词谱之大成,订正了前人著作包括万树《词律》的若干错误,《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每调各注其源流,每字各图其平仄,每句各注其韵叶,分刌节度,穷极窈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虽然未免有因“御定”而溢美之嫌,但此书于词家之功,大略如《清文献通考》所云,“是编之集,不独俾承学之士摅情缀采
期刊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职权在于诗意地追问,而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唯有在故乡才能亲近本原。还乡就是返回与本原的亲近。而那些被迫舍弃与本原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悔恨(《人,诗意地栖居》)。故乡是心灵的寄托,是灵魂的安放之处。人类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紧贴着大地,回首所来之处。尤其是当诗人身处困境时,他们更要还乡,亲近本原,安放自身的灵魂。所谓“人穷则反本”,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以此
期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版)自修订之后,更加精密爽目,成为各大高校首选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其优点自不待言。笔者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作为本专业的爱好者和从事者,所以还是不揣冒昧地以第五编第四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为例,提出几条浅薄的思考,其中既有文献方面的核对,也有理论方面的探索。希望能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进一步修订贡献绵薄之
期刊
《敦煌廿咏》是吟咏敦煌的组诗,在丝路沿线的唐诗中具有代表性。它以组诗的形式,选取敦煌二十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或事物,描绘了敦煌地理的特殊風貌,展示了敦煌历代的优美华章。有关《敦煌廿咏》的整理,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有详细校订,堪称定本,本文即据徐本引用。相关研究,李鼎文《读佚名〈敦煌廿咏〉》(《西北师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和马德《〈敦煌廿咏〉写作年代初探》(《敦煌研究》1983年第1期),值
期刊
田芳  前段时间,因为公司搬迁,我面临更为复杂的通勤状况。这天,和闺密碰头,巧的是,她的单位也搬迁了,通勤时间比我还长,但是她一点儿也不焦虑,我很好奇。  她解释道:“首先,焦虑没什么用。其次,预设有主观性,与事实不一定相符。”然后她问我:“你的通勤线路还有其他选择吗?”我查了一下,果然还有。  闺密说:“既然还有选择,就不算最糟糕。可以自己先试着走几趟,然后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线路啊!”接着,她给
期刊
民间是现代的认识,相对官方而言。如果说民间就是非官方,显然范围太广,没有办法论述。我想稍微偷换一下范围。韩愈《原道》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四指士、农、工、商,六则在四以外再加上僧、道。僧、道流品很杂,且各有各的艺文谋划,可以不加考虑。士则出而从仕即为官,退而归隐就是隐士,身处官与非官之间,其身份为社会之精英,文化之掌控与创造者,则毫无疑问。另外的三类人,谋生方式不同,但从业的主要目标
期刊
镇上有一家“笑一笑面馆”,最出名的是长寿面,从头到尾只有一根,却装了满满一大碗,清香细软,回味无穷,是老年人的最爱。这天,面馆刚开门,就进来了三个神气的大妈,她们不约而同地选了同一张桌子,又点了同样的长寿面。服务员面带微笑,语气却有些犹豫:“我们店在做活动,每天为第一个进店的老人免单,可你们仨是一同进来的,这……”  听说能免单,三个大妈都来了精神,一个大妈抢先说道:“这事儿我最有发言权!我是黄旗
期刊
这天,乾隆与刘墉、和三人一起观赏番邦进贡的人参。刘墉说:“皇上,这是地里的人参,比水里的差多了。”  和听了,嘲笑道:“刘大人,你开什么玩笑呢,人参能长在水里吗?”  刘墉说:“和大人,这你就不知道了!水里的参才厉害呢,有它的地方,十里之内寸草不生。”  乾隆很好奇,问道:“刘爱卿,这种参叫什么名字啊?”刘墉答道:“河参。”  (凹凸曼)三心二意  强子问朋友:“你老大不小了,怎么还不结婚呀?”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