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营设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关注数学知识的发展、生成过程,把握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章节教学实践为例,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领定理生成,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问题串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高中数学教育的目標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须在数学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问题串教学,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出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时,提出的问题具有联系紧密、层次分明、系统性、逻辑性以及递进性的特点,教师重点关注知识的发展和生成过程。以下是笔者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实践对问题串教学的探索。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依托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定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过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素养。
五、教学反思
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就在于,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形成思维,让他们逐渐往更清晰、更深入、更合理、更全面的方向思考。所以,启发思考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而问题串教学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启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章节的教学中,笔者在定理生成和理解的活动中,通过一串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学生表达、质疑、讨论和探究预设空间,引导学生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挖掘定理教学中蕴涵的思维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就“问题串”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基于学生认知设计问题串,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串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彼此关联、由易到难、富有层次性的问题。通过问题串的层层追问,将教学重难点逐个击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内核,切入问题本质,达成学习目标。
本章节遵循学生认知,导入学生已知知识结构中属性相似的向量共线定理,通过一连串关联紧密的问题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逻辑推理、演绎,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定理的生成、理解和掌握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设置问题串,诱发探究动机,拓展数学思维
新课标明确,探究活动是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在问题串教学中,自主探究是其成功的关键,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同时还培养了科学探索品质,进而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课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以假设的形式进行大胆地猜想,在知识冲突与问题悬念中,一步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引领学生渐入数学思维状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问题串循序渐进引领知识生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结论的简单重述,应该体现知识生成的背景和形成发展过程,要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认知、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结论、牢固掌握,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章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前一个问题来导出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概括,逐步学习领会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发生、发展和生成,通过层层探究,让学生学会知识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帮助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问题串”教学将教材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探究活动,通过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探究精神,来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意识,最终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宽珍.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学数学(高中版)上半月, 2016(11):58-61.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问题串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高中数学教育的目標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须在数学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问题串教学,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出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时,提出的问题具有联系紧密、层次分明、系统性、逻辑性以及递进性的特点,教师重点关注知识的发展和生成过程。以下是笔者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实践对问题串教学的探索。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依托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定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过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素养。
五、教学反思
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就在于,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形成思维,让他们逐渐往更清晰、更深入、更合理、更全面的方向思考。所以,启发思考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而问题串教学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启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章节的教学中,笔者在定理生成和理解的活动中,通过一串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学生表达、质疑、讨论和探究预设空间,引导学生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挖掘定理教学中蕴涵的思维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就“问题串”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基于学生认知设计问题串,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串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彼此关联、由易到难、富有层次性的问题。通过问题串的层层追问,将教学重难点逐个击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内核,切入问题本质,达成学习目标。
本章节遵循学生认知,导入学生已知知识结构中属性相似的向量共线定理,通过一连串关联紧密的问题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逻辑推理、演绎,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定理的生成、理解和掌握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设置问题串,诱发探究动机,拓展数学思维
新课标明确,探究活动是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在问题串教学中,自主探究是其成功的关键,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同时还培养了科学探索品质,进而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课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以假设的形式进行大胆地猜想,在知识冲突与问题悬念中,一步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引领学生渐入数学思维状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问题串循序渐进引领知识生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结论的简单重述,应该体现知识生成的背景和形成发展过程,要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认知、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结论、牢固掌握,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章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前一个问题来导出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概括,逐步学习领会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发生、发展和生成,通过层层探究,让学生学会知识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帮助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问题串”教学将教材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探究活动,通过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探究精神,来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意识,最终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宽珍.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学数学(高中版)上半月, 2016(1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