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县域科技需求与供给现状,发掘导致科技供需主体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科技推广;县域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6-01
1 广西县域科技供求现状
1.1 需求现状分析
一是农户科技需求趋向于现实性,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民对适宜当前生产条件、投资少、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如获至宝,备受青睐,而对“高谈阔论”、经济效益差的技术无人问津。二是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更多的农户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接受原始或简单处理的科技信息,转而要求针对性更强、适应性更强的知识。三是对科技服务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在调查农民获得新生产技术的途径上,27.4%的农民回答是观察邻居的生产,22.4%的农民回答家人之间的交流,24.5%的农民回答政府推广、培训,25.7%的农民回答主动学习(看书、电视、墙报、听广播等)。
1.2 供给现状分析
一是现有科技成果较多,但有效供给量不足。目前,广西农业技术成果的构成是单项成果较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较少,偏重于种植业的粮食作物研究,而忽视农业中其他技术的研究。二是科技成果的供给结构尚不合理。在科技推广的过程中,推广的人员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推广科技成果多是根据上级的要求,真正根据农民的需要来推广科技是较少的。三是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率较低。农业推广部门与行政以及相关单位之间不协调,推广体系内部上下关系不畅通,使得农业推广人员人心不稳,造成人员流失,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步履唯艰,严重地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单一。农村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供给部门一般有:乡镇政府的农技推广部门,经营性农业企业,扶贫机构。但乡镇政府一般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官方主体模式对于农民获得科技信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 广西县域科技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1)科技供给方和需求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作为科技主要供给方的政府部门,包括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人员、特聘专家等,在推广中往往过于主观盲目,没有充分的调研,不符合企业、农民的需要。
(2)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缺乏高层次人才。据统计,2009年广西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286人,其中县属科技人员412人,所占比例不足5%。这一比例与当前广西农业结构调整不相称,加上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本领更新换代慢,目前乡镇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所拥有的技术多为常规农作物栽培管理、家畜家禽一般饲养管理等,真正掌握“名、特、优”种养管理技术的很少,更谈不上产后的包装、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的技术了。
(3)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域财政本身有限,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也有限,可持续性较弱,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对资金的需求。支撑县域科技投入的很大部分依赖群众和企业的自筹,而这部分资金更多地依赖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4)中介机构不健全。目前只有个别县建立起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市场,一些少量科技市场是由原来政府有关部门转变或成立,因此,在职能、人员角色转变等方面都不够彻底,很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 政策建议
(1)建立适合农户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为科研人员、科技推广人员、农民发挥潜能提供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努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政府应调整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二是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营造鼓励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三是以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2)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构筑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各级财政都要按照“广西科技投入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逐年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确保科技三项费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1%。二是要引导社会各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通过建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完善科技投入金融体系。
(3)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评价及激励机制。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全国和世界各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广西长期工作和短期服务,特别是要大胆引进和使用急需而又紧缺的高新农业科技人才。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家里”的人才,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并防止人才流失,这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4)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一方面利用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发挥协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贸易机构等科技实体或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拓宽科技成果推广的渠道。另外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及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桂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 安徽科技,2006.
[2]陈泉江.农业科技成果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 新疆农垦经济,2004.
[3]籍增顺.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与保障体系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07.
关键词:科技推广;县域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6-01
1 广西县域科技供求现状
1.1 需求现状分析
一是农户科技需求趋向于现实性,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民对适宜当前生产条件、投资少、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如获至宝,备受青睐,而对“高谈阔论”、经济效益差的技术无人问津。二是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更多的农户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接受原始或简单处理的科技信息,转而要求针对性更强、适应性更强的知识。三是对科技服务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在调查农民获得新生产技术的途径上,27.4%的农民回答是观察邻居的生产,22.4%的农民回答家人之间的交流,24.5%的农民回答政府推广、培训,25.7%的农民回答主动学习(看书、电视、墙报、听广播等)。
1.2 供给现状分析
一是现有科技成果较多,但有效供给量不足。目前,广西农业技术成果的构成是单项成果较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较少,偏重于种植业的粮食作物研究,而忽视农业中其他技术的研究。二是科技成果的供给结构尚不合理。在科技推广的过程中,推广的人员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推广科技成果多是根据上级的要求,真正根据农民的需要来推广科技是较少的。三是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率较低。农业推广部门与行政以及相关单位之间不协调,推广体系内部上下关系不畅通,使得农业推广人员人心不稳,造成人员流失,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步履唯艰,严重地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单一。农村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供给部门一般有:乡镇政府的农技推广部门,经营性农业企业,扶贫机构。但乡镇政府一般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官方主体模式对于农民获得科技信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 广西县域科技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1)科技供给方和需求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作为科技主要供给方的政府部门,包括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人员、特聘专家等,在推广中往往过于主观盲目,没有充分的调研,不符合企业、农民的需要。
(2)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缺乏高层次人才。据统计,2009年广西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286人,其中县属科技人员412人,所占比例不足5%。这一比例与当前广西农业结构调整不相称,加上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本领更新换代慢,目前乡镇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所拥有的技术多为常规农作物栽培管理、家畜家禽一般饲养管理等,真正掌握“名、特、优”种养管理技术的很少,更谈不上产后的包装、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的技术了。
(3)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域财政本身有限,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也有限,可持续性较弱,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对资金的需求。支撑县域科技投入的很大部分依赖群众和企业的自筹,而这部分资金更多地依赖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4)中介机构不健全。目前只有个别县建立起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市场,一些少量科技市场是由原来政府有关部门转变或成立,因此,在职能、人员角色转变等方面都不够彻底,很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 政策建议
(1)建立适合农户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为科研人员、科技推广人员、农民发挥潜能提供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努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政府应调整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二是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营造鼓励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三是以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2)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构筑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各级财政都要按照“广西科技投入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逐年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确保科技三项费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1%。二是要引导社会各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通过建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完善科技投入金融体系。
(3)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评价及激励机制。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全国和世界各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广西长期工作和短期服务,特别是要大胆引进和使用急需而又紧缺的高新农业科技人才。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家里”的人才,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并防止人才流失,这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4)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一方面利用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发挥协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贸易机构等科技实体或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拓宽科技成果推广的渠道。另外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及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桂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 安徽科技,2006.
[2]陈泉江.农业科技成果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 新疆农垦经济,2004.
[3]籍增顺.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与保障体系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