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低血糖:不是冤家不聚头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l87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张刚被查出患了糖尿病。他听说血糖高了对身体危害很大,于是凡能打听到的降糖方法他都毫不犹豫地给自己用上,结果有一天突然晕倒在家。老伴被吓坏了,连忙把老张送到医院急救。医生诊断为严重低血糖。老张清醒后问医生:“从前只知道高血糖危害大,难道低血糖也这么危险吗?”
  
  高血糖离我们很近,难道低血糖就离我们远吗
  糖尿病是全球性的灾难。它的典型特征以高血糖为表现,高血糖会腐蚀我们身体的血管和组织,长期高血糖可使心、脑、眼、肾、足等器官功能受损、缺陷,甚至衰竭。所以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相伴的“老伙计”。对待“老伙计”,我们不能太狠太苛刻,国外已有诸多著名的大型临床试验证明,对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更加严格的血糖控制反而增加死亡总数。人们普遍怀疑治疗不当引起过多的低血糖难逃其责。所以,现行的血糖达标治疗中所诱发的低血糖同样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需要思考:患者是否能够承受得起这么多的低血糖,特别是那些病程长且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老年人群?
  
  高血糖多高算高,低血糖多低算低
  对于大多数患者,空腹血糖>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就表明血糖高。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血糖< 2.9mmol/L时可诊断为低血糖,而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了。由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所以,需要在低血糖发生初期,甚至是有些患者血糖还在4.4mmol/L或5.5mmol/L水平但出现了低血糖表现时,立即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并进行积极处理。
  高血糖的表现形形色色,低血糖的症状五花八门
  高血糖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不典型表现有视力减退或视物模糊,伤口不易愈合,下肢麻木,皮肤瘙痒,感觉虚弱或疲惫等;患者也可能没有什么特别感觉。
  低血糖在“凶相毕露”时容易辨认,如心慌、发抖、出汗或虚弱、饥饿感、面色苍白、紧张易怒等。
  但许多低血糖却深藏不露,早期以脑功能失常为表现,如:
  1.舌根发麻,说话含糊不清,答非所问;
  2.烦躁不安,走来走去不理人,意识处于模糊状态;
  3.无缘无故和人打架;
  4.平时举止端庄,忽然衣冠不整;
  5.上午10:00、下午3:00无故难受、头痛头晕。
  及时发现这些怪异的低血糖表现,对防止更严重的脑损害十分重要。否则当出现严重低血糖时,患者会立即陷入昏迷、神志不清的危险状态。
  
  像重视高血糖那样重视低血糖
  我们坚信,血糖达标治疗无疑是延缓和降低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不要忘记:达标意味着有可能引起更多的低血糖。低血糖本身会增加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低血糖引起的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收缩不协调等可导致患者死亡。而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是:低血糖又诱发了高血糖,造成长期血糖不达标。因此,说低血糖不仅破坏安全,也破坏达标并不过分。
   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提倡血糖个体化达标,即达标有度,目标有别:
  1.糖化血红蛋白<7.0%适合一般成年患者,但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生活方式、伴随疾病、其他用药情况,是否有无感知性低血糖和妊娠等情况,尽量做到个体化治疗;
  2.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范围(如<6.5%),可选择性地适用于那些具有可操作性强和达到该目标而不明显增加负担和无低血糖症的患者;
  3.更为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则适用于存在低血糖症、预期生命有限、存在的伴随疾病不适合严格控制血糖的患者。具体控制目标应因人而异。
  强调降血糖治疗要宽严有别,建议患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应保持血糖在餐前4.0~7.0mmol/L,餐后<9.0mmol/L,短暂高于这个值是可以接受的;尽量防止血糖< 4.0mmol/L,对于老年人可以要求非餐后血糖不小于5.5mmol/L。在病程长、并发症多的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中有效避免低血糖会很费周折,但是这种情况将有所改观,因为近几年进入市场的几种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在减少低血糖方面都有优势,它们将会在未来保障抗高血糖的应用方面,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只要我们心里关注低血糖并时时绷紧这根弦,药物用量合理,剂量及时增减,甚至停用,低血糖一定会离我们更远。
  幸运的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可能还有另外一些途径。近年的研究显示,早期强化治疗可能使为数相当多的病例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其结果真的有些让人难以置信。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一段时间之后,胰岛素敏感性竟然接近正常人,B细胞功能也有很大幅度的改善。停药后几年完全不吃药或仅服用不会诱发低血糖的药物,血糖就可以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这样血糖达标了,且不必担心发生低血糖。当然,近年来问世的某些抗糖尿病药家族的新成员在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时,有明显的血糖依赖性,即在血糖较低时不再刺激降血糖激素的分泌。对于合适的病人,这些药物也会有助于增加血糖达标的机会,且减少低血糖的风险。
  我赞成一种说法:给降血糖治疗系上安全带!
  (编辑/王燕)
其他文献
药水里面有杂质是怎么回事?  前些日子,胰岛素打到一半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药水里漂浮着杂质。以前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因此,我打开了一瓶新药,新药的药水是清澈无杂质的。我开始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将杂质混了进去。但奇怪的是,这瓶新药在使用到一半时也出现了杂质,不知是怎么回事。 (甘肃 杨某)  答:正常速
期刊
俗话说:“饮茶要新,喝酒要陈。”3月正是新茶上市的季节,糖尿病患者饮茶有什么好处?    新茶不一定优于陈茶  对于大部分茶叶品种而言,新茶确实比陈茶好。隔年陈茶,无论是色泽还是滋味,总给人一种“香沉味晦”的感觉。因为在存放过程中,由于光、热、气的作用,茶叶中的一些物质发生缓慢的氧化或缩合,使茶叶产生陈气、陈味与陈色。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论。  一些新炒制的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在经过高
期刊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开始,天气渐渐暖和了,自然界阳气渐盛。俗话说:春捂秋冻。虽然天气逐渐转暖,但是春天的天气喜怒无常,温差大、变化快。太早减掉衣物,身体还难以适应这样的天气,很容易生病。适当的捂有利于保持人体的体温恒定。同时,中医有“春夏养阳”的养生观念,保暖防寒,顾护阳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春捂”究竟应该怎么“捂”呢?特别是对于一个特殊的群体——糖尿病人群,自身免疫力差,且有的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
期刊
饮食控制中有膳食宝塔,您也有运动宝塔吗?掌握了它的内容,就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宝塔第一层:日常活动  第一层是基石,承担的责任最重,是日常活动。一般日常活动的强度适中,包括走路、爬楼梯、骑车上下班、园艺活动、逛街等。其中最好的是走路、骑车和园艺,最好每次能坚持30分钟以上。家务劳动中的洗衣服、做饭、擦洗台面及地板、拖地等都能起到不错的运动效果。  总之,原则为:坐比睡好,站比坐好
期刊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末梢神经比正常人反应迟钝。因为缺乏神经保护性反射,所以在受伤后不易察觉,极易引起感染,甚至溃烂,引发糖尿病足。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平日里要特别注意足部卫生。除此之外,掌握正确修剪趾甲的方法对于糖尿病足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及时修剪脚趾甲,不但可以减少甲下细菌的滋生,还可以防止趾甲过长而导致意外伤害。  1.不要留有趾甲毛刺:糖尿病患者修脚趾甲首先要平剪,然后用趾甲刀上的锉,将趾甲两边锉
期刊
脚气不能忽视  知道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脚气吗?天生脚汗多的人,因为脚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最容易招来真菌,因此很容易得脚气。肥胖者身体脂肪含量多,更易出汗,趾间潮湿、浸渍而易诱发糜烂型足癣。妊娠时足癣的发病率增高,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引起皮肤抵抗真菌能力下降有关。足部皮肤受到损伤,伤口破坏了皮肤的完整和防御功能,易诱发足癣。有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等过敏体质者,因为抵抗力弱,较容易让真菌有机可趁。  对于糖
期刊
某天上午,我出专家门诊,接诊了一位来自辽宁的机关干部。男性,58岁,患糖尿病已20余年,目前用胰岛素治疗,另加二甲双胍0.25克,一天3次。2006年2~3月做了右下肢动脉搭桥手术,因再次堵塞于同年9~10月再次做了搭桥手术。2010年4月初,因为右下肢动脉闭塞又做了两次支架手术。2011年3月左下肢动脉支架手术。来我院后,经检查:右足外科皮肤将破溃,直径范围约1厘米,皮下有脓液。双足皮温低,皮肤
期刊
指导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潘长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陆菊明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邢小燕    二甲双胍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降糖药,其优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国际及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中被推荐为一线用药。据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口服药治疗模式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以二甲双胍为基础治疗的人群已达到41.2%,但与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数据比
期刊
用进废退,很多人都担心这个词会在注射胰岛素后发挥作用,认为有了外界补充的胰岛素来满足机体降血糖的需要后,自身的胰岛细胞就不再分泌胰岛素了。时间一长,胰岛细胞就会完全萎缩,胰岛功能完全退化。那么胰岛功能退化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注射胰岛素会使胰岛功能退化吗?    注射胰岛素后胰岛细胞还会发挥作用吗  其实,注射胰岛素后,胰岛B细胞一样会发挥作用。目前来说,不管是注射哪种胰岛素进行治疗,甚至是安装胰岛素
期刊
厨房里的热水壶烧开了,发出吱吱的响声。坐在一旁的王女士还在悠闲地择着菜,好像没听到似的。恰巧路过的小孙子看见灶头上噌噌上蹿的火苗,吓得大叫。王女士这才意识到壶里的热水都快烧干了,赶紧熄了火,总算化险为夷。    家人很疑惑,热水壶离王女士这么近,为什么她听不见水烧开时的声音呢?王女士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十多年糖龄的她患了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听力突然明显减退,多为单侧耳,其听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