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散文两篇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生活给予的苦难,你说,我们这一生是不是虚度了?如果一辈子只有幸运,你说,我们的日子是不是太缺少特有的温度?而爱,是行走的的支撑;而情,是逆风的见证!
  1
  丙申的余温犹在。毕竟欠了小家伙些物质与精神,所以,须臾顿了顿,还是忍着笑意和心疼,飞快地干家务。她能多做一些,他便少做一些。这种想法,她和他,都有。而她回家之前,小家伙已经抢在她上班之余,把家里收拾得差不多了,床单被褥清洗、扫尘等等,不过是想让她回来能省省心,坐享其成一个干净的家而已。这些,似乎应该是她做的。
  爱是什么?是彼此心疼彼此,都为对方着想。是前一分钟态度恶劣的数落,后一秒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因为明白彼此的心,所以对方的白眼和臭脾气,其实都晓得其真其醇,还有藏也藏不住的爱。这么多年来,她曾以为自己一生的幸福,毁于小家伙,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权力追求幸福。事实是,小家伙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与年纪不相称的爱,滋养着她,担待着她,也纵容着她并呵护着她。
  很多时候,她会过分地欺负小家伙,也不管与身份相不相当,她放肆地告诉小家伙,她这辈子最不喜欢做饭,最好的爱就是她看书或玩,小家伙做好可口的饭菜叫她:姑奶奶,开饭了!小家伙瞪着清如流水的瞳眸,给她最可心的回答:没问题!说到做到,这是她和他之间公开的秘密。于是,从丁酉春节开始,各如各愿。
  在她,一直没想到,还有可以耍无赖的待遇,这让她,坏坏地笑出声来,惹来小家伙愣愣的一瞥和纵容。
  2
  小家伙一直在勤工俭学。几年来的固定模式。她心里不是没有感动,但她不说。她怕说了,她的脆弱和坚强就都没有了,而她的面具也如秋之枯叶,经风簌簌而落,如冬之皎雪,禁不得时光的晾晒。
  她曾对小家伙说过,她希望将来的将来,有一天,有一个足够大的衣帽间,供她挥霍,不用换季叠衣熨衣的麻烦。他宠爱地夸下海口:一定会的。为了小家伙的承诺,她活得很认真,很期待。因梦想而延伸的人生宽度和幅度,她是个爱做梦的大孩子而已。而小家伙,是个早熟的小大人。
  阴历二十八晚上到家。她才发现,采购的任务,小家伙都办得妥妥的。什么时候,他竟然成为家中的小男主人,而她是个安于享受的幸福老太婆。饭后,小家伙抢着洗碗,她不让,将他推出厨房。争执间,她对小家伙说,你这个假期的碗,已经把一辈子的碗都洗完了。在家,不用你做。小家伙的脸上有瞬间的阴晴,她装作未见。但小家伙原本嫩如春葱的小手,现在的模样让她不敢看,就像她一直不敢审视自己的灵魂。可她的心,无来由地一软。某些苏醒与沉睡,排山倒海而来,她庆幸,能够主宰自己情绪的天空,庆幸灵魂深处的自己,是包括小家伙在内的任何人,无法撞见的。
  在小家伙心里,人生可能充满了动感,未来可能充满了一切向好的变数,而在她,沧海桑田又如何,她的笑容和脾气,不过是她对命运的讨檄与不甘,是她不可能泯灭的母爱与背擎大山。
  3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力,美其名曰理想。小时候有小理想,大了呢有大理想。欲望和理想其实是双胞胎,有时分不清尺度,只要不过分,欲望其实等同于理想。只要不是神,谁能没有梦呢?
  小家伙想有一部苹果手机。最初她是同意了的。人家自己挣钱,凭啥不能满足自己的理想?后来,她被人施了蛊,说现在她与小家伙的家境,苹果手机显然有些过分,奢侈品,小家伙是因攀比之心,并非什么音樂之需。她信了别人,不信小家伙。她心里想的是,买得起也不能买,不能惯小家伙的毛病。穷养儿的道理,她信以为真。
  一如这些年,小家伙对音乐的酷爱,她却从未曾因此有过让小家伙从事音乐的想法,一丝一毫都没有。骨子里,她不喜欢演艺界。那种不安定的生活,那种声色犬马的日子,她向来不喜,而她却也知,小家伙甚喜。就像她年轻时,倒着磁带学一首歌,不过个把钟头就会学会那样的执著。可轮到小家伙,她哪怕培养他学钢琴、学吉他,让音乐的爱好成为小家伙生活的一项内容之一,绝不是全部,更不是事业。
  居于尘世,有让生活与理想折中的法子吗?有幸得之的人有几个?与理想背道而驰的人生到底好还是不好,谁能说得清?苦守希望的影子,过苦行僧的生活就是红尘可意的解?绝不是这样的。真实的解,人生是个不断面临选择和放弃的过程,只有智者,才懂取舍,才会以心灵的砝码,平衡俗世的天平。这些,小家伙需要时间来度化而领悟。
  4
  世间的烟火,红尘男女,俗也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借着虚飘的笑意,逐渐分不清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的镇定里,她发现,活着也难也不难。不管怎样,她愿意让小家伙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再难,她也想让小家伙爱这滚滚红尘的哪怕坎坷与如愿。
  刀枪不入的坚强,代价唯自知。她在逝水流年中,日渐失了婉约不自知,失了清纯不自知,失了欢颜不自知,失了青春不自知。坐在年的光影里,小家伙笑嘻嘻凑身来,手里一晃戏弄着她,原来是个红包。她作势欲抢,小家伙把红包嗖地放在电脑桌上,腼腆地说:不讲理的,过年了,给你个红包,本来想给你买件衣服,怕你不喜欢,还是给你钱自己买吧!
  突然地,她感觉自己的眼眶有些湿了。前几天小家伙还说过她不会落泪了,说她心狠,说她眼睛有毛病了,让她没事儿的时候眨眨眼,她还曾想去看眼睛呢。看来,她的眼睛没病。这么多年了,谁不说她是顽石,是高山,是大树呢。只有她自己知道,大女人做得有多累,充其量,她就是株风中摇曳的小草而已。
  掂量着红包,她把心里的感动生生压了下去。小家伙乜斜看她脸上的表情,怕见她感动似的,拿着鞭炮嘟囔道:下楼放炮去了,接财神喽!不用你陪我哦!你就在楼上看看得了!原来,去年她陪小家伙年夜到楼下放鞭炮,据说冲撞到什么了,所以小家伙可不敢再让她陪了。小家伙关上门的刹那,她的清泪顺腮流下。
  5
  时间这个旁观者,真淡定。曾经,我们是糖,甜到哀伤。如今呢?不是了吧?小家伙日渐长大,她呢,日渐,日渐,日渐……   向死而生的昨日,模糊了今天。粗心到何种程度,才会犯莽撞的错,年少轻狂,于是今天。这莫非就是“如是我闻”的深意。竟然不想再听张艾嘉“爱的代价”了。人生的有缘之遇,何止朋道,亲情不也是吗?
  “心中充满爱,刹那即永恒。”她想,珍惜这辈子的相遇吧,珍惜生活的苦难,珍惜命运赐予她的这个宝贝,负担抑或甜蜜交织的心境,或许只有经历过,才会牵心牵肺吧。而爱,是生活最平实最动容的乐章。
  尘望难及,打开心结。但凡发生的,就得承担。两个人的柔软时光,不管身在何处,心在何方,终是摁不住生活见美而动的初心。
  给你们我能给的
  出嫁后,每逢年节,看望爸妈,成为一种习惯。爸妈一辈子喜欢钱,因为尝过没钱日子的难处,老了老了,对钱的爱,只逊色于对儿女,这让我一度不解,后来自己当家主事,知道了柴米贵,于是理解父母。只要不是被钱牵着鼻子走,不丧失做人的原则,这世间,扪心自问,哪个人都喜欢钱,虽然它有铜臭味,但不能否认它的价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财观念。爸妈那一代人,穷过挨过饿,是以对日子的要求并不高,对钱的钟爱却蛮强烈的。过河钱在他们,是必需。儿女婚后孝敬他们,也不喜欢实物,更喜欢实实在在的钱,好攒起来,或者买他们认为值得的东西,绝不是我们给买的华而不实的东西。理解归理解,有时还是看着爸妈的行为,感觉挺招笑的。
  前几年,有个同事大姐告诉我,过年过节,别给父母钱,给东西,你买了,他们也就用了,你不买,他们根本舍不得买的,就是守财奴。话糙理不糙,听着在理儿,于是老妈过生日时,我给买的鲜花和蛋糕,遭到老妈一顿批评,不过老妈的眼神里有明亮亮的光彩在闪耀,不管多大年纪,女人对花儿的喜爱是真的,老妈却嘴里恨不得骂我几句,说我浪费,说花开了就谢了,说不如买袋面或是米实惠。我笑,也认为妈说的在理儿。
  于是,再过年节,还是给爸妈钱。他们喜欢干嘛就干嘛吧,我不管了,多操心还遭他们数落,图个啥。一个朋友曾和我说过他的老爸,每月开资后,钱就在裤兜里揣着,天天数几遍,毛爷爷的钞边都在兜里折得发白了,也不花,就是天天数一数,过过手瘾。听得笑,有所思。
  前两天,我说请父母吃西餐。我妈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充满了期待,我爸则不屑地说,他才不去呢,要去你们去。还批评我爱享受。我坏笑着,也不搭言也不解释。爱说啥就说啥呗,我当听不见,我行我素就是。
  预订了餐厅。小子见我有其它的事情,自告奮勇说他陪着姥爷姥姥去,并向我发誓一定照顾好二老。真有些不大放心,想来只有我陪着,爸妈才会心里有底。小子见我接朋友电话有些犹豫,说,给他个机会嘛,让他锻炼一下照顾老人,说一定不让我失望。想了想,也是,什么都点好了,钱也交了,不过是小子陪着来回而已。放权!
  插曲是我爸,这老头儿太顽固,说什么都不肯去,说是没事儿闲的找事儿呢。我就在电话里不乐意了,我耍小脾气,我爸很给面子的,怕我不高兴,乖乖就犯了,非得让我多说两句。其实,我心里想,爸是不是心疼钱呀,还是真不爱去呢。
  爸妈生平第一次西餐。小子发了些照片给我,确实照顾得很好。老吾老,幼吾幼的,一团和气。尤其看到爸妈的笑脸,我心里忽然有点儿感动和满足。他们的笑容,是上天给我最好的礼物。而小子回来后和我说,姥爷高兴得什么似的,根本不是不爱去,还是心疼钱。小子还说,姥爷连西餐厅里的卫生间感应水龙头都不会用。我忽然又有些难过起来。只想着,自己应该更努力地工作赚钱,让父母过得好一些,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可能做到什么份儿上,我心里也没底。
  小时,是父母无条件地给,尽他们所能。现在,我却是有条件地给,并未尽我所能。这是我每想起就心中有愧。做儿女的,总是有太多给自己花钱的理由,自己挣多钱都不够花似的,而父母,有多钱都是为了给儿女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中国父母与儿女的固定模式。
  先前,我总以为我爸不爱旅游,不爱去西餐厅,现在我才懂我有多么幼稚。哪有人不喜欢生活的美好,只是在父母心里,那样花钱,不是大有钱人家的话,他们认为不值,他们想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留作应急,或者还有他们自以为更好的安排。人的生活理念和消费生活的方式不同,不能强求,但懂不懂父母的爱,却是做儿女应该慎思的。
  我愿以我所能,照顾好暮年的父母,让他们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过得开心,活得舒坦。
其他文献
思无涯  我的窗台一米见方,透窗而来的风景也一米见方  一米见方的天地里有说不尽的事和联想  躺在窗的边缘,床靠墙而立,听风景走过带来的风声  风声。起于草虫的一生叹息,起于雨水的一阵呢喃  夜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万物的轮廓很快就模糊了  雨水隔断远眺的视线,夜色掩盖不尽的悲愁  想象的空间放大,做不成夜视者  才能体会盲目的好处,思无涯  窗台  窗台。还是窗台。心心念念的只有窗台  这么多天
期刊
鹧鸪天·自喻四首  影瘦清宵唯月知,鸡鸣长伴读书痴。窗前暗许三生愿,笔底聊成七步诗。  从不悔,且常思,心飞万里挂帆时。鸿鹏但有凌霄志,敢上青天折桂枝。  敢上青天折桂枝,龙泉漱玉月凝脂。风窥慧眼由它去,墨润虚心独我知。  唯自在,莫相摧,红尘梦远更何为?轻吟一阕闲中好,小立花间看蝶飞。  小立花间看蝶飞,霞披凤语久相违。一生风雨闲成忆,万卷诗书巧做媒。  情切切,梦依依,香盈两袖任风吹。云笺不着
期刊
西湖断桥  梦的翅膀已浮在这桥上  不知这断桥能否落脚  想重复这断桥的故事  可最终没能等到  这桥真的断了么  桥上行人匆匆  竟没有一双  相对的眸光  这断桥  也许真的断了  走过 是一种幸福  断了 就把梦留在断桥  千年的约定  我又一次站在你我相约的路口  等你履行千年的约定  这痛苦的等待  已化作美丽的蝴蝶  在记忆中一次次飞舞  在心空最幽的境地盘旋  我的等待  也许是千年
期刊
初识法国——巴黎  滑铁卢的胜者是谁  是谁巧引了巴黎地下水  沧桑欧派九曲回肠  雨果的庄严该当续尾  鲍狄埃吼声期见凯旋  埃菲尔铁汉恋就塞妃  鞠躬追思我母妊娠苦月  法兰西式休闲能否再谱国威  比利时一得  群龙有首原来在此  于廉的勇敢不需要构思  庄严的教堂钟声阵阵  但钦祈祷因果名副其实  阿姆斯特丹“花街”一瞥  “乐”在身心  怎能比碌碌凡尘  悠闲的国度  你为何这般醉卧“高枕
期刊
十二月  回头的浪子。它依次  溯追了  十一月、十月、九月……直至  幼小时牵手的皑皑一月  梯子上的棉花,烟囱上的风筝  邮差送到终点的信函  途中  指缝间丢失了风寒  延续与夭折,取舍与擒纵  一头乱发  不单覆盖冷泪  也覆盖,硬硬软软的铜铁锡银  一场电影  扯掉了包裹自己身体的白幕  十一月  越来越陌生  越来越说不清楚,总是  等到最后一天  阻隔只能是臆想,握着手的人  或许成
期刊
去年夏天去沈阳玩,坐在公交车靠窗一侧,进入某站点,停2分钟。从车里可以一览无余地瞥见车下潮水般涌上的人流。人群掠过,滤下几个不坐同路车的人,一个近70岁的瘦小妇人凸显在眼前:挽利索小发髻,穿草绿色白点短袖真丝衫,土黄色八分纱裤,黑色坡跟拉带皮凉鞋,右腕缠小小的黑色钥匙包。两手交叉垂于体前微微低头沉思,浑身无一饰品,精致得体地静候在那里。随夏风摆动的丝衣纱裤,飘逸地托起一个高贵的灵魂。斜阳投射在站台
期刊
丁酉年谷雨刚过,我的眼前陡然显现一派繁花似锦。随着春的脚步临近,我的心境便渐渐地开始蛰苏活泛起来,内心更渴盼有一场春雨的降临,苦盼多日,仍不见春雨的莅临。几日前,曾降过两次春雨,但遗憾的都是在夜里。  今晨依旧出去散步,乍一推楼门,便见漫天飘洒着丝丝细雨,我未带雨具,任那霏霏小雨尽情地拂洒在头上、颊上,心中感觉很惬意、很舒适。鞋子湿了,裤角濡了,但我毫不在意,雨中漫步的感觉真好!  春晨,雨中的空
期刊
一日三省  人的一生能做几件感动自己的事  又有多少拍案称绝的呢,而我却  没有,扪心自问,就像近处看不  清的远,让我耿耿于怀,且不能  一日三省  想谈论老谋深算,又怕不合适宜  关于不谋而合,夜晚其实很遥远  在黑夜深呼吸,我已习惯想远方  想日出晕黄的光,想逝去的诟病  把另一个自己流放在辽阔的草原  在那里,时间没有狹隘的风沙林  没有思考时间重新开始的落脚点  我们不会找到相同的两株狼
期刊
洋洋洒洒的大雪,让乍暖还寒的初春,又回到冬季。  一阵风吹过,风打着旋从窗缝钻进屋子,坐在炕上的小丫,却一动也没动。她以入定的姿势坐在窗前很久了。虽然眼睛都睁不开了,头不时耷拉到窗台,可她还是不肯躺下睡觉。她呆呆地望着远处的小路,盼望着那个熟悉的身影能在小路上出现。可是,小丫的爹永远也回不来了。  小丫从小就没娘,是爹一把屎一把尿把她养大。在外人看来很清苦的日子,对小丫来说,却不。只要有爹的疼爱,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意见领袖”这个名词忽然大热,各大网站兴起造“V”运动。网络大V们粉丝动辄几百、几千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风光无俩。我印象异常深刻的是,徐静蕾的新浪微博开通不到一个月,粉丝超过8千万,后来据说粉丝达到3亿之巨。再后来,又有消息指出,粉丝数量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同一个IP地址制造的“僵尸粉”即达几十万个。这些所谓的网络大“V”们,以意见领袖自居,挟粉丝以自重,在网络上掀起一股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