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高校历经长期的办学实践而逐渐积累形成的,并潜移默化影响高校发展的意识形态的外在流溢,它既被大学师生在思想内涵上所继承和传播,更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被一代代师生所逐渐丰满、完善,最终成熟为具有显著特点和鲜明特色的高校自身精神内涵的表征。校园文化具有内向性、唯一性和自律性等特点,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改造能力,尤其是对价值观还处于不够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加强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在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各项素质得到提高与完善,进而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分散、对社会过度依赖等弊端。大学生的活动阵地也得到了拓宽。大学生潜在素质的挖掘和能力培养寓于各种文化活动中。但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区域环境和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还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属于院校自身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高校就业市场渠道的拓展。因此,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形成受到广大师生广泛认同,并能反作用于师生的校园文化,以之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隐形的精神风貌,平和、务实、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就业观和价值观多元化发展。使学生择业、就业不再一味追求大城市、高薪酬、高待遇,而是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来确定自己的工作。让学生明白人没有高低之分,工作也没有贵贱之别,任何适合自己的工作都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另外校园文化还能让学生懂得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胡锦涛同志曾鼓励青年说:“基层是最锻炼人,也是最能成长人的地方,特别你们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因此可以大有作为。”相信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能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做出成绩来证明不是只有企业白领和公务员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2 校园文化对高校就业市场渠道的拓展起着规划作用
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的行为规范。大学校园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是仿照企业原貌“复制”的场景,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职场当中的注意事项、了解行业规范,及早地注意到未来职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对学生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带有企业规范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纪律性。企业文化是带有约束性和惩罚性的。凡是影响或危害到企业利益的言行都可能受到惩罚,所以在带有企业规范的校园文化当中学生会学会自律,自觉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这种文化不但让学生感受到在企业工作的严谨与约束,更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纪律性。
二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思考
1 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建设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设计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风和校风。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现代社会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也对教学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各院校应多思索,细分析,找到适合自己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可以开展以辩论、讨论、实践论为核心内容的“三论”式教学方式,是对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探索。“辩论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和困惑点拟定正反两个观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自主获取信息,积极收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理论依据、事例和数据,教师作为辩论主席,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是教师按照启发性和富有时代感的具体要求,广泛收集学生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在讨论课前(一般在一周之前),拟订好讨论题目,在课堂上自主发言,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指导并进行总体点评。“实践式”教学是学生通过爱国践履、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课堂、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社团活动、自选项目等八个实践模块,根据教师或教学要求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三论”式教学法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辩论中能力得到提升、在讨论中心灵得到启发、在实践中思想得到升华。
2 重视实践教育的主阵地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肯定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去接触更真实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全面地了解社会,逐步地适应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实践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实践教育教研室。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专项资金列入到学校财务预算中进行专款拨付,固定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学生社会实践做好保障工作。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是校园文化向社会延伸、扩展的主要载体。学校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行为引导,鼓励学生建立各种社团组织。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践教育可以使生活在象牙塔中大学生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感悟人生,懂得人生充满艰辛、幸福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机会,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他们正确的处世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可以积累实际经验,还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展示自身综合素质、展示自我才干,为大学生今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重视隐性资源的媒介体建设
隐性资源是指存在于课堂之外的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健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的制度、环境、媒介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当然也包括时下非常流行的校园论坛、BBS、博客、飞信、微信等技术载体,它们不同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那样只能单向性进行信息交流,而是双向性的、即时性地进行信息传播,从而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和接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借助于这些隐性资源的媒介,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随时随地发布、接收、传播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各类新媒体已经渗透到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可以在开放的论坛环境下向教育者反馈教学信息寻求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消除疑惑与就业恐惧。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对高校校园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些新媒介体的发展,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可能制造精神垃圾,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对信息的监督和引导很容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对于舆论的监控和引导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只有将这种新媒介体真正的为我所用,才能构建出一个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学校相关部门要组织联动,从就业心态的调整到就业信息发布要全面及时,以便学生投出电子简历,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 结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的作用是服务社会,社会的进步需要广大的学生投身工作的岗位,一切一切的前提都是学生的就业。虽然当今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即使天天往返于人才市场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是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济。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通过平常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起重要作用的校园文化。丰富良好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赋予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学会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真正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未来的校园建设,应更加注重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所需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N].2004-12-13.
[2]戴惠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J].卫生职业教育,2003(10).
[3]薛晓娟.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晓阳.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近年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分散、对社会过度依赖等弊端。大学生的活动阵地也得到了拓宽。大学生潜在素质的挖掘和能力培养寓于各种文化活动中。但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区域环境和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还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属于院校自身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高校就业市场渠道的拓展。因此,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形成受到广大师生广泛认同,并能反作用于师生的校园文化,以之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隐形的精神风貌,平和、务实、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就业观和价值观多元化发展。使学生择业、就业不再一味追求大城市、高薪酬、高待遇,而是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来确定自己的工作。让学生明白人没有高低之分,工作也没有贵贱之别,任何适合自己的工作都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另外校园文化还能让学生懂得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胡锦涛同志曾鼓励青年说:“基层是最锻炼人,也是最能成长人的地方,特别你们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因此可以大有作为。”相信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能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做出成绩来证明不是只有企业白领和公务员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2 校园文化对高校就业市场渠道的拓展起着规划作用
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的行为规范。大学校园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是仿照企业原貌“复制”的场景,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职场当中的注意事项、了解行业规范,及早地注意到未来职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对学生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带有企业规范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纪律性。企业文化是带有约束性和惩罚性的。凡是影响或危害到企业利益的言行都可能受到惩罚,所以在带有企业规范的校园文化当中学生会学会自律,自觉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这种文化不但让学生感受到在企业工作的严谨与约束,更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纪律性。
二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思考
1 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建设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设计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风和校风。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现代社会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也对教学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各院校应多思索,细分析,找到适合自己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可以开展以辩论、讨论、实践论为核心内容的“三论”式教学方式,是对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探索。“辩论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和困惑点拟定正反两个观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自主获取信息,积极收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理论依据、事例和数据,教师作为辩论主席,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是教师按照启发性和富有时代感的具体要求,广泛收集学生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在讨论课前(一般在一周之前),拟订好讨论题目,在课堂上自主发言,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指导并进行总体点评。“实践式”教学是学生通过爱国践履、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课堂、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社团活动、自选项目等八个实践模块,根据教师或教学要求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三论”式教学法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辩论中能力得到提升、在讨论中心灵得到启发、在实践中思想得到升华。
2 重视实践教育的主阵地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肯定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去接触更真实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全面地了解社会,逐步地适应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实践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实践教育教研室。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专项资金列入到学校财务预算中进行专款拨付,固定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学生社会实践做好保障工作。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是校园文化向社会延伸、扩展的主要载体。学校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行为引导,鼓励学生建立各种社团组织。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践教育可以使生活在象牙塔中大学生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感悟人生,懂得人生充满艰辛、幸福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机会,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他们正确的处世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可以积累实际经验,还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展示自身综合素质、展示自我才干,为大学生今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重视隐性资源的媒介体建设
隐性资源是指存在于课堂之外的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健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的制度、环境、媒介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当然也包括时下非常流行的校园论坛、BBS、博客、飞信、微信等技术载体,它们不同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那样只能单向性进行信息交流,而是双向性的、即时性地进行信息传播,从而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和接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借助于这些隐性资源的媒介,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随时随地发布、接收、传播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各类新媒体已经渗透到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可以在开放的论坛环境下向教育者反馈教学信息寻求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消除疑惑与就业恐惧。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对高校校园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些新媒介体的发展,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可能制造精神垃圾,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对信息的监督和引导很容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对于舆论的监控和引导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只有将这种新媒介体真正的为我所用,才能构建出一个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学校相关部门要组织联动,从就业心态的调整到就业信息发布要全面及时,以便学生投出电子简历,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 结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的作用是服务社会,社会的进步需要广大的学生投身工作的岗位,一切一切的前提都是学生的就业。虽然当今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即使天天往返于人才市场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是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济。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通过平常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起重要作用的校园文化。丰富良好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赋予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学会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真正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未来的校园建设,应更加注重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所需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N].2004-12-13.
[2]戴惠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J].卫生职业教育,2003(10).
[3]薛晓娟.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晓阳.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