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高效性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循新课改理念,语文课堂应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华文化源远精深,语文课堂应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学生对语文课应该兴趣性较高,参与性较强。实则不然,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窘迫,限制了教师的知识传播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如何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融入生活并且加以运用。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师“教”的模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才有可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
  有效评价语文教学的好与坏、成与败,不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生成和预设提出了挑战,也涉及到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消化程度、反映在试卷上的成绩、素养的再现情况等,同时也关涉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能否运用或运用多少的问题。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弊端
  (一)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明确这一效果,往往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思考,谈论,这样固然有其优点。但其不足也已突显出来,即学生的创新思维受阻,学生的思维无论如何活跃,都不可能跳离这一设定好的框架,致使课堂的生成问题高质量的不多。
  (二)教学的目标重成绩,轻技能和素养。
  所谓“教育”,对象是人,育人成材是根本。教学在于让学生辩真伪,明恶善,懂得如何生活。因此学校教育应向学生传授驾御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明理智、树诚实的做人原则,让学生树立正直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才,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应该在学生各个学习阶段主动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为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员工,市场需要的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深人才。在不同阶段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力争成人,让学生达到适应社会从学校开始。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的角色不但是良师,更是慈母,起到纠正学生错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真正让学校成为启发深化学生爱好、培养学生天赋的摇篮,逐步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
  二、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优化教师教的模式,就是抵制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思路。以教师的引导为基础,大胆把教学重难点抛给学生,调动学生思考、探讨和动手的能力,实现生机勃勃、富有“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
  1.教师畅所欲言上了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地听了45分钟,教师传授的知识较多,学生消化的效果很差。老师累,学生苦恼。
  2.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也认真领悟了,可是做题时还会出错,考试考不好。既烦恼,更恼火。
  3.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欠缺,所学的知识,不知道如何使用,再度苦恼。
  (二)解决课堂教学的 “苦恼”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让学生预习的方式。上课时,在教学新课前围绕本节课所学内容,给学生10分钟畅所欲言的时间,教师针对学生即时生成的问题,去补充和探讨。好的观点积极采取,不足的及时纠正,加以指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还要做到对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力争在课堂上去解决,不留疑问,不存质疑,以树立师者在学生中的威信。
  第一,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成和预设问题。一节课的问题设置应精益求精,一般5个问题以内,让学生多想,多问,多书写表达,在合作探究中把当堂教学的主要知识点消化。同时,鼓励学生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让学生每节课都有一种成就感,集腋成裘,系统而牢靠地掌握知识点,就减少了滋生烦恼的可能。
  第二,对于考试成绩的问题。考试的成绩受考试的时间、地点和形式等限制,测试是检验成绩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决定能力大小的一种法则,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以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良好的应试心态。
  第三,对于学生素养的问题。平时的教学主要专注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测量,而不能有效地评价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应该重视语言的表达,重视审美情趣的陶冶,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在授课时:时常鼓励学生发言,塑造学生语言表达的严密性;时常激励学生书写感悟,打造审美的意境氛围;时常插入一些人文教育的影片及文本素材,让学生明白假恶丑,领悟真善美;时常把一些经典名著交给学生,让他们排演成节目,以还原历史,再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人的优秀品格,让学生努力汲取这种高尚的品格,渗透到他们的血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那些高分低能、素养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
  优化教师“教”的模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去学习语文,必定给高效语文课堂带来巨大帮助。只要教师多想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贴近社会生活,每个学生定会把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也会把学校里培养的素养融入再现到生活中去。
其他文献
《史记·滑稽列传·优孟传》一文,采用与《孟子》一书一样的对话形式,既叙述了故事情节,又刻画了人物形象。但不应忽视的是,它也同时展示出了优孟“义”字当头、为国纾难、为民解忧、两度成功劝谏楚庄王的论辩风采。  葬马一事中,优孟先是设身处地,为庄王爱马之死号啕大哭,继而劝请庄王,对于厚葬爱马,“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在这里,优孟特地顺承庄王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厚葬爱马的本意,自然切入话题,引
期刊
作文一直是高考语文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文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这样的说法不为过。因为语文一共150分,作文就占据了60分,考查一个学生的写作功底就看作文水平的高低了。下面结合一次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总结一下考场作文的题目和开头的写作方法。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写了一本叫做《风险社会》的书,自本书出版以来,他所预言的那个社会
期刊
这里所说的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写议论文时,为了很好的说理就需要丰富的素材,对素材加以整合,使之成为典型的论据。通过使用论据,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议论更深入,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写好议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培养积累习惯,丰富素材库 
期刊
鲁迅先生的《祝福》是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力作,文中的祥林嫂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最后,在“祝福”之际,默默地在街头孤独死去。她的死,还换来了鲁四老爷的一顿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她的悲剧赢得了不少同情的眼泪。诚然,她作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确实值得人们同情;但仔细反思一下祥林嫂与命运抗争的种种行为,不难发现:她其实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一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应当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应该贯串于每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真正的课堂应该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强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此,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才能逐日提高。  在教学中,要注重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件礼物来接受。所以,
期刊
自己任教九个年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坚韧与执着。面对学生,做到心中有爱,以德育人。因为这是学生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  一、纸条传情,心灵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有棱有角的整体,如果将后进生视为边角去掉,固然也可以圆满,但却失去了很多。作为班主任,不应放弃一个学生,应为他们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唤醒他们尘封已久的心灵。当学生犯
期刊
顾德希老先生在《对年轻朋友的热切期盼》中强调 :“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种一般性规律,否则就要碰壁。”如果能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对语文学习将大有裨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乐于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积累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因此,培养习惯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激发学
期刊
“温故而知新”,它不仅仅是一句督促大家勤复习的话,如果仅是常回头看看的话,是不够“为师”的程度的。  对于这句话,向来有多种理解方式。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解释较为经典:“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这是用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来看待这句话,它应该对人们有所启示。  如何温故?如何梳理?又会知晓何新呢?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
期刊
在一般教育模式下,教师布置作文学生写,学生作文教师改,并且还要“精批细改”,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通例。然而现实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批改作文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沉重负担,因为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基本上都是七八十人,一个语文教师改两个班的作文,全收全改需要多少时间?抽查评改,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只练不改,学生提不起精神,达不到训练目的。这样的现实,很难想象作文教学会有较好的效果。面对教师笼统机械的评语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实行体验性学习,倡导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背景,创设研习情境,师生合作交往,学生互相感悟,最终获得心理觉解与情感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阅读对象对文本内涵的心理感受、对言语形式的读解把握,要求阅读对象通过个体的独特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