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文学巨匠为我们带来了永久的力量和源源不断的人文宝藏,值得一读再读。
【节选导读】
这篇名为《琐记》的散文,虽曰“琐”,其实文章脉络清晰,记录了鲁迅离开家乡,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然后进入矿务铁路学堂学习,直至毕业准备赴日留学,这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琐事”,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是他人生道路的重要经历。在这个阶段里,他的个性从幼稚到成熟,眼界从闭塞到开放,知识面从狭窄到宽阔。尤其是他对“进化论”思想的选择性吸收,给他的人生带来很长时间的影响。
三、琐记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来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赏析:在天真幼稚的孩子面前,衍太太是一个好人,她不会像其他大人那样在父母面前告状,因此获得了孩子们的信任。)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赏析:不会向父母告状,受伤了会帮忙敷药,衍太太表面上好像十分关心鲁迅和其他孩子,但是她的“关心”其实是害人的。对自己的孩子“狠”,对别家的孩子“好”,其实是在怂恿别的孩子学坏,而她幸灾乐祸。鼓动别人孩子去吃冰,看着别人孩子打旋摔跤,其实她高兴看别人家孩子受罪。)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赏析:衍太太的形象,是封建礼教的化身,她满嘴“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吃人”的。她唆使少年鲁迅去偷取母亲的财物,后来又恶意造谣中伤,诬赖鲁迅偷取母亲的首饰去变卖。这种无中生有败坏名声的事情,对于这个孤儿寡母的家庭,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好在少年鲁迅明辨是非,能够坚守底线没有偷取财物,但是面对这种流言蜚语他也是无可奈何啊。)
好。那么,走罷!
但是,哪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这名文便即传遍了全城,人人当作有趣的话柄。我只记得那“起讲”的开头是: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今也不然:鴂(jué)舌之音,闻其声,皆雅言也……
(赏析:鲁迅对这篇八股文的回忆,使封建守旧派的嘴脸跃然纸上。对于西方发达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军事等,他们不敢正视,只是一味地盲目排外。)
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
然而学费贵。
(赏析:鲁迅外出求学的做法,一方面是为逃离令人生厌的环境,一方面也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对于学校的选择,他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中西学堂”虽然离家近,但是教学模式陈旧,只用一点外文装点门面,还是以旧学为主。“求是书院”功课别致,然而昂贵的学费只能让鲁迅望而却步。南京无需学费的“雷电学堂”成为了最佳选择。)
无需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cat ?”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赏析:“雷电学堂”即是当年的江南水师学堂。“水师”是当时洋务运动的产物——北洋水师。洋务派主张引进国外的先进武器装备、科学技术,代表的应该是当时最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然而在这里所学的也只有简单的英文和古籍,《颍考叔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等文章所探讨的内容也远离当时社会的现状。显然,传统儒家文化依然是该学校教育的核心。)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可爱的是桅杆。但并非如“东邻”的“支那通”所说,因为它“挺然翘然”,又是什么的象征。乃是因为它高,乌鸦喜鹊,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盘上。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一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么远,我现在可委实有点记不清楚了。而且不危险,下面张着网,即使跌下来,也不过如一条小鱼落在网子里;况且自从张网以后,听说也还没有人曾经跌下来。
(赏析:“可爱的桅杆”实际上是可笑的。通过鲁迅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洋务派所办学校的不满。在回忆校名时就进行了尖锐的讽刺,“雷电学堂”听起来就像是《封神榜》上一类的名目,实在难和科学技术联系起来;一则简单的英文课文“这是一只猫”,居然需要花整整四天的课程;而作为培养水师的专业学校,却只有用来“上天”桅杆,没有实际操作的课程。对于崇洋媚外专横跋扈的,撑开手肘的“螃蟹”市侩嘴臉,鲁迅更是给与了有力的嘲弄。)
原先还有一个池,给学生学游泳的,这里面却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当我进去时,早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还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庙旁是一座焚化字纸的砖炉,炉口上方横写着四个大字道:“敬惜字纸”。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压着。办学的人大概是好心肠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回资罗,普弥耶吽,唵吽!唵!耶!吽!!!”
我的前辈同学被关圣帝君镇压了一整年,就只在这时候得到一点好处,虽然我并不深知是怎样的好处。所以当这些时,我每每想:做学生总得自已小心些。
(赏析:森严的等级、乌烟瘴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像是“被关圣帝君镇压”了一般。在这里既不能接受新式教育,又不能学到水师的技术,而鲁迅追求的是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他是带着强烈求知欲来求学的,这为后文鲁迅考取矿路学堂做了解释。)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近来是单是走开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会说你骂人骂到聘书,或者是发“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不过那时还不打紧,学生所得的津贴,第一年不过二两银子,最初三个月的试习期内是零用五百文。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文凭又不在手头,更无从查考。试验并不难,录取的。
这回不是It is a cat了,是Der Mann,Die Weib,Das Kind。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是先前没有做过的。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赏析:“矿路学堂”的学习给鲁迅带来了新的体验。除了古书之外,德语、格致、金石学等等课程在当时来说都是比较新鲜的,这让鲁迅有了新的希望。)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赏析:“新党”的总办让看新书的风气在学校流行起来。鲁迅不但接触到了华盛顿、苏格拉底、柏拉图、斯多葛,还读到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还有《时务报》《译学汇编》等,新知识在他看来是这么的可爱,他如饥似渴地兴奋地汲取着这一切。)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赏析:鲁迅去南京读书的时间是1898年,这时正处于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盛行,鲁迅也受到维新思想影响。当他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来自异域的书籍时,遭到了老一辈的教诲,被罚抄写参康有为变法的奏章。显然这位长辈是反对维新变法的封建遗老,而鲁迅没有遵从他的意思,不记得自己抄了奏章。可见鲁迅对封建守旧的否定,对维新变法的支持。) 仍然自已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但我们也曾经有过一个很不平安的时期。那是第二年,听说学校就要裁撤了。这也无怪,这学堂的设立,原是因为两江总督(大约是刘坤一罢)听到青龙山的煤矿出息好,所以开手的。待到开学时,煤矿那面却已将原先的技师辞退,换了一个不甚了然的人了。理由是:一、先前的技师薪水太贵;二、他们觉得开煤矿并不难。于是不到一年,就连煤在哪里也不甚了然起来,终于是所得的煤,只能供烧那两架抽水机之用,就是抽了水掘煤,掘出煤来抽水,结一笔出入两清的账。既然开矿无利,矿路学堂自然也就无须乎开了,但是不知怎的,却又并不裁撤。到第三年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
(賞析:当然,在“矿路学堂”的学习也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两江总督着手开办学校的初衷是煤矿的效益好。可是因为技师工资要求高,就将技师辞退了,开矿的技术也跟着技师一起走了。现在的青龙山矿厂抽了水去挖煤,挖了煤用去抽水,哪里有效益可言,实在是荒唐可笑。在这样的地方开设矿务学校,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掌握技术的矿务人才,更别谈“实业救国”了。)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赏析:看到矿场的凄凉境况,鲁迅感触颇深,中国能够依靠这样的工业强盛起来吗?和其他同学一样,鲁迅也希望自己早点毕业,能够为中国、为中华民族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可是真正到了毕业的时候,鲁迅又感到十分迷茫,自己既不是一个合格的水师,又不能挖出矿石来,可谓是“一无所能”。在当时,维新派们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鲁迅也正是受此影响,决定到日本留学。)
留学的事,官僚也许可了,派定五名到日本去。其中的一个因为祖母哭得死去活来,不去了,只剩了四个。日本是同中国很两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准备呢?有一个前辈同学在,比我们早一年毕业,曾经游历过日本,应该知道些情形。跑去请教之后,他郑重地说:“日本的袜是万不能穿的,要多带些中国袜。我看纸票也不好,你们带去的钱不如都换了他们的现银。”
四个人都说遵命。别人不知其详,我是将钱都在上海换了日本的银元,还带了十双中国袜——白袜。
后来呢?后来,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完全无用;一元的银圆日本早已废置不用了,又赔钱换了半元的银圆和纸票。
十月八日
【节选导读】
这篇名为《琐记》的散文,虽曰“琐”,其实文章脉络清晰,记录了鲁迅离开家乡,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然后进入矿务铁路学堂学习,直至毕业准备赴日留学,这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琐事”,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是他人生道路的重要经历。在这个阶段里,他的个性从幼稚到成熟,眼界从闭塞到开放,知识面从狭窄到宽阔。尤其是他对“进化论”思想的选择性吸收,给他的人生带来很长时间的影响。
三、琐记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来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赏析:在天真幼稚的孩子面前,衍太太是一个好人,她不会像其他大人那样在父母面前告状,因此获得了孩子们的信任。)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赏析:不会向父母告状,受伤了会帮忙敷药,衍太太表面上好像十分关心鲁迅和其他孩子,但是她的“关心”其实是害人的。对自己的孩子“狠”,对别家的孩子“好”,其实是在怂恿别的孩子学坏,而她幸灾乐祸。鼓动别人孩子去吃冰,看着别人孩子打旋摔跤,其实她高兴看别人家孩子受罪。)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赏析:衍太太的形象,是封建礼教的化身,她满嘴“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吃人”的。她唆使少年鲁迅去偷取母亲的财物,后来又恶意造谣中伤,诬赖鲁迅偷取母亲的首饰去变卖。这种无中生有败坏名声的事情,对于这个孤儿寡母的家庭,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好在少年鲁迅明辨是非,能够坚守底线没有偷取财物,但是面对这种流言蜚语他也是无可奈何啊。)
好。那么,走罷!
但是,哪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这名文便即传遍了全城,人人当作有趣的话柄。我只记得那“起讲”的开头是: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今也不然:鴂(jué)舌之音,闻其声,皆雅言也……
(赏析:鲁迅对这篇八股文的回忆,使封建守旧派的嘴脸跃然纸上。对于西方发达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军事等,他们不敢正视,只是一味地盲目排外。)
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
然而学费贵。
(赏析:鲁迅外出求学的做法,一方面是为逃离令人生厌的环境,一方面也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对于学校的选择,他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中西学堂”虽然离家近,但是教学模式陈旧,只用一点外文装点门面,还是以旧学为主。“求是书院”功课别致,然而昂贵的学费只能让鲁迅望而却步。南京无需学费的“雷电学堂”成为了最佳选择。)
无需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cat ?”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赏析:“雷电学堂”即是当年的江南水师学堂。“水师”是当时洋务运动的产物——北洋水师。洋务派主张引进国外的先进武器装备、科学技术,代表的应该是当时最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然而在这里所学的也只有简单的英文和古籍,《颍考叔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等文章所探讨的内容也远离当时社会的现状。显然,传统儒家文化依然是该学校教育的核心。)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可爱的是桅杆。但并非如“东邻”的“支那通”所说,因为它“挺然翘然”,又是什么的象征。乃是因为它高,乌鸦喜鹊,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盘上。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一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么远,我现在可委实有点记不清楚了。而且不危险,下面张着网,即使跌下来,也不过如一条小鱼落在网子里;况且自从张网以后,听说也还没有人曾经跌下来。
(赏析:“可爱的桅杆”实际上是可笑的。通过鲁迅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洋务派所办学校的不满。在回忆校名时就进行了尖锐的讽刺,“雷电学堂”听起来就像是《封神榜》上一类的名目,实在难和科学技术联系起来;一则简单的英文课文“这是一只猫”,居然需要花整整四天的课程;而作为培养水师的专业学校,却只有用来“上天”桅杆,没有实际操作的课程。对于崇洋媚外专横跋扈的,撑开手肘的“螃蟹”市侩嘴臉,鲁迅更是给与了有力的嘲弄。)
原先还有一个池,给学生学游泳的,这里面却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当我进去时,早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还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庙旁是一座焚化字纸的砖炉,炉口上方横写着四个大字道:“敬惜字纸”。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压着。办学的人大概是好心肠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回资罗,普弥耶吽,唵吽!唵!耶!吽!!!”
我的前辈同学被关圣帝君镇压了一整年,就只在这时候得到一点好处,虽然我并不深知是怎样的好处。所以当这些时,我每每想:做学生总得自已小心些。
(赏析:森严的等级、乌烟瘴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像是“被关圣帝君镇压”了一般。在这里既不能接受新式教育,又不能学到水师的技术,而鲁迅追求的是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他是带着强烈求知欲来求学的,这为后文鲁迅考取矿路学堂做了解释。)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近来是单是走开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会说你骂人骂到聘书,或者是发“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不过那时还不打紧,学生所得的津贴,第一年不过二两银子,最初三个月的试习期内是零用五百文。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文凭又不在手头,更无从查考。试验并不难,录取的。
这回不是It is a cat了,是Der Mann,Die Weib,Das Kind。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是先前没有做过的。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赏析:“矿路学堂”的学习给鲁迅带来了新的体验。除了古书之外,德语、格致、金石学等等课程在当时来说都是比较新鲜的,这让鲁迅有了新的希望。)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赏析:“新党”的总办让看新书的风气在学校流行起来。鲁迅不但接触到了华盛顿、苏格拉底、柏拉图、斯多葛,还读到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还有《时务报》《译学汇编》等,新知识在他看来是这么的可爱,他如饥似渴地兴奋地汲取着这一切。)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赏析:鲁迅去南京读书的时间是1898年,这时正处于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盛行,鲁迅也受到维新思想影响。当他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来自异域的书籍时,遭到了老一辈的教诲,被罚抄写参康有为变法的奏章。显然这位长辈是反对维新变法的封建遗老,而鲁迅没有遵从他的意思,不记得自己抄了奏章。可见鲁迅对封建守旧的否定,对维新变法的支持。) 仍然自已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但我们也曾经有过一个很不平安的时期。那是第二年,听说学校就要裁撤了。这也无怪,这学堂的设立,原是因为两江总督(大约是刘坤一罢)听到青龙山的煤矿出息好,所以开手的。待到开学时,煤矿那面却已将原先的技师辞退,换了一个不甚了然的人了。理由是:一、先前的技师薪水太贵;二、他们觉得开煤矿并不难。于是不到一年,就连煤在哪里也不甚了然起来,终于是所得的煤,只能供烧那两架抽水机之用,就是抽了水掘煤,掘出煤来抽水,结一笔出入两清的账。既然开矿无利,矿路学堂自然也就无须乎开了,但是不知怎的,却又并不裁撤。到第三年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
(賞析:当然,在“矿路学堂”的学习也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两江总督着手开办学校的初衷是煤矿的效益好。可是因为技师工资要求高,就将技师辞退了,开矿的技术也跟着技师一起走了。现在的青龙山矿厂抽了水去挖煤,挖了煤用去抽水,哪里有效益可言,实在是荒唐可笑。在这样的地方开设矿务学校,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掌握技术的矿务人才,更别谈“实业救国”了。)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赏析:看到矿场的凄凉境况,鲁迅感触颇深,中国能够依靠这样的工业强盛起来吗?和其他同学一样,鲁迅也希望自己早点毕业,能够为中国、为中华民族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可是真正到了毕业的时候,鲁迅又感到十分迷茫,自己既不是一个合格的水师,又不能挖出矿石来,可谓是“一无所能”。在当时,维新派们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鲁迅也正是受此影响,决定到日本留学。)
留学的事,官僚也许可了,派定五名到日本去。其中的一个因为祖母哭得死去活来,不去了,只剩了四个。日本是同中国很两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准备呢?有一个前辈同学在,比我们早一年毕业,曾经游历过日本,应该知道些情形。跑去请教之后,他郑重地说:“日本的袜是万不能穿的,要多带些中国袜。我看纸票也不好,你们带去的钱不如都换了他们的现银。”
四个人都说遵命。别人不知其详,我是将钱都在上海换了日本的银元,还带了十双中国袜——白袜。
后来呢?后来,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完全无用;一元的银圆日本早已废置不用了,又赔钱换了半元的银圆和纸票。
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